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年画的考察与研究
——兼论数字人文语境中传统年画民俗寓意的解读

2023-10-18郭丹丹何建波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钟馗年画民间艺术

郭丹丹 何建波

(1.2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传统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以造型艺术的形式展示民俗寓意的集大成者。在一幅幅生动的传统年画中,蕴涵并积淀了劳动人民在时代与地域双重影响下形成的审美观念和民俗信仰。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在《年画行动》一书中提到“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与载体。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画心理便注入其间。年画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绘画了……”[1](10)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记录了大量经典中国传统年画绘制的过程,对蕴藏在年画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民俗寓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笔者的田野考察,集中在三类经典年画——“胖娃娃抱鲶鱼”、“钟馗捉鬼”、“福、禄、寿三星年画”——民俗观念的考察研究上,并分析归纳出其中的民俗寓意和时代语汇。再将这些经典传统年画放置在现代的语境中,通过数字人文技术,找到连接古今文化遗产的契合点,实现古今联动。

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具有中介性质。在古代,它是连接神灵与人间的殷切期盼;在现代,年画又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符合,肩负着连接着现代观念与古代文化的使命。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桥梁,让年画在新媒体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不同时代也具有不同的意义,笔者通过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方式,对传统年画的民俗寓意进行分析与重构,探讨年画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的当地嬗变。

一、中国传统年画概述

“中国年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过门上画鸡、虎,后又画门神,以驱邪消灾、装饰年节的风俗,表现自己的愿望。逐渐演变为年画。”[2](6)一些研究者认为“……年画形成于宋代,这既得益于宋代繁荣发展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也是年画艺术本身日益成熟、定型的结果。”[3](35)年画这一艺术形式,来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自古被认为是具有祈福纳祥、驱邪避灾的寓意。其中蕴涵的社会文化与民间习俗信息,是我们探求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年画中,人们还可以窥视到那个时代的风尚习俗、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尤其是思维方式“它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科学、道德、宗教、艺术、法律、哲学等各个不同的精神领域。作为一种观念,它贯穿于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外交、生产以及一切日常生活折射的实践活动之中……中国民间艺术,不像一般艺术那样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大多附属在各种民俗事象中,也就是说,它是伴随着各种民俗事象而出现的。”[4](1)

中国民俗文化形态,就其大的方面来说,至少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正如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所断言的那样“有形的习俗大多依靠习俗形式及传承者的行为、仪规来表现;无形的、也是内在的习俗则属于心意现象……”[5](1)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都是重视“德”的培养的,而基于这一文化观念下的民间艺术,则更加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年画题材中,有反应世俗生活的如《庄家忙》《渔家乐》等;也有反应吉事祥瑞的如《连年有余》《福禄双全》等;还有反应神像迷信的如《钟馗镇宅》等。从这些题材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对于农耕文化的执着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植根于中国传统年画深层结构中的。老百姓秉持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通过年画的造型意向,为自己的生活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愿景。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坚韧、平和且充满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恰是中国文化能一直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传统年画的民俗寓意

(一)“胖娃娃抱鲶鱼”——连年有余,多子多福

“胖娃娃抱鲶鱼”是中国年画的代表作品,在过去,很多人自己的家中都曾有这幅年画。“胖娃娃抱鲶鱼”,更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流传甚广,又名“连年有余”(见图1,图片内容:杨柳青年画代表作《连年有余》。拍摄时间:2020 年12 月29 日下午15:30。拍摄地点:天津博物馆五楼“杨柳青木版年画展”馆。摄影:郭丹丹)“天津杨柳青年画源于明崇祯年间,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保留版画刀法韵味与手绘相结合的技艺特点,形成了雅俗兼具的艺术风格。”[6]

图1

在这幅年画作品中,体现出中国民间老百姓祈求“连年有余,多子多福”的民俗观念。从年画展示出的人物题材选择中,聚焦在一个喜笑颜开的胖娃娃上。笔者在绘制“胖娃娃抱鲶鱼”这一年画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汇集在年画中的民俗文化理念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杨柳青,最具代表性的年画作品之一,就是“胖娃娃抱鲶鱼”(见图2,图片内容:参照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绘制的线稿图。绘制时间:2021年3月22日~3月25日。绘制地点: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线稿图绘制:郭丹丹),仔细欣赏这幅年画,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只硕大的鲶鱼,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象征寓意,一直都是很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审美理念。而在这幅年画中,将这种“象征寓意”的民俗观,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汉字的“谐音”寓意发挥到极致,“鱼”即是“余”。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思想的影响下,“余”是安全感的来源,“余”也代表着风调雨顺,万事顺意的年景。而这种传统理念,作为祈福形象符号,由一个喜笑颜开的大胖小子抱着大胖鱼来显现,将这种含蓄的“有余”的“象征性”意味,拉到最满,它深深印刻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土壤中,也是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

