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食品微生物学“1342式”课程思政教学
2023-10-17邓永平李闯王晓杰赵雨姜欢笑丛珊滋刘军
邓永平,李闯,王晓杰,赵雨,姜欢笑,丛珊滋,刘军
地方高校食品微生物学“1342式”课程思政教学
邓永平1,李闯2,王晓杰1,赵雨1,姜欢笑1,丛珊滋1,刘军1
(齐齐哈尔大学 1.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该任务的重要途径.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融合了微生物学基本理论与食品科学基础实践的相关知识点,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和实施路径等方面探索了食品微生物学“1342式”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以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合二为一的培养目标,也为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地方高校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的主要途径[1].
地方高校肩负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服务地方的意识、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2].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长代谢规律、遗传变异、分类鉴定及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的关系,是学习后续课程(食品工艺学、生物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等)的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信息量均较大,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3-4].但是,受工科专业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线下教学学时数的限制,教师更关注如何实现知识传授,对课程思政育人重视不足,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能并辔而行[5].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将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是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齐齐哈尔大学的办学定位和食品、生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载体,从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融入、思政教育实施方式4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个中心三个目标四个模块二种模式”的“1342式”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见图1),希望能为地方高校食品微生物学及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提供参考.
图1 “1342式”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1 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6].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明确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了解学生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精神层面需求的基础上,紧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次,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铸魂育人”,如何实现课程的“铸魂”作用,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知识传播者”角色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自身承载的“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的角色变化.因此,任课教师及时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过渡到了“育”.最后,基于“目标导向”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建立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2 课程目标重构
课程目标是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7].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传统授课中虽然也有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但是由于缺少在课程目标层面的设计,使之在实施时变得缺少抓手,实施效果无法保证,因此需要构建符合“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课程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结果评价.除了知识与能力外,信念、情感等都是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8-9].因此,在课程目标的重构上,将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奉献精神融入其中,给学生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强心剂”,使之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奋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重构后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等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生理代谢、生长规律、遗传变异、分类鉴定以及分离纯化、发酵调控、遗传育种等各种研究微生物方法的原理与技术.
(2)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将菌种选育、微生物生长控制等知识自如运用到生物制造、食品生产等领域;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生产实践的能力和处理生物制造等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深厚;坚守职业道德与工程伦理,专业素养强,有责任担当;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范,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具有奉献意识.
3 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融入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的精神,依据课程目标,结合食品类、生物工程类的专业特点,系统梳理课程核心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解读思政教育案例,完成了资料收集与融入方式的设计.以知识点为纽带,从价值引导、思想启发以及践行“知行合一”3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开展形式和建设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案例库,保障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工作长期有效开展;针对思政案例的内容和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对案例和融入方式进行设计打磨,优化整合课堂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知识点与思政案例元素见表1.根据思政教育元素的内涵,建立4个思政教育模块.
模块一:家国情怀.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使之愿意为家国奋斗,促进家国繁荣.在思政教育元素选取上主要包括:(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凝集的智慧;(2)著名科学家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3)能够激发学生自豪感的中国制造、文化元素的案例.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国家认同感,使学生筑牢信仰之基,坚定理想信念.
模块二:专业素养.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专业、以专业为荣,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严守科技伦理底线意识,同时使学生了解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由于该课程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工科学生,因此,重点是将专业知识与生物制品或食品生产中“安全、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结合.主要从3个方面开展思政教育:(1)大国制造与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案例;(2)学科前沿领域相关科研成果研习;(3)吸取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违背科研伦理、危害社会安全的案例带来的教训.
模块三:工匠精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因此,主要从3个方面选取思政教育元素:(1)我国生物、食品等领域著名工程师在科研领域的先进事迹;(2)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地从事产品研发的酿造工匠事迹;(3)大宗发酵制品工艺改进对我国生物制造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模块四:奉献精神.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急功近利、精致利己主义在大学生中蔓延.因此,为了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对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主要从3个方面选材:(1)将新中国史学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选取新中国成立与建设过程中相关人物事迹的典型案例进行奉献精神教育;(2)学科研究团队成员对黑龙江省玉米、食用菌、地方特色果蔬等作物的生物加工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的贡献与奉献;(3)当代大学生榜样事迹的分享.
表1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与设计
4 思政教育实施方式
全面梳理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思政的需求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案例讨论——总结升华”的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相结合,借助“超星尔雅”线上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思政教育.课前,线上发布相关任务,辅助学生自学;课中,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渗透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引领;课后,通过调研、撰写学习感悟等形式反馈思政教育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拓展课程教学知识维度,提升课程知识体系的“弹性”,使学生从各个教学环节中汲取到更多隐性的能量,发挥思政育人“以点带面”的效果(见图2).
