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理念下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3-10-17江海洋
江海洋
(包场高级中学 江苏 南通 226100)
沉浸式理念下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活动以《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沉浸式理念”为核心,要求教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充分尊重各个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为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新知识的平台,高度集中学习注意力,逐步进入一种全身心投入阅读与思考状态,逐步获取基础知识、习题和试题中的相关信息,为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铺平道路。
1.“沉浸式理念”与“数学阅读”的基本概念诠释
1.1 沉浸式理念
沉浸式理念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某件事情研究的感觉,主要表现为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的东西,完全沉浸于某项事物或情境之中,几乎不会产生迷茫、烦躁与无聊的状态,沉浸产生时会荡起亢奋的情感涟漪。
1.2 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是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活动,一般通过书面阅读获取相应的各种有用的信息,不仅包含的意义的心理过程和智力过程,阅读内容包括文字、术语、公式、数学符号和图表等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而且包含新概念、文本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最终通过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活动完成阅读任务。
2.沉浸式理念下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价值
2.1.1 有利于提升师生互动合作效率: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共同沉浸于自主学习和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阅读相关知识时自觉进入全身心的投入状态,注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最终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沉浸状态也能对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并以亲身体验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去,让“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在课内外闪闪发光。
2.1.2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是促进课堂高地建设:阅读是一种以教材为中介的学习活动,高中生参与数学阅读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相对于语文、英语等学科而言,语言的严谨性﹑抽象性、符号化和逻辑化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具有特殊性,教师只有让学生抓住数学阅读特点与要领进行细读和思考,才能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教师的一元化指导下,能逐步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的方法,从而为提高解题命中率创造条件。
2.1.3 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阅读能力:一提起阅读,人们会很自然地与语文、英语学科挂钩在一起,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认真阅读与思考。江苏省最近几年的数学高考题涉及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占比持续上升,阅读理解题逐渐成为比较新颖的考题,具有十分重要的选拔功能。根据专家对部分考生进行秘密性局部统计分析,阅读能力差是很多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2 创新之处
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求知需求出发,灵活创设有利于学生沉浸于阅读活动中去,这不仅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基本吻合,而且符合高中数学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诱发学生阅读数学知识与习题的兴趣,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为优化校本课程资源开辟道路。
沉浸式理念下培育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能随心所欲,教师可以采取“读写和手脑”有机结合起来途径,让学生在求异思维或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大面积提高学生解题时的命中率。
密切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深层次感悟“愤悱启发,相机诱导” 的真谛,灵活机动地完成“扶读”——“解读”——“放读”三个阶段研究重任这三个阶段分别依次代表如下意蕴:提纲挈领、持咬文嚼字和融会贯通。这样的实验过程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独特功效,完全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愿望。
3.沉浸式理念下培养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措施
3.1 创设轻松愉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是求知者参与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挖掘智力潜能的万能钥匙。学生假如没有阅读兴趣,就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利于提升阅读与理解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荡起亢奋的阅读情感涟漪。其次,注重提出问题的具体化、趣味化和启迪化,并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同时,也可以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解题方案,让学生自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阅读兴趣倍增。
3.2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高效达成“三阶”任务
读书无定法,贵在有效率。教师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应该秉承“愤悱启发,相机诱导”原则,依次完善“扶读——解读——放读”三个阶段的阅读与研究任务:
3.2.1 扶读阶段做到提纲挈领
针对阅读内容比较深奥的内容,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参与阅读,无论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还是从整体角度阅读,都要充分考虑照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学生仔细阅读。为了提高扶读效果,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拟写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阅读有方向,阅读有侧重点,逐步感知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内容。假如没有阅读提纲,就不可能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盲目性现象,也就不能为“解读阶段”做好铺垫。因此,教师在扶读阶段必须找到提纲挈领。例如:教师在执教“二项式定理”一节时,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相应的结论,然后采用倒推分解的方式加深“二项式定理”的理解。可见,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延伸拓展能力协调发展,并把新知识运用解题过程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2 解读阶段坚持咬文嚼字
不管是数学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还是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都呈现出严密性和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在解读阶段的认知规律和教材要点,循循善诱地予以引导和点拨,促使学生全方位吃透文本内容,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本质与逻辑联系:
首先,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反复阅读,绝不能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必须仔细推敲名每一个词术语、句子、图表的意思,领悟蕴含的深刻含义;同时,还要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进行仔细阅读,一旦遇见相近概念的定义要进行比较新阅读和分析,从而在辨别异同的基础上加深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必须坚持“读与写”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的示范效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新的感悟。
再次,要求学生围绕重点内容一边朗读,一边训练,通过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师生互动过程深度学习新知识,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 放读阶段达到融会贯通
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就能基本理解内容的本质之外,还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促使学生加强理解与应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并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提升核心素养,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教师在执教“不等式倒数性质”一节中,应当在列出公式后就采取提问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学会口头表述这一不等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悟不等式的倒数式,并且通过类比等途径实现融会贯通的目标。
3.3 注重阅读解题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数学前后各个章节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新旧内容的知识点之间拥有一致性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创新。学生在参与数学阅读时,只有善于从知识系统的角度融会贯通的深入思考,才能不出现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才能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严密逻辑与抽象性的特征,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科学性,解题能力稳步增强。
学生在动笔训练是要做到“做、比、问”,所谓“做,”就是在没有约定教材的前提下自己做一遍。如果一筹莫展,那可以先阅读对于语段,当获得认知上的进一步时,就挥笔教学做练习题,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的本质就是纵横对比相关知识,即:学生自己做完习题后与书上的解法作简单性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问”就是提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看说相结合的途径,才能确保阅读质量的稳步提升。由于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带着老师地提出的问题参与感悟获得,而且通过创新思维大胆质疑,同学之间必须做到和谐合作,最终通过广泛交流共同达成正确认识,教学效率得天独厚,既形成了正确的观点,又培养了坚持真理、纠正不足的科学态度。
3.4 瞄准反馈信息剖析,促进学生温故知新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认为:由于数学语言是其传播知识的载体,呈现出抽象性知识画面,有利于求知者获得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的信息。数学语言往往以符号来表示各种数量之间内在联系,随着数量的不断变化,只有让学生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才能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数学词汇,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相应的新概念。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维上碰撞,最终燃起创新思维的熊熊大火,切身体验到把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一种乐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坚持“减负、提质”和“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构建沉浸式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从数学的本质特征入手,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解题的基本能力,挖掘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的潜能,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