图2

图3

年画,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追求的是含蓄之美、留白之美。年画起源于民间,更多的是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最真切的期盼与希冀,上文提及的年画中喜乐形象的胖娃娃形象,就是最多出现在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最典型的例子。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表达喜乐形象这一民俗寓意,被广泛地运用着,不仅仅是体现在年画中。在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中,也有类似的体现,如徽州木雕人物的喜乐形象。

徽州木雕,源于元末明初之际,工匠对木雕精心雕刻,人物的五官、毛发、衣物等处,以处理细致、雕刻精美而闻名,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徽州木雕中人物的喜乐形象,每一个都开心无比,心之向往,可谓中国百姓最为认可的喜庆造型形象。而作为最具中国民间艺术代表性意义的年画,杨柳青的年画,则也发轫隆兴于明代,其中,有关胖娃娃题材的年画,也都是采用喜乐的形象,肉乎乎胖嘟嘟的,饱含笑意,洋溢喜庆。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因地域的不同,会有文化习俗的各自特点。但是,中国文化中对于人物造型的符号化特征是获得普遍认同的,人们追求的是善良、平安,希望多子多福,以生大胖小子为孝道之首,这种认识是共情的。当这种喜乐的意愿,以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显现出来,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认知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南北民间民俗艺术形式的共生互动,体现了我国开放、包容的民俗文化底蕴,从南至北,将这种喜乐祥瑞的精神向往,寄托于民间年画艺术形式中,“胖娃娃”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二)“钟馗捉鬼”——万邪驱散,祈福苍生

年画最早的实用功能,是以门神的形式出现的,它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依然被民众视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在汉代典籍文献中,已有门神画的记载,汉代的大文豪蔡邕,在其《独断》一书中提到“……十二月岁竞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7]

“钟馗捉鬼”,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门神造型的首选题材,被民间画工绘制后,张贴在门上,施以万邪驱散,祈福苍生之意。有学者研究发现“……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中记载着有关于钟馗的内容,其《斩鬼第七》记载:今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得,便付之辟邪。”[8]这里没有对钟馗外貌的具体描摹,但是,钟馗捉鬼这一传说故事,已经通过口口相传,被广大民众所记住。因此,年画中钟馗形象的把握和展示,皆则来自于中国民众内心的想象和期许。在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里,钟馗杀鬼的过程是凶残的,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民众对于“鬼”的认识,其实是更加虚无和不确定的,任何解释不了的事情,都要用“恶鬼”来解释。因此,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才能制服民众心中最可怕的“鬼”呢,那只能是“以恶制恶”造型人物能驱退恶鬼。为此,年画中钟馗的形象,汇集了高大、凶恶、恐惧等能吓住人的凶神形象。这其实是老百姓将自己的审美意向和思维方式相互结合的结果,最终展现在年画中,就出现了钟馗的信息,寓意是用站在老百姓一边的“恶”,驱散对老百姓不利的“恶”。

生活在北宋年间的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一节中,记叙了一个更为丰满的钟馗故事“……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鞟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而体益壮,乃招画工吴道子,告知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9](1005-1006)

南宋末年的文学家陈元靓在其所撰《岁时广记》一书中,另载钟馗尚有“破帽”[10](436)装束,总之,《梦溪笔谈》中所记玄宗在梦中见钟馗并命画工吴道子将梦中情形绘制出来,加之《岁时广记》之渲染,后来,这个形象被民间认可,年节之际,张贴于门上,用作“岁暮驱除”的象征,亦是恰如其分的。由此,具有驱鬼功能的钟馗,其外在形象已经基本定型(见图4,图片内容:参照杨柳青木板年画“钟馗捉鬼”绘制的线稿图。绘制时间:2021 年3 月22 日~3月25 日。绘图地点: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绘图制作:郭丹丹),这也就是钟馗在年画表现中的最终形象了。

图4

在中国古代,年画中钟馗的形象以门神(图5,图片内容: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门神》。拍摄时间:2020 年12 月29 日下午15:30。拍摄地点:天津博物馆五楼“杨柳青木板年画展”馆。摄影:郭丹丹)的形式出现,这其中,是蕴涵了中国百姓原初的民俗观念的。

施工企业作为社会人,同时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追求效益最大化,这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目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考虑到成本与质量的相互关系,施工企业过分追求额外效益,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偷工减料、更换劣质材料和设备等事件,在工程施工行业时有发生,这考验着施工行业人员的素质、信誉和社会责任心。

图5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先人祖辈们对于门神的感情?因为,由于疫情的到来,全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失控状态中,或许,在没有新冠病毒之前,人类已经感觉到自己强大到可以有足够的力量来掌控地球。然而,新冠病毒的到来,给了人类当头一棒,人们处于普遍的迷茫与困惑中,世间万物,有太多我们未知的领域,即便是尽力了,也无法探求其真相。此时,我们面对新冠这样的天灾,似乎与祖先无法掌控未来而求取门神钟馗来祈福辟邪的心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情。

