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策略
2023-10-17安晓花
安晓花
(积石山县友谊小学 甘肃 积石山 731799)
前言
随着“双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学质量及效率给予更高的关注,同时减轻小学生的作业压力,让他们更加轻松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才能够良好落实教学目标。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落实提质增效教学目标,也要将预习和课后作业教学环节充分考虑其中,并合理调整教学策略、理念等,才更有助于实现提质增效,紧跟“双减”教学改革步伐。
1.优化预习指导,奠定教学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相较其他学科,有较强的抽象感和深奥性,而且伴随着一定的枯燥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一些小学生难以紧跟教师的引导、启发,良好掌握每个知识点。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身和补充,对小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在课堂上快速理解、消化数学新知识有极大促进作用。以往,开展课前预习教师通常是布置预习任务后,让小学生独自完成,但其预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会较强的预习负担。鉴于此,教师可以优化预习指导,让小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共同预习新课,为他们创造交流探讨的机会,有效改善其预习质量,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从而落实教学目标[1]。
如,《负数》的数学知识相对抽象,优化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划分为三到四人一组,让他们在阅读教学教材后,实际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应用到负数之处,并就异议之处展开探讨,进一步探讨关于负数与正数的“分界点”的知识点。不仅能够明显提升其预习质量,还能够使其对负数的应用范围有更深入的体会和了解,有效减轻其预习压力。又如,《百分数(二)》中“折扣”一课,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优化以往书面的预习方式,指导小学生通过合作方式,从实际生活中入手,了解商店、超市中的打折销售物品,同时对比教材中的“折扣”的含义,分析物品的实际价格。不仅能够让其明显提高预习质量,还能够培养其探究精神,提高课前预习的趣味性,明显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有效培养其学习兴趣,为良好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趣味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动力
“双减”政策下,实现提质增效,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指导小学生高质量预习的前提下,还需要对新课导入环节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往,导入新课通常是以让小学生复习以往学习的课程为主,难免枯燥乏味。对于活泼好动、学习意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更难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在此前提下开展新课教学,自然也难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还会让小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负担。兴趣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因素,趣味的童话故事、生动情境等,都能够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2]。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入趣味的谜语:“一分为二、百里挑一、七上八下”,鼓励小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的分数,并对比谜语内容,使小学生了解谜底。此时,教师再引入“分数”的知识,就会有效激发其学习动力。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趣味的图文,创建“分数王国”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每个童话人物身上标注上不同的分数,并与小学生互动:“在分数王国中,有国王、王后,还有贵族大臣。他们身上分数的大小就是评定标准,同学们猜一猜,这里面谁才是国王呢?谁又是王后呢?”。就会点燃小学生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动力。又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吃西瓜后,计算每人都吃了几块西瓜。孙悟空吃了1/8 块西瓜,猪八戒吃了3/8 块西瓜,沙僧也吃了3/8 块西瓜,唐僧吃了几块西瓜呢?”。就会有效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此时,教师再进行深入引导:“8-3-3-1=1,那么分数也可以这样计算吗?”,就会有效激发小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动力,集中注意力用心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教学开端。
3.优化教学课件,降低知识难度
众所周知,几何知识的抽象感较强,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有较强的学习难度。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图文转换成生动、立体的影像,是化解数学知识抽象性的利器,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知识难度。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这项技术,在转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补充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启发小学生。既能够降低数学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3]。与此同时,有效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让其数学抽象、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明显提高。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部分数学知识,要让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低,直接依托教材中的图文,引导小学生想象割、补、转化的几何画面,对于他们而言有较大挑战。授课时,教师就可以应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可以先在白板上绘画出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再发起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当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呢?要如何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待小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实际分割白板中的平行四边形,使其上面出现两个三角形。接下来,将直接拖动三角形补充成为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就会使小学生豁然开朗,快速理解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其空间观念、想象能力,使数学教学质量、效率明显提高。
4.引导积极合作,拓展实践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是两大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教学课件的制定,对小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令其对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认知。在实践环节,教师要注重拓展小学生的思考深度,引导他们二次咀嚼数学新知识,疏理出自身的认知不足或学习盲点等,才会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以往,开展课堂实践通常是以书面写算为主,而且练习题数量相对较多,难以契合“双减”政策。对此,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的实践教学策略。一方面,要为小学生创造合作学习机会,让其互相之间互相帮助、启发。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将书面实践转化成实践操作。
不仅能够明显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还能够充分调动他们思维,让其加深对数学知识感知和理解,拓展实践教学深度。如,《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数学知识,可以让小学生提前准备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更新教学策略,在引入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将小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组,并为每个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沙子,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证明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底、高不相等的情况下,体积计算公式不能应用的原因。实践过程中,可以指导小学生先分析实践材料的用途,并分析圆锥体的公式组成,进行大胆实践。教师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指点,使小学生真正验证到公式的准确性。此后,再应用高或底不相等圆柱体或圆锥体进行实际验证、探究,最后进行实践总结。通过趣味的实践,有效使小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其实践探究能力也会随之明显提升。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繁重的书面实践中解脱出来,愉快的进行数学实践,在“双减”下愉悦高效学习。
5.创新设计理念,优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小学生巩固数学新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数学认知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双减”政策明确规定,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提高其作业质量及效率,教师以此为原则,也能够良好落实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创新以往课后作业设计理念,将小学生从繁重的书面作业中解脱出来。数学与生活不可分割,让小学生学以致用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宗旨。鉴于此,教师不妨将数学作业设计为生活探究作业,指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和应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既能够减轻其作业负担,还能够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4]。
如,《测量》这部分数学知识,要让小学生建立1 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就可以立足实际生活设计实践探究型作业。可以让小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自己的书桌、笔记本、玩具等,在进行估算后,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记录下实际的厘米数后,再进行毫米的换算。或者,也可以提高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让小学生积极动脑,探究如何测量数学教材中每页纸的厚度,引导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趣味的实践探究。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趣味化的数学作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动脑,主动灵活应用测量知识,有效帮助其巩固数学新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其应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让其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总结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以提质增效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需要从课前预习教学抓起,优化以往的预习指导,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降低课程的难度、抽象度,引导小学生积极、深入的探索实践,自觉主动的完成数学作业,才能够落实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并让小学生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