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10-17杨永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汉中市达州市直辖市

杨永平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川陕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川陕革命老区大部分地处川、甘、陕、渝结合部的秦巴山区,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新时代,在全面小康社会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征途上,绝对不能让一个老区人民掉队[1]。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工作。2016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印发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振兴发展川陕革命老区的重大项目和措施[2]。2021 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做好革命老区振兴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细化了要求[3]。贯彻落实国家革命老区振兴战略布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创造性地开创切实可行的振兴实施路径,已成为川陕革命老区各级地方政府与理论工作者们亟待完成的基础性工作。

1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鼓励“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的县、地市或若干县城连片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4]。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促进产业融合、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游等业态发展[5]。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引导、鼓励、支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已成为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一种趋势。此外,从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深化旅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旅游消费质量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6]。

全国多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中,已将非物质文化主题旅游作为大力发展的产业或是战略性支柱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资源,亦有条件成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独具特色的一种驱动力。对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全面掌握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集聚发展状况,分类别、有重点地保护、传承、管理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实现生产性保护与革命老区振兴的耦合提供科学参考。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川陕革命老区包括四川省巴中市、广元市、达州市、南充市、绵阳市,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8 市全域及宝鸡市凤县、太白县,重庆市城口县,区域内共有68 个县(市、区),总面积15.7 万km2,区域位置独特、生态禀赋良好,是古巴国的发祥地,拥有三国古战场、古蜀道等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2]。本研究关于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重庆市政府网、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世界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省级(直辖市)、市(州)级和区县级5 个级别,因川陕革命老区未涉及到世界级项目,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地评定标准不同,本研究主要对川陕革命老区国家级和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截至2021 年5 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4 批次(分别是2006 年、2008 年、2011 年和2014 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四川省发布了5 批次(分别是2007 年、2009 年、2011 年、2014 年、2018 年)、陕西省发布了6 批次(分别是2007 年、2009 年、2011 年、2013 年、2016 年和2018 年)、重庆市发布了6 批次(分别是2007 年、2009 年、2011 年、2014 年、2016 年、2019 年)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本研究中国家级与省级(直辖市)重复项目只按照国家级统计,多单位申报同一项目只统计其中1 个。根据国务院(国发〔2008〕19 号)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办法,将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 个大类,对未在国家标准分类名称中的项目,按照其属性划入国家规定的项目分类中。

2.2 研究方法

2.2.1 区位熵 以川陕革命老区各行政区域为单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类型、级别、数量、比例等进行统计归纳,利用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LQ)[7]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量化研究,以测量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区位熵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j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区样本;LQij为j地区i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区位熵;qij为j地区i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得分值;qj为j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得分值;qi为全区i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分值;q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得分。

2.2.2 核密度估计法 为了直观地反映川陕革命老区国家级和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集聚状况,使用核密度估算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整个研究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密度进行分析。核密度函数估计方程如下。

式中,K(*)为核函数形式;h为窗宽,其取值范围有弹性,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x-xi表示估计点x到已知点xi的距离,f(x)值越大,表明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越密集[8]。

2.2.3 地理相关分析法 提取研究区域内地理环境的海拔高度、河流分布、道路交通等相关要素,借助专业知识与手段,分析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总结出普遍存在的规律,以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与旅游开发中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相关地理要素特点,挖掘其当代价值,促进川陕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3 结果与分析

3.1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情况统计与分析

从统计结果(表1)来看,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国家级、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83 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3 项,占11.66%,省级(直辖市)有250 项,占88.34%。统计数据并结合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可视化表达结构特征(图1)可以看出,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与省级(直辖市)总数相差较大,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充足。

图1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特征

表1 川陕革命老区国家级、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33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传统音乐10 项,传统戏剧8 项,民俗4 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各3 项,传统舞蹈、民间文学各2项,曲艺1 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缺乏。从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数量来看,分布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传统技艺83 项,传统音乐34 项,传统舞蹈和民俗各30 项,传统戏剧22 项,传统美术14 项,曲艺12 项,民间文学11 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8 项,传统医药6 项。综合来看,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数量分布差异明显,传统技艺高居榜首,传统音乐、民俗、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数量较多,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曲艺分布数量较少,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稀缺项目。

