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测度模型分析
——以商洛市为例

2023-10-17杨瑛娟周小婷李博丹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商洛市耦合度子系统

杨瑛娟,周小婷,李博丹

(1.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商洛发展研究院,陕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欠发达地区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的限制,旅游业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关键产业。其中,生态资源作为欠发达地区拥有的天然优势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为旅游提供了环境和资源,又为加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持,生态旅游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绿水青山可以称为旅游业的“聚宝盆”;旅游业相对其他产业来讲,对环境的污染少、对生态的破坏小、能源消耗更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旅游业可称为绿水青山的“保护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耗和污染。因此,欠发达地区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金山银山)和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对欠发达地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背景,探讨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徐福留等[1]率先运用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分析了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之间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仇方道等[2]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研究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之后有学者结合各地实际,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张荣天等[3]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演变;何红等[4]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5 座中心城市为例,对案例区域各中心城市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周成等[5]以长江沿线11 个省市为例,从时间和区域的维度对研究区域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许妍谢[6]对衢州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马耀峰等[7]则创新提出了“旅游耦合”的新概念及新含义,并指出旅游耦合是解决旅游业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全新途径。徐佳萍等[8]则对福建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黄夏斐[9]以广西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综合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同时研究了影响协调耦合度的各种因素。叶勇等[10]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构建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对云南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赵红等[11]构建了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各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李永平[12]通过构建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的评价指标,对山西省相关产业间协调发展进行量化分析。谭兴坤等[13]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综合指数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湖南省14 个市州2010—2018 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水平。综上,以上学者基于不同的区域实际,对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但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多。本研究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以商洛市为研究区域,对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测度模型进行指标选取,并结合2009—2019 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其他欠发达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分析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1 理论基础

1.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运用广泛的客观赋权法,适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熵值法从指标的信息熵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不依赖于人的主观经验判断,不需要专家打分,有数据就能得到指标权重,且实现简单,易于理解,因此应用广泛。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对数据进行(+0.000 1)平移化处理。

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大对子系统越有利。

负向指标:当指标值越小对子系统越有利。

第二,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的比重(Yij)。

式中,m为评价年数。

第三,计算指标信息熵(Ej)。

第四,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j)。

第五,计算指标权重(Wj)。

1.2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测度模型

1.2.1 评价体系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测度模型主要衡量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契合程度,因此设计包括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表1)。旅游经济子系统由旅游经济基础、旅游经济增速及旅游经济反馈3 个维度组成。旅游经济基础维度主要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从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资产投资比重3 个指标进行衡量;旅游经济增速维度主要反映区域旅游发展状况,从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入境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占GDP 的比重3 个指标衡量;旅游经济反馈维度主要反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影响,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个指标进行衡量。生态环境子系统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3 个维度组成。生态环境保护维度主要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从造林面积、自然降尘2 个指标进行衡量;生态环境压力维度主要反映区域环境污染状况,主要包括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4 个指标;生态环境状态维度则利用水资源总量、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优良的天数2 个指标反映区域水资源和空气质量。

表1 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

1.2.2 耦合测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是指分析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发展水平,以及反映事物间耦合相互作用关系和各事物协调状况的好坏。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综合指标效益值。

式中,F(x)为旅游经济子系统的综合指标效益值;G(x)为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指标效益值;Ai为旅游经济子系统指标的权重值;Bi为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的权重值;为指标标准化后值。依据不同程度的发展状况,对区域旅游经济的F(x)与生态环境的G(x)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耦合协调类型。当F(x)G(x)时,即表示耦合协调类型为生态环境滞后型。

2)确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式中,C表示耦合度,不能小于0,也不能大于1。C越接近1,表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关联程度越大;C越接近0,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耦合度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程度也越弱。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且D在[0,1],耦合协调度可以表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a和b都赋值为0.5,计算出综合发展指数(T)。

3)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参照已有研究成果,确定耦合协调等级划分标准,明确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商洛市因商山洛水而闻名,位于秦岭山区,地处陕西东南方向,境内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以生态资源为主导的旅游城市,在2019 年获得“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及“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商洛市旅游部门及相关企业着力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蓝”“西安的后花园”等旅游形象品牌,并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活动,如秦岭生态旅游节、环秦岭商洛自行车赛、商洛马拉松等活动,持续推进商洛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商洛市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019 年商洛市旅游发展再创佳绩,旅游接待人次达6 556.28 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380.26 亿元,相较于2018 年,增长率分别达12.1%和16.0%,带动了商洛市的经济发展。

