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纸同工
——唐代书法碑刻审美探究

2023-10-17陈显伦

收藏·拍卖 2023年3期
关键词:圣教序怀仁刻字

文:陈显伦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灿烂文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整个社会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为建碑刻铭提供了物质前提。其次唐代立碑之风盛行,促进了碑刻书法的繁荣发展。行书在唐以前就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唐太宗更是独尊王羲之书法,把二王书法作为正统的审美风格特征,将之入碑,并大力推广。由于唐代刻碑水平的提高,刻工专业化程度较高,拥有一批能工巧匠,能够完成复杂的刻碑任务,胜任篆隶楷行草等各个书体入碑,即使是行书牵丝连带的特征也能够得到细致入微的刻画。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唐代碑刻高峰的出现水到渠成。

《孔子庙堂碑》忠实还原笔画轮廓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碑高280 厘米,宽110 厘米,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69 岁时所书,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世南书法妙品。

从书法的角度,《孔子庙堂碑》被称赞为刚柔内含,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整体带有行书书风。从刻法的角度,此碑还停留在忠实还原毛笔文字的笔触再现型刻法。但如果仅是忠实还原毛笔文字笔画的轮廓,即使刻得惟妙惟肖,也不属于书法碑刻艺术。对于刻字人而言,需要有一种意识,即如何通过刻刀再现毛笔的笔锋。因此,《孔子庙堂碑》无法成为书法碑刻的典范。

《九成宫醴泉铭》保留刻字于石的痕迹

《九成宫醴泉铭》,或称《九成宫碑》。唐贞观六年(632 年)立于九成宫内,碑高270 厘米,上宽87 厘米,下宽93 厘米,厚27 厘米。碑身刻字每字约10 厘米。碑有界格,格约3.5 厘米,24 行,行50 字,1109 字。据记载,公元633 年,就是唐贞观六年,唐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为了纪念九成宫里涌出的泉水而立的碑,魏征撰文,欧阳询执笔,《九成宫碑》从此诞生。原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自唐初立碑以来,远道而来的拓碑者络绎不绝,造成残损过多,新中国成立后又遭涂抹破坏,已非原貌。

从书法上,《九成宫醴泉铭》被称为“楷法之极则”,用笔方圆并施,既遒丽秀媚又险峻硬瘦。结体中宫紧密又四方伸展,法度森严又有疏朗意趣。从刻法上看,主要横竖都尽可能地笔直刻写,充满了紧张感。原碑的刻字并非完全按照毛笔字,将起笔、收笔、撇捺、转折的形状、笔画粗细都忠实还原,而是保留刻刀的尖角,强化起收笔。这种在刻法上的意识,给碑刻带来细微的差别,既有毛笔的感觉,也有刻字的感觉,形成了《九成宫醴泉铭》独特美感。

《雁塔圣教序》保留纸上书写痕迹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653)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 行,行42 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 行,行40 字,文右行。

从书法角度来看,《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后人评价其瘦劲朗润,丰神秀骨,可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从刻法角度看,碑刻展现了在自然书写中空灵丰富的笔触,成功地再现了带有书写的力度、速度、节奏的笔触。此时刻刀不再是刻刀,而是成了和毛笔对等的表现手段。《雁塔圣教序》超越了将字刻在石头的结果,展现了文字书写的过程。从刻字中可以直观看到书写的动作,包括书写的速度、深度、角度,以及延伸的笔法、笔意、笔势等。《雁塔圣教序》不仅包含了褚遂良的书法成就,也包含了刻字人的心血和追求。

宋拓《九成宫泉铭》 册页 (局部)成交价:1725 万元 来源:北京匡时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拓本(局部)

周复宇 汪大 题签 旧唐晋祠铭碑 明拓本(局部)成交价:11.5 万元中国嘉德2018 秋季拍卖会

《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张应召藏本)(局部)上海图书馆藏

《晋祠铭》,书法史上首次“石纸同工”