3.2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特征

3.2.1 各行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按照行政区划,川陕革命老区所辖10 市68 个县(市、区)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但分布的数量、级别、密度差异明显(表2)。①国家级:绵阳市位于榜首,占21.22%;汉中市位列第二,占18.18%;安康市、南充市、广元市并列第三,均占12.12%;达州市、商洛市并列第四,均占9.09%;第五为巴中市,占6.06%。②省级(直辖市):汉中市高居首位,占23.20%;绵阳市、达州市依次位于第二、第三,分别占16.40%、12.00%;安康市、商洛市并列第四,均占10.80%;南充市、广元市依次位于第五、第六,分别占9.60%和6.80%;巴中市、城口县并列第七,均占4.80%;宝鸡市(凤县、太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数量最少,共2 项,占比0.80%。③行政区划密度:城口县最大,密度为36.43 项/万km2;之后依次分别是绵阳市、汉中市、南充市、达州市、商洛市、安康市、广元市、巴中市,密度分别为23.67、23.49、22.41、19.89、15.11、13.25、12.87、11.39 项/万km2,宝 鸡市(凤县、太白县)密度最小,为3.35 项/万km2。研究行政区域内,平均密度为17.94 项/万km2。

表2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行政区域分布情况

3.2.2 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行政区域空间分布的特征 以川陕革命老区所辖的10 市、县(直辖市所辖县)国家级、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借鉴李蕊蕊等[9]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项”为单位进行赋值的方法,即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项赋值为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项赋值为2,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项赋值为1,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项赋值为0.5,将对应的数据带入区位熵计算公式,得到川陕革命老区10 种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的区位熵,结果见表3。

表3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区位熵

以研究区域内行政区划市(直辖市的县)为单位,以区位熵为测量值,运用ArcGIS 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分3 类进行测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空间区域均有分布,相对均衡,空间集聚分布不明显;民间文学主要集聚分布于绵阳市、汉中市,达州市、安康市次之,商洛市有少量分布,其余区域均未分布;传统舞蹈主要集聚于绵阳市、汉中市,广元市、达州市、安康市3 市空间分布情况相同,南充市、巴中市有部分分布,城口县有少量分布;传统戏剧主要集聚于南充市,安康市次之,商洛市和广元市空间分布情况相同,汉中市、绵阳市、巴中市、达州市依次均有分布;曲艺项目从空间来看,高度集聚于商洛市,汉中市有集聚分布,达州市、南充市分布情况相同,安康市有少量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高度集聚于绵阳市,达州市分布数量较多,南充市、汉中市、商洛市空间分布情况相同,其余各地均未见分布;传统美术主要聚集于广元市,汉中市、绵阳市集聚也较明显,达州市、南充市、商洛市有分布,巴中市有少量分布;传统技艺高度集聚于汉中市,除凤县和太白县外,其余地区均有分布但较为分散;传统医药集聚于汉中市,广元市、达州市、南充市、绵阳市集聚情况相同;民俗项目主要集聚绵阳市,商洛市、汉中市、达州市次之,其他区域均有少量分布(图2)。

3.2.3 研究全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集聚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 核密度估算法,对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进行测度,从生成的核密度分布(图3)可以看出,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为五层级分布,第一层级以汉中市汉台区、洋县为双中心点,形成一个类似“脚形”的核心区域,为研究全域点密度集聚程度最高的部分;第二层级以南充市的阆中市为中心点,核心区域跨越阆中市和广元市;第三层级分别以达州市宣汉县、安康市汉滨区、绵阳市江油市为中心点,形成3 个核心区域;第四层级分别以绵阳市梓潼县、重庆市城口县、商洛市洛南县为中心点,形成3 个核心区域;第五层级分别以南充市西充县、巴中市巴州区、达州市万源市、商洛市镇安县为中心点形成4 个核心区域,其余研究区域均未形成明显的核密度集聚区。从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区域密度分布数据与空间核密度分布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差异较大,行政区域内核密度局部或跨区域集聚分布特点明显。