为什么在民间艺术作品的背后,民俗文化所深含的寓意,总是让人着迷,并会不断地去探索。因为,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副画、一个手工艺物件,更多的,是那个时代,面对未来的未知与当下的困难所萌发的人类的智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你可以看到工业制品无法企及的手工艺产品,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因为,任何一个手工艺品的背后,所花费的实践与精力是惊人的。

(三)“福、禄、寿三星年画”——吉星高照,幸福长寿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福寿、安康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脚步。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福、禄、寿三星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中国年画中,福、禄、寿三星的造型形象亦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最负盛名的福、禄、寿三星的造型形象,应该是出现在绵竹木版年画(今中国的“竹纸之乡”四川省绵竹市辖境)中,绵竹木版年画形成于宋代,绵竹木版年画的内容题材丰富多彩,但是,以“福、禄、寿”题材最为著名。绵竹在宋时商业较为发达,且物产丰富,因此催生了印刷业的滥觞,这为绵竹木版年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

在民间的审美观念中,“福、禄、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吉祥组合,这也体现在年画的构图和表意上(见图6,图片内容:参照杨柳青木板年画“福禄寿三星”绘制的线稿图。绘制时间:2021 年3月22 日~3 月25 日。绘图地点: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绘图制作:郭丹丹)。在这幅“福、禄、寿三星”的年画中,画面商汇集了仙桃、仙鹿、葫芦、蝙蝠、松树、莲花等民间文化的造型艺术元素,将我国自古寓意长寿、安康、吉祥的表意造型艺术符号,汇集于一幅年画之中,真可谓是“一纸汇万象”。

图6

人们借助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中这一恒定的传统理念和思维定式,将所有显现长寿、安康、吉祥的造型形象,不加以掩饰地全部汇集在一幅年画中,同上文我们分析的“连年有余”的年画,绝有异曲同工之妙,起码在创作理念上是相互契合的,浓郁的“多即是好,余即是有”的民俗观念赋予其中。在数千年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下,广大民众已经将这些具有隐喻意味的象征形象,内化为一种强大的心里暗示,并以此来充实内心的满足并探寻未来的期许。有意识的是,这种民间造型艺术的表达方式,亦同对汉字文化谐音的巧妙运用,和谐互动,融为一体。

在杨柳青木版年画(见图7,杨柳青年画《三星像》。拍摄时间:2020 年12 月29 日下午15:30。拍摄地点:天津博物馆五楼“杨柳青木板年画展”馆。摄影:郭丹丹)中,“福、禄、寿”题材的运用,是通过“蝙蝠”与“福”、“梅花鹿”与“禄”、寿桃与长寿等民俗寓意来共同出现在画面中的,亦有通过字音与图画的结合,或通过典故与图画的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俗艺术中的表达,显现得淋漓尽致。

图7

三、数字人文语境下中国传统年画民俗寓意的表达

数字资源的体量已经超出了人类单凭阅读所能处理的范畴,这使得人文研究的学者不得不借助计算机进行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处理。“近年来数字人文领域对应的一个热点趋势,就是结合知识图谱极学习等技术对本文化的数字人文资源进行组织、重构和开发。”[11](46-47)我们对于人文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拥有了更多的网络方法和技术手段,“数字化加剧了分众化,因为细分受众并为更窄的需求量身定做变得更容易了。”[12](29)数字人文学科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字资源、技术手段等,获得更高质量的人文学科资源,如更清晰的图片资料、更精确的搜索数据、更全面的数据归结,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更立体的用户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多种形式,出于不同的目标,它们从不同的路线逼近目标区。”[13](60)年画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数字人文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将对它进行重新构建,带给大众全新的体验。

(一)传统年画民俗寓意的数字化影像解读

2022 年冬奥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除了二十四节气被人赞誉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标志,就是北京冬奥会的宣传片“年画版”。这是由杭州阿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网络动画片《年画版冬奥会宣传片》,年画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创作者通过动画制作与冬奥会的项目结合起来。其中代表性的形象,就有大家熟悉的抱鲇鱼的胖娃娃,但通过绘画风格进行了改良,让原本静态的年画元素变成了动态的动画形象,大鲇鱼从水中一跃而起,跃入胖娃娃的怀里(见图8,图片内容:《年画版冬奥会宣传片》动画截图。制图时间:2022 年1 月29 日下午14:30。制图地点: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制作:郭丹丹),当静态的年画素材做成数字动画的效果,在空间呈现上,通过虚拟摄像机在虚拟空间中使平面的动画形象产生了空间感,运用一镜到底的运动方式提升了观看效果,也从侧面迎合了世界冬奥会的运动感,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精妙之处,中国汉字的“谐音”的魅力,年年有鱼,“鱼”等于“余”。宣传片中胖娃坐着雪车,将祝福送给全世界,中国文化的自豪感溢出屏幕。

