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3-10-18杨红英
杨红英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在新时代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它所蕴含的真理力量、信仰伟力、实践精神、人民情怀等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厚精神养分。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为了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课题组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于2022 年8 月16 日至12 月16 日开展了全国高校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本调研数据来源于全国范围内的23 所高校,被调查教师任教学校分布涵盖985 高校、211 高校、普通高等学校、非985、211 的双一流大学以及高职高专院校。通过调查了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厘清思政课教师对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观认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从教师认知、融入内容和方式方法、教学成效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相关分析及结论。
调查问卷以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理解程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思政课教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必要性、教师授课过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总体情况与存在的困难、融入的内容、方式及取得的成效等维度编拟。对大多数调查对象采取网络调查,对部分高校开展座谈交流、最终以被试者填写纸质问卷形式完成调查。
问卷调查过程中,线上和线下共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问卷1 958 份,回收率为97.9%;其中有效问卷1 954 份,有效率为97.7%。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教龄30 年以上的占8.72%,21 年至30 年的占10.74%,11 年至20 年的占34.23%,6 至10 年的占13.76%,5 年及以下的占32.55%,教龄结构相对合理。教师任教课程比例偏重于“思想道德与法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见图1。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龄分布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目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现状。关于当前教学过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总体情况,76.17%的教师选择“在局部章节相关知识点融入”,44.3%的教师选择“开展相关志愿服务、红色资源社会调查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建党精神”,43.62%的教师选择“在课程中整体融入”,只有2.68%的教师选择“未考虑,以后会考虑”。同时分析影响实施现状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调研结果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较为重视。有77.85%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8.39%的教师认为必要,13.09%的教师认为比较必要,三者超过99%,足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工作的重视,见图2。
图2 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要性的认识
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97.65%的教师认为“可以引导大学生从精神维度感知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94.30%的教师认为“有助于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82.55%的教师认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的新途径”,82.55%的教师认为“有助于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素,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这说明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的融入已受到普遍重视与关注,但也有小部分教师对思政课教材涉及的相关建党精神课程资源运用不足,教师的融入意识有待加强。总体来说,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应发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渠道作用。
(二)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基本概念及其深刻内涵的理解
调查发现,在被问及“提到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概念,您想到的是什么”时,部分教师对这一概念的基本认识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深刻。86.91%的教师选择“中国共产党先驱在我党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精神”,87.58%的教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的各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84.9%的教师想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的‘32 个字’”,只有72.48%的教师选择了“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见图3。
图3 对“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概念的基本认识
关于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理解程度,调查数据显示,21.81%的教师表示非常了解,52.02%的教师选择了“比较了解”,21.14%的教师选择一般了解。而选择“不太了解”的教师占到总数的5.03%,见图4。同时,结合教师在问卷中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价值的理解尚不够全面。
图4 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理解程度
(三)融入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成效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的内容,调查发现:76.51%的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有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价值、75.84%的教师在授课中涉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72.48%的教师在授课中涉及伟大建党精神的正式提出及其基本内涵、61.74%的教师讲授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基础与条件、67.45%的教师在课堂涉及如何在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比较零散,融入内容挖掘得还不够全面。
关于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各门思政课课程目标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0.94%的教师选择“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国精神教育”,89.26%的教师选择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80.87%的教师选择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正确历史观教育,79.19%的教师选择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价值目标的设计,促进学生深刻体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达到情感上的高度认同,进而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针对融入的具体方法,即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88.26%的教师选择“在相关知识点上有机融入,以确保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为前提”,85.91%的教师选择“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握好理论的原理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的度”,83.56%的教师选择“择取建党精神的内容要点,找到其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实现有机融入”,77.52%的教师选择“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内涵结构和时代价值三个方面来融入”。关于如何通过教学形式创新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机融入,81.88%的教师选择“专题式教学,设计相关专题,融入伟大建党精神”,79.87%的教师选择“案例式教学,运用经典案例,融入伟大建党精神”,76.17%的教师选择“讨论式教学,设计相关论题,融入伟大建党精神”,71.48%的教师选择“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61.07%的教师选择“情境式教学,通过情境模拟,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见图5。
图5 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的教学方式
关于如何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问题,90.60%的教师认为“应实现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的融合”,90.94%的教师认为“教材体系融入是前提,教学体系融入是关键,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融入是归宿”[3],70.47%的教师认为“要实施过程性考核评价,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主体的整合机制”。关于如何确保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学生头脑,促进知行合一的问题,85.91%的教师认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认同‘伟大建党精神’”;82.21%的教师认为要营造“文化-浸润”的育人氛围,建立“思政课程融媒体平台”;79.87%的教师认为应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针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实效性问题,调研数据表明:思政课教师选择“非常好”的占31.88%,选择“一般”的占50.34%,选择“取得预期成效”的占12.08%,选择“教学效果不佳”的占4.03%,还有极个别其他情况,见图6。同时,根据课题组成员对抽样学生的个案访谈,得知相关教学成效的评估与反馈,这也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当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尚未取得应有的效果,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到有机融入或者融入的程度不够,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图 6 “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的教学成效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困难及关键影响因素