图2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流程
以“绪论”的部分课程思政元素为例.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的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16世纪前),人们没有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但是却已经在生活生产中利用了很多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制造发酵食品.我国在这个阶段的贡献是最大的.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酿酒,周朝开始酿造酱油,汉代开始制曲,北魏时开始酿醋,比国外早了上千年.在课程思政实施时主要分3步走:一是课前在超星学习通课程平台发布我国传统酿造食品发展方面的学习资料,以任务点的形式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二是课堂上以启发式、问答式和讨论的形式,将我国酿造食品历史与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初期进行结合学习,增强知识点的内涵和实践性,同时通过了解先祖利用微生物制作发酵食品的历史,使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其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内驱动力.三是课后布置“传统酿造技术的现代化开发”的任务,通过学习“薄盐酱油、淡盐腐乳”等产品生产的技术升级改造,使学生了解专业技术探索永无止境,并且明晰作为食品类、生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责无旁贷.
以“发酵”的部分课程思政元素学习为例.发酵工程历经了天然发酵、纯种发酵、液体深层发酵及现代发酵技术的发展,产品已遍及食品、药品、轻工、环保等各领域,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发酵工程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中投入大量精力,产生出系列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10].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开拓思路,将赖氨酸生物法衍生转化与生物基尼龙聚合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玉米淀粉发酵生产的赖氨酸生物转化为戊二胺,再以戊二胺为原料生产可替代工业重要材料尼龙66的生物基尼龙56产品的生产技术的产业化,与尼龙66相比,尼龙56生产技术更加环保,同时在阻燃性、吸水率、柔软度等性能方面都优于尼龙66,该技术的产业化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尼龙66产业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实施时主要分3步走:一是课前以任务点的形式在学习通课程平台发布关于尼龙产品的相关介绍,使学生了解尼龙材料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生物基戊二胺的生产与尼龙材料的关联性,完成相关测试题.二是课上学习糖代谢途径时引出大宗氨基酸赖氨酸的生产,进而介绍其高值化延伸产品戊二胺的生物法合成途径,通过向学生展示我国戊二胺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成果,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提升专业认同度,同时,用现代工匠精神鼓舞学生潜心研究、默默耕耘,激发学生投身地方高质量发展建设中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求完成课后任务,调研我省大宗工业发酵产品的高值化延伸产品的研发现状,如聚乳酸的生产,使学生了解我省在现代工业发酵方面具备的原料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食品微生物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还需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鼓励学生课后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并将课程思政授课领域延伸至专业、学院层面,为学生配备导师.任课教师与课外导师共同完成学生课外研究的指导工作,双导师制不仅保证了任课教师的课程质量提升,还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后实践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了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促进了科研素养的养成[11].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而行的重要育人手段.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学生在“应用微生物学”“食品安全”方面的考研报考率和择业率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学生积极追求创新的意识有明显增强,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反思也指出,对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实施路径等的探索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地方高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如何结合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现状,与时俱进地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实现隐性思政是需要专业课教师持续思考的问题.建议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更新完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建设,通过师生共建方式,打造“师生课程共同体”运行模式,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为国家、地方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1] 陈沁,谢海波,黄彩娟.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15-117.
[2] 王雷,王冰,张华,等.双创理念下地方高校食品专业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3(1):95-96,103.
[3] 巫小丹,崔宪,张林雪,等.基于达成度评价的课程考核和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以南昌大学“食品微生物学”为例[J].食品工业,2023,44(7):248-252.
[4] 巫小丹,屠心怡,付桂明,等.“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3,50(2):754-765.
[5] 孙飞龙,宁景叶,刘高敏,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以微生物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11):4909-4917.
[6] 束永睿,胡秋梅.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23(7):101-105.
[7] 李琼,杨格丹,李敏辉.“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0):110-117.
[8] 程黎,刘玉娟.高校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23(8):12-15.
[9] 苑大勇,王煦.从国际理念到本土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日本模式”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3,45(2):86-95.
[10] 赵莉,赵慧,王彪.创新驱动背景下绿色食品供给者与消费者演化博弈策略研究[J].中国调味品,2023,48(3):204-209.
[11] 史宝玉,邓永平,丁发.科技竞赛助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8):138-140.
“1342-Style”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food microbiology in local universities
DENG Yongping1,LI Chuang2,WANG Xiaojie1,ZHAO Yu1,JIANG Huanxiao1,CONG Shanzi1,LIU Jun1
(1. School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is task.Food microbiology is a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d bioengineering majors.It integrates the basic theory of microbiology with the relevant knowledge points of basic practice of food science,and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Based o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the“1342-styl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are explored,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training objectives,and the mi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s,aims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goal of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knowledge imparting with value guidance,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related courses.
food microbiology;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local universities
1007-9831(2023)09-0099-06
Q93∶G642.0
A
10.3969/j.issn.1007-9831.2023.09.021
2023-04-19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20077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GJB1422298);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GJQTYB202156);齐齐哈尔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QDJG-2021kcsz03)
邓永平(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酶工程研究.E-mail:913913_monke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