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实施策略思考
2023-10-17李志峰
李志峰
(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前村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10)
引言
“导学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具有极为主要的价值,特别是展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等几点方面。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我国当下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发现,有一些教师依旧难以从老式课堂教学中跳脱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不会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更加无法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同时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使小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教学质量难以上升。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导学案”教学渗透到课堂上,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经过“导学案”教学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理解,以此来增强教学效率。
1.导学案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1.1 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教学与普通的教案不一样,学案是经过教师创设出来的“导学”和学生的“探究”而构成的。导学案是学生凭借教师创设的学案而实施自主学习与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开展导学,和学生一起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完成,这是当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和老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能够在其的教学引导下逐渐展现出主体位置,并开展自主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也非常明显[1]。
1.2 导学案的价值意蕴
优化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等,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及探究学习意识逐渐提高、增强,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但是导学案是优化学生死记硬背的根本上开展的,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本领与创新意识。应用导学案的作用如下:
(1)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前凭借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堂开始以前的自主学习中就能够理解;有一些知识可以经过课堂讨论建构;其他部分可以在师生交流、探讨中解决,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本领。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能力薄弱,因此自学能力是非常低的,当有了学案能够参考时,就可以约束自身的学习,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这种预习习惯与正确学习方法养成以后,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具有一定的益处[2]。
(2)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自从导学案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上,就会降低教师与学生的写字量,将无为的时间全部节省下来,有效提高小学生上课质量。而养成了自主预习习惯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少讲一些过于基础、简单的知识,而是重点与学生讨论与分析课堂重难点知识,并形成共识。对学生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及时引导他们。就像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的:“寻找一种教学手段,让教师少教,但是能够多学。”
(3)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非常重,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这种心理,对他们采用问题的方法去教学,调动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堂上,将老式课堂上的教师讲更新成“师生”、“生生”双向交流,养成信息交流网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为他们创设出可以交流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优等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挑战,中等生体会到教师的鼓励,学困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让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真正的学有所得,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学习欲望,同时提高学习自信心。
2.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现状
虽然将导学案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我国当下时期的导学案教学依旧存在几点问题,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设计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及时做到总结。因为教师只有不断总结问题,那么才会寻找到导学案教学的不足,经过不断优化与更新导学案,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成果。
2.1 导学案设计过于僵化
有一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只是将导学案设计当成是制作课堂教学ppt与教学大纲,这种思维去设计导学案就是不正确的。因为导学案与ppt具有差异性,其更加重视拆分所学知识,以及将所学知识进行步骤学习。而且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思想非常的僵化、老式,并没有注意开拓自身的思维,使导学案设计非常的不正确,在课堂讲解知识中,学生也难以理解与掌握导学案的意义,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逐渐降低[3]。
2.2 导学案内容过于枯燥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并没有参考与借鉴其他人的经验与建议,更加没有在网络资源中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只是遵循自己的想法与意识去设计导学案内容,使导学案并没有优化教学内容,非常枯燥乏味。而且教师经过此种导学案设计所讲解的知识也比较单一。当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会形成厌烦的学习情绪。而小学生在此种现象下,无法对所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与应用。
2.3 导学案的应用方法不正确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将导学案当成是学生需要观看学习环节,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导学案基本上都是分析教师的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提醒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将各个步骤做到位。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是将导学案做好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但是,小学生在其中并没有注意学习与总结,也无法理解与掌握其中的内容,因此,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没有过多的作用,甚至会出现混肴知识点的现象。
3.导学案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方法
要想提高导学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成果,教师就需要全面掌握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经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知识,然后再去设计导学案内容。以下内容主要讲解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
3.1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导学案这一原则,促使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不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的时候,在老式课堂上,教师都是单纯的去讲解5×5、5×6、5×7、5×8、5×9等等,这样的教学显而易见无法增强小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气氛也毫无趣味性,因此,教师就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思维,改变提问的方式,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学生随意回答,然后教师继续与学生交流“你们知道酸奶多少钱一瓶吗?”有的学生说3元,还有的学生说4元,教师:“假如酸奶是4元一瓶,咱们班级有9名女同学想喝,其他同学表示不想喝,那么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比一比谁计算的最快?”通过小学生都喜欢喝的酸奶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这种问题就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过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不断增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综合素养。
