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歌中侠意象的文化内涵

2023-10-18王昕怡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恩仇李白意象

王昕怡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辞海》指出:“侠旧称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侠意象即是创作者通过侠之行为、品格、精神表达内在思想情感的形象。李白诗歌中侠意象数量众多,内涵丰富,既延续先秦与魏晋时期侠意象重义轻利、快意恩仇、为国捐躯、放纵不羁等典型文化内涵,又发展出蔑视权贵、自信豪迈、功成身退、希冀和平等独具个性且有富有时代印记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李白诗歌中侠意象文化内涵的整理分析,以期加深对古典诗歌中侠意象文化内涵的理解,或可对当代文学作品中侠意象文化内涵发展前路的启示。

一、侠与侠意象概况

(一)侠的定义

现存资料中,“侠”字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法家对侠明确持否定态度,认为侠聚众结党,以正义之名触犯法律;西汉的司马迁第一次对侠持肯定态度,提出了较全面的概念,认为侠是救人于危难,恪守信义的仁义之士;近代章太炎进一步发展侠的定义,在《訄书·儒侠第六》中指出“故击刺者,当乱世则辅民,当治世则辅法。”侠的定义从以封建统治要求为中心转向以人民、民族为中心,融入家国存亡的内涵。

综合上述资料,作者认为侠是具有重义重诺、知恩必报等品质,救人于困厄、扶国家于危难的群体。

(二)唐前诗歌中侠意象文化内涵的流变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诗歌中侠意象雏形开始形成。最初的侠意象基本源于真实事件,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以品格的形式存在,其文化内涵包括:一是恪守信义,如《徐人歌》叙述季子恪守心中之诺,赠剑于墓的故事;二是重利轻义,如《渔父歌》记录渔父救伍子胥而不受报酬的侠义之举;三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荆轲歌》荆轲受燕太子丹恩惠以死相报。先秦诗歌中鲜有侠意象,其文化内涵却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侠意象的核心内蕴。

两汉时期,侠意象部分继承先秦侠意象文化内涵并进行延伸。其延伸存在于东汉,包括:正直惠民,如《雁门太守行》写王涣入仕急民所急,帮助百姓耕种,明察秋毫。

魏晋时期,诗歌中的侠意象由纪实转入虚化,并发展为两者并存。这一时期,曹植成为诗歌侠意象文化内涵继承转变的关键人物,其文化内涵包括:一是快意恩仇,如《精微篇》写苏来卿为父复仇而留名于世;二是捐躯报国,如《白马篇》是将杀敌报国融入侠意象的文化内涵中,使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三是武艺高强,如《白马篇》中详细描述了少年侠士的战斗场面,展现侠的高超武艺;四是放纵不羁,如《名都篇》塑造了一位风流不羁的少年侠客,展现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二、李白诗歌中侠意象的文化内涵

南北朝至唐初,诗歌中的侠意象大体延续了前代创造的经典的文化内涵。盛唐时代,李白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与个人经历的影响下,继承的同时创造出全新的侠意象。

(一)延续经典侠意象

1.重义轻利、快意恩仇的侠义风范

重义轻利是侠意象发源时期就存在的文化内涵,即重义气、轻利益。快意恩仇,即恩仇必报。重利轻义与快意恩仇一起共同构成侠士最核心的精神图式,也是李白诗歌中的侠意象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赠崔郎中宗之》中有“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运用典故“鲁连逃金”,“珪组”本指玉圭与印绶,运用在诗歌中代指官职,《史记·鲁仲连列传》载鲁仲连退却秦军,一拒封官,二拒酬金,此处诗人以鲁仲连重义轻利表明心志。又如,《东海有勇妇》以“步”“跃”“呼”“交兵”“斩”“蹴踏”六个连续动词生动描写了东海勇妇为夫报仇的具体过程,突出了一位武艺高超、快意恩仇的侠女形象,并对东海勇妇的侠义行为表达了高度的赞扬和推崇。

2.建功立业、匡扶天下的爱国热忱

盛唐时代,边境战乱频发,使社会普遍具有立功边塞、报效朝廷的观念,同时,李白本人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意愿。因此,李白笔下的侠意象不可避免地具有这样的文化内涵。例如,《塞下曲·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人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愿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诗人对得到君王赏识的渴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又如《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中,诗人在表现建立功业的志向的同时多了一份自信,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我”持箭来到边陲战地,观军士操练而生出“燕然勒石”的渴望,由于亲身感受了邯郸洪波台军队的气势能力及军事的强大,自信自豪之感也油然而生。

3.放荡不羁、放浪形骸的个性张扬

盛唐时代的繁荣为少年侠士的诗酒生活提供了前提。李白诗歌中的侠不乏骑马射箭、饮酒夜宴的风流生活,但是展现出的大多并非是奢靡庸俗,而是一种放荡不羁、放浪形骸的少年气,是青年人相聚相识的生命活力。例如,《白马篇》中形容五陵豪杰的外貌特征时用“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也有相近的“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两者中的侠都配宝剑、着“明珠袍”,都衬托出侠客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塑造了侠士风流倜傥的形象。又如《少年行》中“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生动展现了少年侠客饮酒走马的潇洒自由的生命状态。