图3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空间分布

3.2.4 海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关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海拔高度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在ArcGIS 中,基于DEM 数据,使用相等间距法,将川陕革命老区海拔分布分10 层显示,然后运用x、y坐标系提取点位置数据的方法,分类提取国家级、省级(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各点海拔高度数据,如图4 所示。将获得的海拔高度数据分为10 层进行等值划分,结果(表4)表明,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为212~686 m 的区域,占总数的67.84%;海拔高度为686~1 160 m、1 160~1 634 m 的2 个层级内,分布数量依次急剧减少,分别占21.91%和9.54%;海拔高度在1 634~2 108 m 的区域内暂无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上升,在海拔2 108~2 582 m 的区域仅有2 项分布,占比为0.71%;海拔在2 582 m 以上的区域暂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此外,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数量的增减与海拔高度的变化相关性较大,整体来看,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低海拔地区分布数量较高海拔地区多,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递减的趋势明显。

图4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拔分布特征

表4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3.2.5 河流流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关系 为了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与河流流域的关系,将川陕革命老区主要河流以2 km 为单位等距离划分为5 层缓冲区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图5)表明,河流流域分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空间耦合度良好。在初步获得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河流最近距离数据,分类汇总后结果如表5 所示。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0.056~34.410 km 的河流流域缓冲区内;14 km 河流流域缓冲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缓冲区距离的增加逐渐越少;其中,34.63%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2 km 缓冲区内,分布最为集中;14~20 km 河流流域缓冲区内,随着距离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数量有一个小幅度的增加过程;20~36 km 河流流域缓冲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呈断崖式减少,直至分布数量为0。

图5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域分布特征

表5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布与河流流域的关系

3.2.6 交通路网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交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速度与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与相应时代的交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现代交通的发展与布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2018 年川陕革命老区铁路、公路交通数据,将铁路线以2 km 为单位,等距划分成5 个缓冲区(图6);公路线以2 km 为单位建立缓冲区(图7),分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6)表明,①铁路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距离区间为0.034~122.308 km;0~14 km 缓冲区间有一定的拟合度;46.64%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铁路线的距离为14.000~122.000 km。②公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距离区间为0~8.971 km;91.16%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公路距离在2 km 以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在公路网10 km 以内。

表6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与现代交通的关系

4 小结和建议

4.1 小结

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各类空间分布数量不均衡,省级(直辖市)项目打造升级为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充足,空间较大。从各行政区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情况来看,重庆市城口县平均分布最多;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相对均衡,各行政区域均有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点的视域下,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形成5 层核心分布,集聚密度最大的是以汉中市汉台区和洋县为双中心点形成的一个“脚形”核心区。从海拔、河流、交通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耦合性的角度来看,首先,海拔在212~686 m 的平原、盆地、山谷、平坝等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集聚特点明显,所以在汉中平原上,形成了以汉台区和洋县为双中心点的高核区,而山峦起伏,地势较高的凤县、太白县海拔较高,不利于人口集聚和文化交流,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最少。其次,在14 km 范围内,河流流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拟合度较高,但在14~20 km 有1 个小幅度的增长现象。川陕革命老区区域内嘉陵江、渠江、汉江、培江、丹江等水系发达,为沿河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用水,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最后,现代交通不是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之一,但是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91.16%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0~2 km 的缓冲区内,使蜀道不再难,天堑变通途。

4.2 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性、文化性、实用性、艺术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对积极对接国家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战略,探究川陕革命老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川陕革命老区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南北分区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汉文化、巴文化、秦文化发源于此,283 项国家级、省级(直辖市)和数以千计的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集,能够为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提供充足的基础保障。

2)生态环境禀赋良好,强力助推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川陕革命老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达65%,天然沼泽湿地、湖泊溪流星罗密布,数百种珍稀植物分布其中,盛产各种名贵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品种齐全,有“西部氧吧”“天然药库”“天然基因库”等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能够强力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整个“非物质文化旅游+”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区位优势凸显。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川、陕、甘、渝结合部,区域内山高路险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长期以来成为该区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国力增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度和力度。区域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县道、乡道到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交通面貌彻底得到改善,区位优势随之凸显了出来。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3 个中心城市分别位于川陕革命老区的南、西、北方,整个地区,从区域位置上构成了一个“金三角地带”,这个地带具有联通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也是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

4)以5 层集聚空间分布为基础,打造连片非物质文化旅游区。利用区域内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交通区位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设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主题核心旅游区,加强区域内3 省(直辖市)10 市(直辖市、县)区域间的合作,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空间分布特点,统筹安排,整体规划,联合开发,形成国内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川陕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全域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汉中市达州市直辖市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汉中市人民医院
国 宝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财政收支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收入完成预算情况
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汉中市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