在问及“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面临的问题或存在的困难”时,47.65%的教师选择专业能力不足 ;56.04%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直接反映建党精神的内容比较少;50.67%的教师认为教学时间有限;38.59%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 缺乏有效的课堂融入方法;还有31.21%的教师认为相关知识没有列入教学整体评价指标体系,见图7。同时,从部分教师调查问卷中对相关主观问题的回答,还显示出学校、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影响因素。
图7 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存在的困难
通过对全国23 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抽样调查,不难发现:现行教材的内容编排及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影响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因素,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关键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有序开展学习活动的复杂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最终的教学效果。例如,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的分析、教材及教学内容的评价、课堂融入方式及方法的选择、实践教学的创造性开展等都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科学分析与论证;对学生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教学形式的选择,更加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组织与操作;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与评价过程中,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也基本由教师确定。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理论丰富,涉及多学科知识,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直接反映建党精神的内容比较少,有些内容还存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不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完善并补充。
三、对策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虽然对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的态度较为重视,但在“融什么”“如何融”以及“融的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调查数据,课题组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教材,提升融入的深度
将伟大建党精神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材,优化教材内容与形式,着力进行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4]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教材优化的重点应该以进一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阐释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为主攻方向。将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写进教材,将学界有关建党精神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在定期教材修订中,组织专家定期优化升级,重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五门课程统编教材体系中融入反映建党精神的内容,为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和标准。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升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准确性和发展性;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材内容,注重教材语言的可读性。最后,要尊重一线教师授课的反馈意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着力提高教材的理论深度,通过教材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用伟大建党精神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生活实践,提高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自觉坚持真理、捍卫真理。
(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融入的效度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明确树立融入目标、精准把握融入要求。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目前,高校思政课内容除了五门主干课程外,还有一门“形势与政策”课,几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各不相同,应结合课程重点、学生的特点及兴趣找准切入点、融合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考,达到思想同频的教学效果。
第一,要设计好课程目标。将建党精神融入贯穿于各门思政课课程目标,使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及正确历史观教育等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砥砺意志、锤炼品质等教育功能。基于思政课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有机融入情感价值目标设计,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第二,要深入挖掘融入内容。一是落实课程目标要求,整合课程内容。以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为主线,贯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实现整体融入。二是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实质,研究找准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三是注重各门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坚持有所侧重、相互配合,强化价值引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该以史带论,侧重史论结合,结合史实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背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辉煌成就,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问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突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运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素材,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是对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进而引导学生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引导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的视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与当代价值,从而懂得为什么要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突出理论逻辑的演进,讲清伟大建党精神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并举,科学应对不同的时代课题,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激励青年学生在新的时代坐标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侧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刻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围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着重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及其底层逻辑,引导学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践引领,助力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升,确保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春风化雨,在学生心灵的天幕上种下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使思想引领真正落到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要实施过程性考核评价,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主体的整合机制,保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质量[6]。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一线教师队伍。通过理论学习培训,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担当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者,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深度,确保课程的政治高度和科学温度;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效度。要改进和创新教学形式,引导教师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沉浸式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感人故事,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增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感召力。另外,还要结合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营造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提升融入的广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