图8

说到年画中驱邪避灾的民俗寓意,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天灾人祸是每个时代都无法逃离的梦魇,古时因科技落后,有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包括各种避免不了的灾害,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因此,就有了各种各样百姓们创造的民间艺术形象,来祈求灾害消除,来年顺遂。时至今日,即便是科技发达了,文化繁荣了,但依旧有太多人类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等着人们去探秘。虽然,今天的人们更相信科技的力量,但是,就像传统年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慰藉一样,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美好的愿景,更让人倍加珍惜。我们将传统年画的民俗寓意,用数字影像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利用“媒介”这个传播载体,让年画“动起来”,使其不仅仅是过去一张贴在门上的纸,而是通过多维度的展示,来让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它的魅力。

(二)传统年画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延伸

“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感情、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沟通……”[14](276)如果把年画当成民俗文化的一个符号,那现代科技则催生出了很多的符号载体,让年画这种民俗文化符合得以新的方式传承,与此同时,也使得数字技术中的现代艺术形态也更加的多样化,“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中,社会系统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它由最初的简单到后来的日益复杂,由古代的不完善到后世的日益完美……”[15](8)丰富的文化艺术娱乐形式和物质生活,也让人们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因而,时至今日,再强行让大众去感受中国传统年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民俗价值和审美情趣,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但是,我们如果将中国传统年画,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经典元素,加以重新解构和再创造,那“古为今用”的目标未必不能实现。

今天,将传统民俗与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且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故宫系列文化衍生品的创意与实践,就可借鉴。其中的“福桶”(见图9,图片内容:故宫文创产品“福桶”网络宣传图。制图时间:2022 年1 月29 日下午15:50。制图地点: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制作:郭丹丹),近年来就大受青睐。

图9

“福桶”的创意,就是建立在年文化的基础之上的,里面包含了对联、红包,还有门神年画。现如今,人们都生活在高层楼房中,门神似乎显得无用武之地,而“福桶”的创意,就将门神年画做了改良,通过电脑绘画、数字打印等技术,使得它具有了更加精美的呈现方式。中国人对于年的情感认同是无与伦比的,而基于这一观念,人们对年画也充满了兴趣,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衍生产品,都发现有采用了年画的元素,人们不再认为它很“俗”,而是更多地体会到年画元素所带来的美好寓意。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是年画手机壁纸、年画数字画框等等现代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其实,年画作为一种民俗艺术,不会离开“人”的因素而独立传播。

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年画的意义也不同。在古代,年画是寄托美好寓意的生活必备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它也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为时代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辛勤劳作,曾经的奢望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日常,人们所希冀的欲望也在逐渐膨胀,也不再是一张小小的年画所能承载的,加之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大量移居到城市的楼房里,年画已经没有可以张贴的地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都处于信息环境的氛围之中,当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时,反而更向往年画中返璞归真的民俗寓意和艺术美感受。

结 语

综上,年画只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著名的案例,许多专家学者都把它作为非遗保护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如何保护和传承。数字技术的出现,则为包括年画在内的诸多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如数字博物馆、数字虚拟影像、3d 场景修复,甚至可以让历史重现……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保护形式让人欣喜,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点,包括年画在内的那些被认定为非遗项目的传统民间艺术,已经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土壤,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在信息流转如此之快的今天,也受到了挤压和淡化,我们提倡的所谓保护、传承,也许压根就是涸辙之鲋,鱼已经离开了水,而我们总在讨论怎么让鱼活下去的问题,确实遇到了挑战。

年画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只能将其放在这个全球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中,赋予其新的寓意。也就是说不要使其限定在民俗文化的框架中,让更广的领域、更多的人,赋予其新的创意。现在已经进入数字化传播的时代,很多有形的东西都可以虚拟化、数字化,这带来了效率的飞速提升,文化传播不再受到载体的影响,由此而带来的信息流转速度是惊人的。也许在过去,一幅年画里面的民俗文化元素先在某一地区流传,通过人口的往来流动,才逐渐流传至各地,这是一个漫长的传播过程,需假以不可确定的时日。而现在,通过数字技术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可能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文化,已经真正进入了大众传播的年代,此前经年累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元素,汇集成各种IP 形象,成为新文化拓展的突破口。只有让创造者、使用者、欣赏者都自觉维护并认知文化的含义,文化的传承才有意义,才不是被动的。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让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新的作用,通过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展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显示出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觉维护。

猜你喜欢

钟馗年画民间艺术
牛年画牛
年画
8.钟馗悟道图
缸鱼年画之旅
钟馗嫁妹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钟馗降福图
捉鬼大将军钟馗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