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与实施路径探索

2023-10-17钱炜沈伟丁晓红吴恩启丁子珊申慧敏刘婧峥

关键词:价值引领三全育人产教融合

钱炜 沈伟 丁晓红 吴恩启 丁子珊 申慧敏 刘婧峥

摘要:基于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围绕如何将高等教育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推进到价值维度,回归教育“初心”的宗旨。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思想和专业教育的不匹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等问题,根据中国工程教育的要求,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等多角度形成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库,融合学校百年历史,改进教学手段,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实现价值引领,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业培养卓越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三全育人”;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 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95X(2023)03?0305?08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10113017

Explo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Imple- mentation of Moral Value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Courses

QIAN Wei,SHEN Wei,DING Xiaohong,WU Enqi,DING Zishan,SHEN Huimin,LIU Jingz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re now confronted with the core question about “what kindof talentsaresupposed to be trainedandfor whose interest to train talents”. Inorder tosolve problemssuchasa mismatch between humanistic thoughtand professionaleducation,an insufficient combination of moral value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 center on how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dimension of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to that of value, and on how to remain true to theoriginalpurposeofeducation. ThispaperincorporatestherequirementsofChinese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o all the courses,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s moral value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the case database of moral value education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knowledge has been built, revolving around scientific thinking, craftsman spirit and patriotic feel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the teaching reform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 which introduce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on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value education in teaching to achieve valueguidanceandcultivateoutstandingtalentsforthenationalintelligentmanufacturingequipment industry.

Keywords:moralvalueeducationintegratedincourses; valueguidance ; three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 and education

2016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它是落实总书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必然选择。2019年9月,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实施“领航计划”,上海理工大学和其机械工程学院分别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高校和领航学院。本文就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与实施路径作粗浅的探索。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新时代强调课程思政是对教育本质的解蔽和重识,是将教学内容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推进到价值维度,回归教育的“初心”。

(一)新时代的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目前,我国教育与新时代的需要之间还存在差距。现实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因为其说教形式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反感抵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注重教学过程和知识点的讲解,缺乏人文关怀、信念信仰和思想方法,没有将“盐”融入汤中,缺少“德”的元素,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需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使思政课教学在破解其自身的“孤岛”现象中更接地气和更有针对性,也使专业课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而更加丰富多彩。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不仅讲政治、讲理想信念、讲乐于奉献,还讲能力、讲创新意识,一言以蔽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对新时代召唤的及时应答。

(二)培养人才的需要

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学校。大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工科大学是国之重器的摇篮,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强国梦,首先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我们的大学必须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伟大使命,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三)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面向人的工程,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将某种精神和某种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课程思政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它在思政课程这一专门课程和主渠道之外,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所有课程都有立德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有立德育人的职责,所有课堂都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其实质在于形成“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

(一)依据专业学生特点设计课程,引领全员育人

机械类专业是工科类专业,对工科类学生的要求通常强调思维的逻辑严密性、严谨和深入,工科思维相对关心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针对问题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做。具有工科思维的人,比较严肃,思维严谨,规则意识强,为了应对将来的就业和竞争,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反映人文的学科和价值理性有所忽视,对人文社科课程重视不够,存在着人文精神和专业教育不匹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等问题。

针对机械专业学生的上述特点,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由学院主要领导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的要求,全面修订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将思政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形成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思政内容从贴近到融合,进入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而实现价值引领,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业培养卓越人才。课程思政的多学科性有利于“思政课程”汲取营养,“思政课程”始终在关注、学习中央精神上走在其他课程的前面。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同向同行必须要有一种联动机制,需要推动学校制度创新,包括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等,最终落实引领全员育人的目的。

(二)以校史、学科史、专业史充实课程思政内容

上海理工大学这所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激励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机械学科是上海理工大学最悠久的学科之一。早在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成立了机电、医科和德文三个专业。1952年,在沪江大学基础上成立的上海工业学校下设机械、电机和化工三个专业,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发展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工业学校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两者于1997年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的强盛和学校的发展,机械学科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但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而且成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并于2019年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第一批建设点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示范专业,2018年“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020年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都已经并继续充实课程思政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史、学科史和专业发展史的教育,展示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上海理工大学的毕业学生身上深深打上了上理工的 “烙印”,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勤奋、务实,服务于社会,承担制造强国使命。