《晋祠铭》,原碑现存于山西太原晋祠,保留完整,气势恢宏。碑身全文1203 字,采用行书书体镌刻,风格飞逸洒脱,劲秀挺拔,骨力雄奇,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唐高祖李渊起兵,曾祝祷于晋祠。唐太宗李世民巡幸至晋祠,为报神明之恩,遂亲为撰文作铭并书之。《晋祠铭》碑刻是李世民把自己一生政治上的成功、文学上的成熟和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融汇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从笔法来看,《晋祠铭》碑中的刻字,与王羲之传世法帖颇为相似,从中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用功之深。虽然上承王羲之,又没有王书的露锋且秀逸姿媚,更多透露帝王的自信、求实沉着冷静的性格。用笔结体上开始稍拘谨,后逐渐开阔,越写越奔放。行笔多用藏锋,内蕴其力,含蓄劲健,字里行间充溢着唐代开国时期的勃勃生机。

从刻法上看,刻字时候一气呵成,再现了速度和笔势,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行书的字形多变,上下左右摆动,行气连贯。在刻画好字形的情况下,同时注重行书字内的点画变化,将中锋侧锋、落笔收笔、顿笔提笔、方转圆折、峻笔涩笔等用笔技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刻碑的自然之意,最大程度保留了行书无意而书形成的意趣。在此之前,书法史上绝大多数的碑刻都是以篆、隶、楷三种书体所写的,而行书入碑刻是到唐代时才出现。《晋祠铭》是书法史上首次出现的行、草碑,宣告了石头上不仅可以刻写篆、隶、楷,也可以刻行、草书。开启了书法史上“石纸同工”的新局面。

《怀仁集王圣教序》备尽八法之妙

《集王圣教序》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为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法师玄奘自西域取经归来并翻译佛经而作,内容由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与敕答、太子李治的《述三藏圣记》和笺答,以及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组成。后由怀仁从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中集字镌刻为碑,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前后花了25 年时间,用灯影缩小放大、勾摹廓填等方法,才完成这项工程。全碑为399cm×127cm,碑文为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凡1903 字。

唐 《怀仁集王圣教序》 明初拓本 三奥字本 北京保利2021 秋季拍卖会

作为首部集王羲之书法的碑刻作品,《怀仁集王圣教序》是选字、编排和镌刻等各方面高度艺术成就的结合。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章法合理,在选排字体时注重变化和衔接,注重整体艺术效果,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充分展现。正因为集字而成,更强调顺势书写。通过相同方向、角度的连续让书写变得连贯、通畅。形成一种淋漓痛快的气势。在刻法上,刻出笔画连贯,在细微的提按变化,特别是笔画间的实断虚连,牵丝连带的关系,刻出了笔断意连的效果。

集字碑从王羲之真迹中精选出来的,加上怀仁书法功力深厚,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明人王世贞称其“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羲之自体的一个宝库。《怀仁集王圣教序》刻成三年,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已经盛行开来。如唐李邕在取法《怀仁集王圣教序》基础上,做了在笔法上用笔如刀的探索。他将王羲之的意态挥洒,侧锋轻扫,变成法书深刻,毛笔扎住纸面破纸而行,笔笔金刚杵,笔画生涩有力真正实现了把石板当纸,把刻刀当笔进行艺术创作。唐以后的“院体”也是深受此碑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主要书体。

中国书法史一直围绕“刻”与“书”两个主题发展。从隋代进入初唐,逼真还原毛笔笔触的刻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变得更为精密,成为书法碑刻的发展主线。本文梳理西安碑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碑刻,可以发现《孔子庙堂碑》忠实还原笔画轮廓,《九成宫醴泉铭》保留了许多刻字于石的痕迹,《雁塔圣教序》保留了一些写字与纸的书法痕迹。唐太宗写下的《晋祠铭》,是书法史上首次出现的行、草碑,书法史上出现了“石纸同工”的新状况。《怀仁集王圣教序》备尽八法之妙,同时作为碑刻典范极大推动了王羲之书法的教育。

猜你喜欢

圣教序怀仁刻字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智海急流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塞上怀仁迎来四海客商 羔羊美食发布万里飘香 2019山西·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盛大开幕
山西怀仁河头乡:“金香脆”香瓜成增收“金瓜”
怀仁市:组织防控双斑萤叶甲
“老外长城刻字”该如何面对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一)
从《十六龄女士杨莲之集圣教序诗》看杨莲之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