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才工作在化工企业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2023-10-18刘辉李杰
刘辉,李杰
(1.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60;2.天津渤海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05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企业组织开展工作的出发点,提高各级人员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抓好队伍建设的落脚点。对于化工企业而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软实力,也是硬支撑。化工企业作为综合性制造型企业,员工工作岗位涉及技术类和管理类多达数十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化工企业非常重要。本文谨就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时代进程中,化工企业人才工作应避免的问题以及如何选人、用人、留人等方面,对化工企业人才工作进行讨论。
1 深化改革对于国资国企的意义
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如果长期保持一种格局,就会导致惯性、惰性。一个企业和一个组织如果想要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去创新、创造。
深化改革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条件。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的难题,是历史交给新时代国资国企人的一份答卷。
通过改革,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当前,国资国企改革主要致力于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企业混改。引进战投,为企业在新时代发展中注入新鲜血液、新的活力。促进产业协同、资源协同、人才协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僵尸企业出清工作,让企业主体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轻装上阵。坚持互利共赢原则,既要通过市场化驱动企业经济,又要有效维护企业权益,科学、合理、规范推动混改。
二是实施职业经理人改革,科学合理制定职业经理人考核指标和薪酬制度。
三是以专业化、归口管理为原则,进一步完善机构职能,精简机构、精兵简政。通过科学“三定”,优化定编、定员、定责,强调工作目标明确、责任逐级压实、措施突出重点、绩效量化考核、岗位科学优化等重点改革工作,实现“人人有指标,事事有考核”。
总之,国资国企改革需确定“三能”机制(即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改革工作总体方向,采取分步实施的步骤,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三能机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化解风险,增强活力,增加效益。深化改革进程中,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稳步实施、科学把握改革时间节奏和实施步骤,避免本位主义,强化激励机制,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强化工作作风建设,以“革旧创新、革心创新、革面创新”的精神,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 化工企业人才工作应避免的问题
须站在社会性和企业性角度,研究化工企业人才工作应避免的问题。
2.1 人才工作须避免“只是由企业党委组织部或人力资源部负责”的想法
企业组织部门负责干部队伍建设的宏观管理;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人才工作属于企业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但却不应仅仅是由这两个部门负责。
人才工作是一项宏观又具体的工作,需顶层设计、统筹实施。人才工作由企业党委总负责,经营团队负总责,在组织和人事部门牵头下,由企业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全盘思考,通力合作。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有效引人、用人、留人,却又将问题简单归集到组织或人力资源部门,这种思维是错误的。
2.2 对人才的定义避免被局限
人才不能以学历、资历去定义,而应以学力、能力去定义。任何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取得成绩、创造效益、获得荣誉的人员,都是企业应爱护、保护的人才。
2.3 人才工作须避免缺少精英、缺少工匠的局面
如果一个企业中既缺精英又缺工匠,将会导致员工缺少追赶的目标,缺乏钻研的精神,甚至是缺失甘于在平凡岗位上扎扎实实工作的韧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2.4 对人才晋升的通道避免被收窄
企业中人员的晋升通道不能仅以学历、资历去衡量。目前的化工企业中,有很多在一线生产中成长起来的操作人员或检维修、机械制造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职工中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化工企业领导干部的选拔应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注重学历和年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工人领袖”的作用。
2.5 人才工作须避免不接地气
企业每年都有应届毕业生入职,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固然有理论知识,但因缺少工作经验和生活历练,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应避免一入职即进入企业职能部室从事管理工作,否则极易导致在一知半解甚至是懵懂中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缺少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能有效发挥管理作用;二是刚刚走入职场的新员工即进入职能部室,易滋生其骄娇之气,不利于其成长;三是职能部室属于职场的“顶层”平台,刚毕业即进入“顶层”平台,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年轻人奋斗的动力。
新入职的毕业生应先在生产一线单位集中培训,熟悉企业所有指标、工艺流程,一段时间后(约半年)进入一线班组,在操作岗位上岗,在经历了现场—总控—工艺员/设备员—工艺主管/设备主管的一系列历练和提升后,优秀人员晋升或进入企业职能部室成为骨干。这样一个渐进式的成长过程,为年轻人树立起很强的上进心,也给了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新入职的年轻人在不同的岗位都有了体验,起到先打基础的作用,然后再赋予重任,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且,在渐进式的培养与晋升过程中,也利于企业考察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意志品质。