3.2 利用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工作
教师在讲解知识以前,需要利用导学案去进行课前预习,并讲解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经过提前预习,在大脑当中形成基础数学知识架构,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迅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增强教师的教学完整性。而且教师在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需要及时讲解,使学生可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与自信心去解决问题与困难,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导学案的价值。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周长”这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周长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周长呢?”“周长有什么意义呢?”使学生可以带着疑问去预习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寻找到答案。经过学生提前预习知识与整理知识点,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增强他们对此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且利用导学案的预习作用,师生之间会相互配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利用导学案推进课堂探究
课堂自古以来都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小学生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掌握知识,还是提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简单来讲,课堂教学成果、质量能够影响到数学教学是否可以落实教学改革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建构数学知识,促使他们可以整体融入到推理与探究教学活动中。基于此,教师需要积极、主动的应用导学案开展课堂探究教学,以此来保证小学生能够整体内化所学知识。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面积”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导学案开展探究教学活动。首先是开展涂色活动,让小学生应用美术工具为相关图形涂色,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大小。此活动的进行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放松心情,还可以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直观视野,促使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融入到数学思维状态中。其次是带领学生分析面积知识的概念,根据上个环节的涂色活动,学生能够合理、正确的推测出图形面积的含义,然后教师再凭借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简洁的去讲解面积概念。最后就是带领学生去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再大脑中初步构建面积单位。再此次探究任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他们可以仔细的去对比图形面积,应用正确的面积单位去解释,这样既可以提高小学生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再其中积累与掌握更多学习经验。
3.4 利用导学案丰富复习指导活动
课后复习是根据曾经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活动,重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一位小学生都需要凭借个人认知情况开展课后复习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查漏补缺,丰富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但是,这也可以呈现出小学生的复习需求丰富多样的,充满个性化的,教师无法再有限时间里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尝试着应用导学案去帮助学生落实自主复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教师如果这样做那么就一定会让小学生落实个性化发展,更加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需求[5]。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再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时,此时的学生虽然可以经过笔算取得结果,但是再口算、心算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当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提前鼓励学生应用导学案去复习本单元知识,让他们认真去回忆有关整十、整百数乘个位数的口算规律,根据导学案提供的例题去反思。这样小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但是,假如学生难以利用导学案开展复习,那么教师也需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去辅导学生,引导学生联想课堂学习知识的经过,从而形成良好的复习经验。
3.5 利用导学案呈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知识时需要以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要核心,以此来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逻辑性、思维性、认知性同时可以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灵活应用导学案把数学知识渗透给小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萌发出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活动,整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100以内加法(二)”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灵活应用导学案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教师不断引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计算方法、书写格式等等,使他们可以掌握基本算理,经过导学案教学的不断引导,能够使小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学习本领不断提高。
3.6 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在应用导学案教学以前,需要对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为了更好的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学习能力去创设出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增强学习积极性。我国目前的课前教学形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学课件为辅,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这种情况对教师、学生来讲都是非常累的,学生只可以在座位上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被动的去学习与吸收知识。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师来讲,整堂课都是非常累的,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方面都是非常疲惫的。而且此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注意学生是否全部融入到其中,是否真正接受了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而且还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而在新课改下,需要拒绝这种灌输式教学现象,在课堂上需要照顾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使他们可以真正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为他们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激发出学习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成为高质量人才。
3.7 在学生的不足中设计题目
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做有心人,将学生每天的错误都搜集起来,记录在教案的背面,在恰当的时间将这些容易错误的知识联合到一起,并进行对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凭借教材重点知识与学生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分析,创设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题型进行训练。教师将导学案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上,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注意力集中的去学习,思维也会越来越开阔,在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学习新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以后开展课堂研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综合训练中能够学习更多知识,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也会获得培养,不断和初中教学有效衔接,使学生迅速适应快节奏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获得了广大人民教师的支持与认可,而且这种教学形式也非常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能够有效处理了师生角色定位问题与培养学习能力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与推广,从而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