(二)创新独特侠意象

1.蔑视权贵、平交王侯的狂傲之气

《新唐书》记载,李白任职翰林期间,曾醉酒后令高力士为其脱靴,可见李白对权贵的态度。李白在诗歌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渴望,同时又不遗余力地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被玄宗赐金放还后,不愿安居东鲁,遂告别友人漫游之时,诗人回忆梦境,追忆往昔,所抒思绪颇有消沉之感,然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狂傲,流露出李白独有的自信与乐观来。又如《白马篇》中“未肯拜萧曹。”“萧”指萧何,“曹”指曹操,五陵豪侠功成边塞,归来后不愿拜官朝廷,向权贵下拜低头,在本诗表达诗人满腔的爱国热忱的同时,又有为权贵折腰的不屑,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2.追求扬名、功成身退的功业观念

李白追求功名,却不屑于从科举入仕,他崇尚古代侠士与有真正治国之能的儒者,而鄙视腐儒,追求扬名天下,名留青史,却又有功成身退的思想,创造出了唐代诗歌中“任侠—从军—功成—身退”的侠客模式。例如,《秦女休行》中秦氏女挥刀杀仇,被捕受刑时遇到天子赦免,其声名在当时广为流传,最后以议论作结,诗人通过“聂政姊”聂荣不惧报复,认回亲弟尸首的典故来衬托秦氏女的义行,“万古共惊嗟”不仅表明了作者对秦氏女报仇之行的赞赏,还表现出诗人对名声流传百世的羡慕与向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见李北海……见此弥将钟鼎疏。”李北海与裴尚书分别指李邕与裴敦复,两人皆为当时贤臣能者,位高权重,最后为李林甫所害,诗人以此为戒,认为自己应当学习春秋时越国范蠡功成名就后便退隐江湖,保全自我,说明李白入仕前就有功成隐居的想法。

3.乐观豪迈、自信慷慨的人生态度

盛唐时代,国家繁荣,国力强盛,加上李白优秀的才学能力,使得他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极度的乐观自信。例如,天宝元年,唐玄宗接受推荐,步迎李白入宫,满意于李白对时事的回答,授其翰林,李白作《南陵别儿童入京》,末句中“蓬蒿人”指野草之人,也即布衣白身,诗人正是仕途得意之时,不禁“仰天大笑”,大声高呼“我辈岂是蓬蒿人”,可以想象出诗人得偿所愿的喜悦,与对自己并非民间野草之人的自信自负。又如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后,与岑参、元丹丘饮酒山间,作《将进酒》,全诗多用夸张手法,豪迈慷慨之情尽显,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出诗人的高度自信和乐观。末句,诗人豪言壮语,以“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共饮同乐,以客代主,显出诗人酒酣豪爽之态。无论得意失意,诗人都保持他高度的乐观自信,豪迈慷慨。

4.同情百姓、希冀和平的反战思想

李白在战争不断的时代背景下,眼见国家将倾,想象人民离乱之景,撰写出许多反战诗歌。例如,《幽州胡马客歌》作于诗人游至幽州边防处,此时安禄山正整顿军马,训练士兵,隐隐有战争之象,于是诗人感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诗人向世人和朝廷发出战争的警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加以防范,同时,诗人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还百姓家庭圆满,表现了诗人对征人家庭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希冀。又如《扶风豪士歌》作于安史之乱,诗人逃难至吴地之际,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许国明志,结束战争的愿望。

三、李白诗歌中侠意象文化内涵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

第一,李氏集团开国前为陇西贵族,受当地胡汉夹杂的民风影响较深,且任命侠客为官,凌烟阁功臣李靖等人都有任侠经历或游侠风范;第二,唐代统治阶级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促进诗歌思想多样化,各家思想迎来快速发展;第三,历经百余年发展,唐代的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万国来朝。这些都为李白诗歌侠意象文化内涵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个人经历

李白博览百家,各家思想以及侠文化都对其产生了影响,其中以纵横家为主,如儒家的入仕,侠文化的快意恩仇、风流不羁等。《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生平“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高强的武艺保障了李白的侠士生活,可以看出李白的生活状态与任侠紧密联系,这些思想与经历自然反映在了李白的诗歌中。

四、当代文学作品中侠意象文化内涵的新变

唐以前文学作品中的侠意象大多出现在俗文学中,其文化内涵大多与前代一致。现代社会,得益于时代发展,民主平等法制等价值观念普及并深入人心,侠意象发展出了女性独立,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人生等文化内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其一,复杂人性之思。明清小说中的侠意象大多模式化、扁平化,而金庸笔下的侠意象却展现出最为真实的人性和现实中的人生景况。

其二,为国为民之仁。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侠意象上升至民族、历史的角度,关照民众本身。

其三,平等观念之声。不同于明清时代文学作品中女侠稀少且男性化严重,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侠意象蕴含着平等观念的觉醒,女性侠客大量出现且地位由附庸转变为男女共同行侠。

当代作家大多通过笔下的侠意象映射当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对当下人类面对的种种隐忧进行反思。

五、结语

李白诗歌中侠意象的文化内涵合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真”与“仁”的追求,而当代文学作品中有部分被视为正面人物的侠意象却丧失了对人性之真的坚持和对民众百姓的仁爱,显然与侠风相悖。因此,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可寻古作源,古为今用,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

猜你喜欢

恩仇李白意象
李保刚
抚远意象等
过敏泯“恩仇”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嘴上恩仇
纸上的李白(一)
杂萝卜快意恩仇
倒下的那一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