2.6 工作考核没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人要进步,只有两条路:一是压力 ,二是动力。压力就从淘汰而来,如果优胜劣汰做不好,一则影响企业创效,二则影响职工薪酬。以企业中层干部考核为例,考察一位中层干部的工作业绩,应是上级(占60%的权重)、下级(占40% 的权重),与平级没有关系。同时,劣汰的幅度要相对较大,劣汰指标(10%~20%),形成人才的新陈代谢。
3 化工企业选人、用人、留人要讲究“适配度”
化工企业属于连续生产企业,多数岗位需要倒班,工作强度较大,条件相对艰苦。目前很多化工企业存在招人难、留人不易的问题。对于化工企业选人、用人、留人,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虑。
3.1 选人方面,学历层次需适配
化工企业应视操作、技术、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学历和从业经历相当的人员。在学历层次上不宜越高越好,而应科学、合理、适宜。
一是生产操作、分析实验、检维修、机加工岗位,建议选择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有很强的执行力和钻研能力。
二是生产技术岗位,建议选择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具有技术攻关能力。
三是党务和行政管理岗位,建议选择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员,专业类别不限,具备复合型工作能力。
四是财务、统计等专业较系统的管理岗位,建议选择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员,术业专攻,具备宏观分析能力。
五是科技研发岗位,建议选择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层次人员,具有独创精神和较强的研发能力。
3.2 用人方面,岗位要求和人员特长需适配
实施“契约化”管理,明确岗位职责、目标与责任,对人员与岗位的适配度定期进行考评。人尽其才,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避免人浮于事。
3.3 留人方面,多一些换位思考
一是多一些归属感的换位思考,诸如户籍、对异乡气候、饮食的适应等问题。
二是多一些责任感的换位思考,诸如赡养父母、购房养家等问题。
三是多一些个人发展目标的换位思考,诸如职业上升通道、个人价值体现等问题。
4 对化工企业人才工作的建议
在深化改革的时代进程中,化工企业应统筹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抓好领导干部队伍、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职工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加强稀缺专业和高层次成熟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流通渠道,发挥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践行“人才为我所用,但不一定为我所有”理念,建成人员“进得来、用得好、退得出”的管理平台体系,提高用人效率。
4.1 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化工企业人才工作须从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入手,而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领导的概念。正确理解领导概念,必须弄清其与管理的关系[1]。
简言之,领导干部制定目标和指导完成目标,管理人员分解目标和组织落实目标,二者的作用、目标、侧重点和工作方法都是有区别的。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过河理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具体的工作方法。作为化工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丰富、创新、完善工作方法,凝聚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以问题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抓关键环节,抓核心要素,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努力提升安、稳、长、满、优运行质量。各单位一把手必须要注意有关全局工作的重要关节,抓关键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合理调配人力,合理调度工作。具体到日常工作中,对于全月的工作计划,务必强化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建立复盘机制。工作复盘要把握定量和定性的原则,既有数据考核,也有经验总结。
总之,企业的领导干部须带领大家,通过强化管理,打通很多工作上的关节。同时,力求进一步从管理的艺术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管理的方法论不断提升。
4.2 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对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不仅要重视学识、创造力,更要重视作风建设。化工企业工作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懈怠,管理人员的作风建设是企业高度关注的。化工企业管理人员队伍,须避免以下问题:一是职责不清,不作为。二是职责过清,不担当。三是业务能力不强、不精。四是脱离一线或不经常深入一线,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五是存在骄娇二气。六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钻研精神,依赖“经验主义”,缺少“摸石头过河”的勇气。七是执行能力不强。八是管理上存在“好人主义”。九是学习主动性不强。十是收入分配上不能脱离“大锅饭。
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应扁平化,减少层级,切忌偏重日常程序性工作,而缺少解决问题和指导工作的能力。
化工企业管理人员的眼光和视野需宽阔,避免管理格局不够大。如果一个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强,但管理思维不系统,就会缺少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要具备创新的管理理念与魄力,与时俱进地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具备站在全局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与两院院士交流中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一个企业,没有关键核心技术,就缺少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不勤于技术创新,就没有条件和能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国化工行业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条件。如今,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须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突破一批“补短板”“卡脖子”技术,重点在集聚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在高质量发展上下大力气,做足功课。
