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合群”的局外人,最后怎么样了?
2023-10-17李蕾
李蕾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什么叫作“局外人”?加缪在这本书里,塑造了一个名叫默尔索的男人,他代表着社会中一群格格不入,总是被大家拒之门外,也不被理解的人。
这样的人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大鹏拍过一部电影《大赢家》,男主角的人设就是标准的“局外人”:他是银行职员,银行要开展一场反抢劫演习,所有人都认为走个过场就行了,但名叫严谨的男主角,为人也很严谨认真,他被抽中扮演劫匪,结果就认真策划了“抢劫”的每个细节,一遍遍地要求同事们重来,导致本来30分钟就能结束的演习搞到半夜才结束。结果可想而知,“局外人”无论怎么努力,他们面临的总是被家人冷落、被领导误会、被同事排挤,生活也不会有起色。
小说《局外人》让我们看到生活圈中的“局外人”会遭遇什么荒谬的事情。
默尔索的妈妈死了,他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更不愿意为此就灰心沮丧,他忠于自己的内心,并不屑迎合众人的期待,于是就成了别人眼中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他的态度让周围人觉得惊讶,按照俗世的标准,他应该悲痛,应该大哭,但他没有,因为他知道妈妈生前是不快乐的,死亡是种解脱。他冷淡的反应让人觉得他很“残酷”,因没有表现出大众期待的反应,就被判定为“不正确”。
然后,他在头脑混乱的情况下,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审讯的时候,检察官对案件的细节避而不谈,反而问默尔索:“你爱不爱妈妈?”接下来更荒谬,审讯过程中,检察官请来的证人们一个个证实默尔索有罪,这些罪状包括:妈妈去世,他连泪都不流;妈妈葬礼上,他竟然喝了加牛奶的咖啡;妈妈葬礼第二天,他居然有心情和女人约会……这场审讯几乎没有针对默尔索杀人本身,而是千方百计地把杀人和默尔索母亲的死联系在一起,来证明默尔索是一个冷血的人。检察官最后义愤填膺地宣布:“我控告这个男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
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当然能够计划一场有预谋的杀人,听起来好像是“有道理”的。《乌合之众》里说:“群众从来没有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于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人们对于道德的审判欲望远远大于真实是如何存在的。”这一场法庭的审判在加缪的笔下,清晰地呈现出了荒谬的局面——它从事实审判变成了道德审判。
但细细地去读《局外人》,你就会发现默尔索不仅深爱着他的母亲,而且对生活也怀有热情,他是一个真诚地活着的人,他只是没有用世人都认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在我看来,《局外人》写了一个“不合群就会死亡”的故事。默尔索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试图跳出这个社会既定的规则,没有取悦大众,就被关进了异类的“牢笼”。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意随波逐流,坚守着自己认为的真实和美,直到生命终结。
这个看似荒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格格不入的人,即使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局外人”,人生都不应该被他人主宰。要用真心去热爱这个世界,保持诚实,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不违背本心。当我们认识到了荒诞规则的本质,也就懂得了怎样标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