(三)思政元素融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牢牢把握“为谁培养”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核心,严格依据课程思政要求及育人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深化“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增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国情怀、专业特色、工程伦理、社会发展需求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将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运用到培养体系中,将课程思政贯穿培养方案的始终,使学生在大学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教育引领。

机械工程学院思政课程团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团队集体备课,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之路,多学科多视角打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价值观植入方式,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案例,将德育元素以及建党百年大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

(四)专业课程体系协同育人

专业课及其课堂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和实施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不论是政治素养还是综合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和精湛的业务,而且要正确把握国家的战略发展和党的创新理论。这样才能使得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从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体现协同育人的建设目标。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先锋模范的作用。

教师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起着关键作用,除了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外,还要言传身教,创新授课方式,使用多媒体、翻转课堂等手段呈现课程思政内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通过典型案例,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来,把严谨求实、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理想信念等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体系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

特别要提高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在师德师风及教学技能上发挥老教师的指导作用,协助学院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站好讲台,过“教学关”充当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三、校企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理工大学始终秉承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行业产业发展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积极探索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4]。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构架的持续优化升级,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变化、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5],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弱,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政治素养不足等问题。因此,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校企合作教育是迎接挑战的重要教育模式[6],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机制通过整合高校、企业优势资源,聚焦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机械工程学院坚持围绕学校“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鼓励创业”的育人理念,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育人模式,提出并不断完善“1+N ”开放式校企协作育人联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技术学院”,不断健全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以产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突破协同育人机制障碍

产业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而是高校和企业贯彻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一种机制创新探索,是通过整合双方优势教学资源,多主体参与人才共育共管过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授课内容难以适应产业最新技术发展、学生缺乏创新实践平台、企业丰富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助力人才培养等问题,上海理工大学致力于推进产业技术学院发展,以产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突破协同育人机制障碍。借助产业技术学院育人平台,将专业知识教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场所延伸至企业乃至工厂生产车间,促使企业优势思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高素质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协同,将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产业技术学院聚焦行业发展趋势,为突破校企合作机制障碍,更好地打造课程教学“大思政”新格局提供了保障。

(二)以校、企为主体,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是多方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结果。校企协同育人以其独具特色的多方联合办学机制,集高校企业二者之所长,有利于共建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高校和企业由于教学资源的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高校依托丰富的人才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师资源肩负理论教学职责,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基本专业知识理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走进企业,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和素质基础。企业以其优良的企业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团队承担技能指导和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高校、企业作为产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与上海振华港机、上海机床厂等企业合作过程中,上海理工大学积极推进企业工程師到校授课教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企业工程师在学院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行业最新发展前沿和设计技术。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结合企业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工匠精神;结合企业承担的国家级项目,以行业技术发展、大型装备前沿课题为背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程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充分发挥好课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作用。此外,产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修订课程培养体系、编写课程思政案例与教材等方式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开启并贯穿育人全过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模式。

(三)以多途径为手段,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臻于完善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旨在通过整合校企双方资源,积极对接地方新兴产业、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特质,如知识结构完整、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等。校企合作是以合作共赢为最终目的的,而二者更深层次的合作是让企业和高校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形成产业技术学院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见图1)。产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如图2所示。

1.以“三个平台”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过程

依托产业技术学院,以课程思政引领校企共建三个平台,即现场教学平台、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和工程技术开发平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三个平台的建立为高素质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

