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寻找老历史与疍家人
2023-10-17
以声音为媒介,跟着老城传说,了解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8月的广州,暑气仍未消散,我走在广州市中心,周围矗立着本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前沿建筑物。耳机里,传来一个操着一口“广普”的男声,讲起本地坊间传说,“有条龙从中信大厦的方向,一路往‘小蛮腰(广州塔)冲过来,中间造的这些建筑,就是为了摆风水阵抓住这条龙的。”
在声音作品《寻宝珠》里,男主角和同伴聊着关于城市地标的记忆,我作为无数旁听者之一,听着这场聊天,跟着进行一场属于老广州的一天。
以声音为线,进入老广州生活
跟着声音指示的路线,我走过淡红色栏杆的九曲桥,开始寻找一棵特别的木棉树。
按照《寻宝珠》的玩法,我要输入它的植树年份,才可以解锁下一个章节继续前行。这是一个需要亲身参与的解密游戏,每段音频的终点都设置了一串密码,可能附着在路灯、消防栓、配电箱、交通灯上。“比起显著的地标建筑,不起眼的事物反而更不容易变动。”这是《寻宝珠》的创作者之一瞩睐的发现。
瞩睐是个方向感不太好的姑娘,走在街上,喜欢观察一些能够定位的细节。比如路灯编号,乍一看神秘莫测,实际上背后有一套严密的编码逻辑,她觉得挺有趣,就在创作过程中,将它们作为城市密码添加进来。
瞩睐在伦敦时,读的是演出创作专业,毕业后接触了一些艺术家创作的声音作品,这些作品向她展现了声音和城市空间能够发生怎样的碰撞,她觉得挺有意思,尝试着以声音为媒介,寻找打开城市的钥匙。《寻宝珠》就是她的尝试,她形容里面的故事“像辛香料一样,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瞩睐是苏州人,她对广州的了解,起初是靠拍档伍鹭口述,他以“阿海”为化名,是《寻宝珠》中老广州故事的主讲人。
伍鹭出生在粤西靠海的一个小城市,因为牙不好,小时候经常上广州看牙医,每次来都得在亲戚家借住一两周。对于生命中发生的大小事,哪怕只是平平无奇的片段,哪怕经过十几年的冲刷,他都能清晰描绘出细节,并且将其嵌入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之中。
被淡忘的祖先故事,逐渐找回一丝记忆
在伍鹭的记忆中,老一辈的广州人习惯用江来定位,珠江以南称为“河南”,以北称“河北”。上世纪80年代修成的广州大桥,就是连接“河南”、“河北”的交通要道,那时,大桥经常挤得水泄不通,因为工薪阶层多数住在“河南”,上班消费休闲要跨过珠江,到繁华的“河北”去。江边商场门口有很多走鬼(小贩),他们什么都卖,手表、裤子、CD。
沿江西路,充满了欧陆风情,那里有20世纪的地标建筑——南方大厦,它曾经是华南最摩登的百货商场,时过境迁,现在一楼由许多卖电子产品的档口占据,异国商人往来穿梭,如同流动迁徙的候鸟。
文化公园的战斗机和海豚表演,是老广州才有的记忆。
跟着《寻宝珠》中讲述的老广州的过往,一路沿着珠江,走到一个散发着浓烈鱼腥味的码头——这是整个故事的终点,也是伍鹭祖先最初进入广州的地方。
很久以前,珠江江面上,萬艇云集,伍鹭的曾祖母就出生在一条艇仔上。后来陆地不断扩张,疍家人(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渔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陆续上岸,万千艇仔消失在河两岸层层叠叠的楼宇之中。疍家人的后代融入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逐渐淡忘祖先的故事,多年以后,需要查资料才能找到一丝记忆。
《寻宝珠》某种意义上,是年轻人通过声音作品,重新认识一个城市,在碎片化的城市街景、古老的资料堆中,寻找那些沉没在时间长河里的人与事。
广州最热的夏天,瞩睐和拍档伍鹭,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勘测路线,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踩点路上,伍鹭讲他的广州故事,瞩睐边走边录,时不时抛出个问题。等回到家,瞩睐再分析这些素材是否打动自己,能不能串联到故事当中。
像挖矿一样,瞩睐会不断问伍鹭,挖掘尽量多的事件细节,以便形成更准确的“问答”剧本。就这样,剧本越写越长,最终,19段音频、全程14公里的路线串联起了阿海过往二三十年的成长历程。如果你跟着《寻宝珠》去街头逛一圈,就会发现,老广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被遗忘的故事,它们就像是项链上的宝珠,被伍鹭一点点收集起来,又在瞩睐的串联下,重新绽放光辉。
和城市产生一些“独属于我”的联系
近年来,瞩睐做了很多与“城市探索”相关的艺术项目。她认为,比标签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能从这个探索过程中获得什么。
她回忆起中学时代,为了跟朋友多聊会儿天,会专门骑自行车绕到很远的地方,然后一边推车走,一边聊天,慢慢腾腾地回家。在人口密度极高的香港,瞩睐跟别人合租了六年,工作时也与多人挤在一起,她经常觉得喘不过气。那时她最喜欢走路,在路上,她终于拥有了属于一个人的空间,能够清一清混沌的大脑,她隐约觉得,在路上,好像具有某种反抗的力量。
瞩睐很喜欢在城市里晃悠,她说,“其实去哪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在说什么聊什么。”
探索一座陌生城市的理想方式,就是扎扎实实住上一段时间,慢慢摸清住所附近上哪儿买菜购物、去哪休憩、哪适合散步,这座城市有怎样的公共交通、每个区域大致是怎样的形态。“久而久之,周围的一切都不再只是单纯的景观,因为我们已经和城市产生了一些‘独属于我的联系。”瞩睐说。
《寻宝珠》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城市的肌理脉络在故事中徐徐展开,那些已经失落的岁月光痕,和私人记忆交叠在一起,最终构建起对一个地方特有的感知。
正如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一书中所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在心中描绘出一张地图,它由你钟爱的地点和偏爱的路线组成……在那些年里,我所构建的是一张孤獨的地图,它的诞生出于需求和兴趣,由我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汇集而成。”
Q&A
什么是《寻宝珠》?
瞩睐:这里是一段长长长长的音频,是一个叫“阿海”的人的广州记忆,是旧招牌、十三行、南方大厦上面的字母牌、点心、烧卖、虾饺、三点几了喂、羊城、回南天、煲汤……跟随它们,可以从最新的广州走到最老的广州。
人物介绍:瞩睐
演出创作工作者,《寻宝珠》主创人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