一要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化工企业抓好技术队伍建设的出发点之一。
二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化工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沟通合作,提升产学研转化利润。增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三要为技术人员充分搭建平台。利用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131”人才评选等人才选拔、培养平台,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特别要重视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使一批年轻有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新生代快速成长。
四要优化对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实施诸如专利奖励等制度,只要通过技术创新对生产消缺有效果的,无论是否申请专利,均对作出贡献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要给技术人员创造“心无旁骛”的钻研环境。现在凡是技术做得好的人员,慢慢走到中层干部岗位上,虽然有了一定的职务和待遇,但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精力,制约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鉴于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不同特质,建议对部分技术人员专职专能培养,在技术领域提高相应待遇。
4.4 抓好职工队伍建设
职工队伍是企业的基石。深化改革进程中,要让学本领、有水平成为职工的座右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让每一位职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栋梁。
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企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职工中形成以业务能力定高下的良好风气。
二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岗位、现场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课堂,将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岗位技能作为教育培训的大前提,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三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推行风险激励工资制,健全业绩决定薪酬分配机制,推动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关键苦、脏、险、累岗位倾斜。围绕“保证基本、拉开差距、加大激励”的原则,建立“事业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一方面,对业务能力突出的人员理应给予较高的薪酬待遇。例如:过去的老八级工工资在普通职工眼中是高出一大截等级的,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建议将职工技术能力与行政职级待遇匹配,对技术实力突出的操作、维修岗位人员要建立职务晋升通道,使其从事管理或中层干部职务。通过加强能力的考评和激励机制,鼓励职工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培养企业的精英和工匠。另一方面,实施好不同专业和层级人才选聘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员才华与力量,促进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多出成果,多出成绩。
4.5 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需不断完善
企业是船,员工是桨,人才工作是扬帆破浪的动力,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需根据时代发展和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一要将人才工作置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通过用好人、管好人盘活企业各层面管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企业党组织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企业人才工作宗旨是恒定的,方式方法是动态的,爱才惜才的价值观是不变的。
二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完善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勇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引入更加创新、灵活的机制体制。围绕“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推进用人机制改革,在员工中树立与时俱进的契约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自我加压,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
三要将管理职能进一步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处理好权力“放与管”的关系。
四要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鼓励管理人员锻炼并打造更加强而有力的管理能力和更加多样化的管理方法。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员属性、人力资本含金量;再如,加强调查研究,围绕生产经营需要,做好以人为本的工作。
五要实现“精用工、少用工”,实现人员合理流动、人岗适配、人尽其能;搭建好人员再就业管理平台,强化职工任职能力考核;丰富用工方式,努力构建人员“进得来、用得好、退得出”管理体系。
六要把握政策红利,统筹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工程。
七要进一步突出员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原则,强调责任的点对点和责任的点对面。
5 结语
化工企业立足新发展阶段,稳定生产运行是根本,提升质量效益是关键,全面深化改革是出路,惜才爱才是支撑。经济效益的硬实力和社会效益的软实力,化工企业都要紧紧抓在手中。做好人才工作,是化工企业深化改革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