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课堂教学原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3-10-17孔钰
孔 钰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地理是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具有强烈逻辑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中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不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用常规方法学习地理通常比较吃力,运用思维型课堂教学原理进行地理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1]。
1.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原理和基本内容
认知冲突。人类思维包含了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类现有的思维结构,认知冲突就是通过设计将现实生活和社会经验冲突的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发展和完善学生思维结构的教学目标[2]。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内容。
自主建构。自主建构是指学生在产生了认知冲突后对知识进行的探索行为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行为。学习本身就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恰当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唤起学生认知的共鸣并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教学。自主建构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思维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教学监控主要包含了教师的计划备课阶段、课堂的控制能力和反思性、课后的反馈与评价等主要内容。自我监控是学生和教师通过总结和反思加深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知识内容理解的过程,是形成自我认知策略,建构认知结构和自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自我监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方法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应用迁移。应用迁移顾名思义,是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并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2.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的是人生第一个转折点高考,因此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师生通常以分数为前提进行学习。由于地理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重较少导致了师生对地理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主要问题[3]。在这种错误教学意识的指引下,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期间,也并未将地理放置在主要位置进行教学,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专注度角较低,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在地理方面的长远性发展,对地理教学的进步也会形成阻碍。
当前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应试为前提向学生灌输课本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教师始终处于课堂中心的主导位置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课堂枯燥乏味等一系列弊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学习方法不对,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对地理产生抵触情绪使常规教学活动得不到良好效果。但实际上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诸多新型教学理念及方法层出不穷,尤其在“互联网+”理念深度融合期间,信息化教学手法的运用也能有效促进地理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地理知识、能力、思维及品质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更多发展机会。思维型课堂教学原理的融合就是实现课程创新的良好时机,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深入了解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涵及价值,并研究针对性方式实现其与地理课程的有机结合,彻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充分彰显学生在教学关系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学生及地理课程的发展提供助力。
3.思维型课堂教学原理在中学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方法
思维型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四大表现手法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4]。本文以新湘版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为例阐述高中地理课堂中思维型课堂教学原理的使用方法。
认知冲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则视频,视频的内容可以是一座山山顶与山脚下的对比,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状态、人们的穿着等情境来体现山顶与山脚之间在温度上的差别。在播放完视频以后,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内容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山顶距离太阳更近,温度却比山脚下更低?影响温度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一系列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大气热量的来源和大气受热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根据已有的太阳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索,得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不是太阳从而深入探索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身认识与实际现象之间的冲突,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地理现象与教师问题的欲望,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锻炼,也有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及能力。
自主建构环节。自主建构环节需要主要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在交流进步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及学习意识。教师要熟练运用课堂互动对促进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以主体地位进行交流探究并进行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的地理规律。例如在进行《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中大气受热过程教学部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太阳辐射是如何通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的?”“地面辐射的性质是什么?”“大气逆辐射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学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一结论并自主形成知识结构。在进行该环节的过程中,为提升小组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型小组竞赛活动,比如将学成分成几个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哪一小组探究的速度快且完成率、正确率最高,就能获得小组胜利,可适当准备一些奖品或积分。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胜负欲,让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更专注、更积极,形成的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学生的思维也能更活跃,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自我监控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对课堂上的反思和总结得到大气受热过程的具体过程:“太阳暖大地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过程;大地暖大气是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的过程(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还大地是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并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的过程。”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和讨论可以自主建立知识体系并完善所学知识点,对地理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自我监控环节离不开学生的反思过程,但很多学生并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反思、总结之前的整个地理规律探索过程,进而通过反思形成系统认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知识并反思经验教训,才能在思维的自我监控下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完整的没有漏洞的知识体系。
应用迁移环节。在这一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阶段和检验阶段,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思维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通过实践认识到所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和漏洞,并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及能力,促进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存进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寻找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一理论的现象并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教师根据前三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寻找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晴朗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较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和“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这两种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还可以借助地理知识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一环节进行知识的拓展深化,比如通过布置课后探究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应用地理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形成并通过学生自主研究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思维型教学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要突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位置,彻底转换传统教学单向输出式教学方法,采用有效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5]。在思维型课堂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行迁移应用,达到全面提高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备课进行合理的引导将思维型教学进行普及和应用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目标。
结束语
鉴于地理学科极强的规律性,学生可以通过知识归纳和图像概念等方法破解知识的认知冲突,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对案例或课后问题进行迁移应用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标。思维型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应用理解,可以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