工程认知阶段,应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工程实践的能力培养。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把所学知识创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在此阶段学习过程中,除高校承担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任务外,企业也负责部分认知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涵盖企业规模、产品种类、特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及制度体系等,为后续学生更好地进行企业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在工程实践阶段,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企业、学校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教授相关工艺以及企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掌握实际生产与理想生产条件的差异,避免专业知识教条式应用,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之后在岗位体验阶段,通过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及工程技术开发平台的应用,让学生在“实战”中不断磨练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在参与操作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师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进入车间,熟悉车间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为日后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打下基础。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研究题目开展毕业设计,在企业与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自身参与企业实践经验,以实践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联系实践、创新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以文化熏陶为抓手,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价值文化同样是校企协作育人的重要资源。高校拥有悠久的教学历史和雄厚的教学实力,在丰富的办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成长,鼓舞学生奋发向上,促进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德才兼备卓越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门育德育人的隐形课程,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爱岗敬业、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以“发展企业、振兴中华、造福员工、成就个人”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精细管理、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等,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

3.以实践锻炼为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是理论学习的深化。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实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形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产业技术学院合作企业大多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团队通过了解、参与这些项目内容,发掘机械专业知识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教师在引导学生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例如,合作企业上海振华港机集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将这些大国重器蕴含的重要意义转化为思政元素融入企业实践教学过程,提升实践育人效益。校企协同育人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深入生产一线、与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接触中切实地感受能工巧匠们敬业、专注、创新的精神和“工匠精神”,并通过开展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课题的毕业设计实践、企业实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双师”教学为互补,稳固人才培养基础

校企协作育人,“双师”型教学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各有优势,高校教师具有完整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对产业发展的充分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践经验和理论运用能力,教学能力相对较弱。为实现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优势互补,我们试行双向聘任制,高校教师在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企业专家到学校兼任讲师,通过集中研讨、备课、培训等方式实现“双师”教学互补,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教学。在“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下,学生更易获得全方位培养,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顺利衔接。

四、实践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尚存的问题及其对策

实践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尚存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尝试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掘不够

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目前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两类问题:一是由于工科教师的学术慣性思维,存在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所谓“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认为学科课程应该坚持“绝对的客观”,而不去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情况;二是教师试图去挖掘思政元素,但无法准确把握学科专业特点,将专业课讲授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让课程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递层面,难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效果。

为此,教师须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教师要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从学科的发展中挖掘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从科学发现中挖掘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从技术发明中挖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意识。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摆正“为学”与“为人”的位置,搞清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系,使其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围绕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进行解读和融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价值观偏差问题;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责任,把专业知识传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联系起来,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与永久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跟上新时代,积极追寻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抱负的路径平台。

(二)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难以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目前在课堂环节,虽然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思政案例,但缺乏多元考核办法,尤其缺乏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难以精准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无法系统反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

为此,教师须要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支撑。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对理论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课内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在理论教学以外,教师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考察、调研、专业实习、社会服务等与自己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强化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环节中,应当紧扣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强化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完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专业实践育人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所学不仅装进学生的脑袋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上,以达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的目标要求,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知情意行合一。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同质化”问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工科教师做好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7]。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针对每一门课程特有的育人元素,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到各自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认知上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但在具体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时,容易形成“同质化”的倾向,把“思政元素”和“价值引领”都归结为爱国和奉献,若每门专业课都如此强调,容易致使学生对其有反感情绪。因此,应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价值引领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统一规划,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里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教师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特点,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时要避免“同质化”倾向。

五、结语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表明,高校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这一“机制”,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改革创新。当然,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的探索也刚刚开始,需要不断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全面加强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等工作。我们将以“久久为功”精神,持之以恒推進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发挥思政课在价值引导中的“群舞中领舞”作用[8]。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方向,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使命来履行,我们一定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EB/OL].(2016-12-08)[2020-12-02].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EB/OL].(2018-09-10)[2020-12-02].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611234575766690445&wfr=spider&for=pc.

[3]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4]钱炜, 丁晓红, 沈伟, 等.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0(2):130?134.

[5]丁晓红, 李郝林, 钱炜.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7(1):119?122;144.

[6]杨华勇, 张炜, 吴蓝迪.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改革策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7(3):60?65.

[7]代德伟, 蔡云龙.新时代高校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与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24(5):57?61.

[8]高德毅, 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编辑:程爱婕)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三全育人产教融合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