2.2 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分析

2.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运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三大方面:第一,为官方权威网站数据,商洛市信息公开网、商洛市旅游局、商洛市环境保护局和商洛市水利局、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环境保护局等政府权威网站;第二,来自于统计年鉴,包括商洛年鉴(2009—2019 年)、商洛市2009—2019 年度环境质量公报、2009—2019 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等;第三,来自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9年)、2009—2019 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

2.2.2 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 依据熵值法确定权重。首先,数据进行平移化处理,同时为确保数据不受影响,将得到数据(+0.000 1)平移化处理。根据平移化后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商洛市旅游经济指标权重和商洛市生态环境指标权重(表1)。

根据商洛市旅游经济指标权重和生态环境指标权重,采用耦合计算公式算出商洛市旅游经济综合指标效益和商洛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标效益(表3)。

表3 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

参照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商洛市旅游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度协调模型(表4)。

表4 商洛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度、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

2.2.3 模型结果分析

1)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效益分析。F(x)从2009 年的0.369 0 增长到2019 年的0.902 3,且连年不断增加,表明商洛市旅游经济综合效益近年不断上升。可划分为3 个阶段:2009—2015 年F(x)为0.3~0.4,增幅不大,旅游经济处在低速发展阶段;2016—2017 年F(x)为0.4~0.5,旅游经济呈快速发展阶段;2018—2019 年F(x)为0.6~1.0,最高达0.902 3,旅游经济增速较快,发展情况持续向好,得出旅游经济处在迅速发展阶段(表3)。

G(x)从2009 年的0.478 7 波动增长到2019 年的0.549 0,表明商洛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标整体波动不大,较为稳定。可划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3 年G(x)为0.3~0.6,虽然2010—2011 年和2012—2013 年有较小起伏的下降,发生轻微减退变化不大,但整体处在稳定阶段;第二阶段:2014—2017 年G(x)为0.3~0.6,略微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2018—2019 年G(x)为0.4~0.6,生态环境保持平稳发展,为稳定发展阶段。

2)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分析。从耦合度(表4)方面来看,2009—2019 年耦合度一直维持在0.9~1.0,据此可以看出,商洛市旅游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度较为密切,保持较为稳定。从综合发展指数(表4)方面来看,其由2009 年 的0.423 9 到2019 年 的0.725 6,上 升 了0.301 7,表明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由低到高不断递增发展,并且占比不断增加。从耦合协调度(表4)方面来看,其由2009 年的0.648 3 增长到2019年的0.838 9,表明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增强,其中,2009—2016 年基本保持在0.6 左右,说明发展较为平稳,增幅变化不大;2017—2019年耦合度从0.766 9 增加到0.838 9,表明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变缓,但旅游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变强。根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结果可以看出,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大体上可分为3 个阶段:2009—2016 年耦合协调等级保持在初级协调阶段,其中,2013 年为勉强协调阶段;2017—2018年转变到中级协调阶段,2019 年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

整体而言,2009—2019 年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保持在平稳状态,两者关系较为紧密,其综合发展指标和耦合协调度整体上都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也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整体趋向优化状态,反映了商洛市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不断相互促进改善。

3)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分析。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整体上可以分为2 个阶段:2009—2014 年为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型,2015—2019 年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型(表3)。

第一阶段:2009—2014 年F(x)

第二阶段:2015—2019 年F(x)>G(x),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即生态环境发展滞后于旅游经济。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比重在不断加重,人们看到更多的可能,也把追求经济利益设为第一目标,商洛市的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值也由2015 年的0.391 9 上升至2019 年的0.902 3,商洛市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引发生态环境质量危机。并且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格式化,如洛南音乐小镇,虽然当地没有类似小镇,但全国有很多音乐小镇没有自己的特色,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近几年都处于生态环境发展滞后型类别。因此,商洛市在后续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注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根据景区其空间承载力的大小设置旅游环境的容量,从而避免游客超载,对生态环境和景区造成破坏,引发不良结果,从而促进商洛市旅游业稳步发展。

3 小结

本研究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构建了包括地理位置、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4个维度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商洛市2009—2019 年数据,对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结论如下。

1)根据对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效益进行分析,得到2009—2019 年商洛市旅游经济的综合指标不断呈上升态势,商洛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也呈波动式上升状态,两者发展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间。

2)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T、C和D,分析得出,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在2009—2019 年一直保持着高度耦合,综合发展指标和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商洛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协调关系,应继续保持和发展。

3)通过对商洛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和类型划分,发现2009—2019 年商洛市从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也由旅游经济滞后型向生态环境滞后型转变。

猜你喜欢

商洛市耦合度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商洛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家禽孵化过程模糊解耦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