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探究*

2023-10-17王兰亭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方式思政

王兰亭

(三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思政课号召力,打造出大学生发自内心喜爱的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真正产生满足感,进而在培育未来民族振兴的时代先锋、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影响[1]。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出

要透彻地了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真谛,我们应先行就这一概念得产生经过深入去了解。最早应上溯至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讲话,“获得感”这一关键词由此产生。伴随教育领域纵深落实全面改革,思政课因其高校立德树人的地位也开始着手改革。2017年5月,教育部提出:“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该方案十分鲜明地将学生的“获得感”视为此次攻坚战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准则。这也意味着教育领域中第一次使用“获得感”,正式在大学生思政课中应用获得感这一概念[2]。自从这一概念应用到思政教育领域之后,很多思政教师对其展开了探索.

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动机

要想强化目前大学生思政课有效获得的程度,要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去入手。这里,我们必然要从多视角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动机了解清楚。事实上,要科学评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关键在于他们秉持何种动机来学习这些知识[3]。

一方面,由于现行考试与考核体制原因,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较为薄弱。现如今很多大学生主观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仅仅是基础内容,只要期末过关,得到学分即可。而除此之外,他们并不认为思政课与自己的学习关系紧密,也并不认为思政课的重要性有多大。而且,他们在高中学习时,已经对基本的思政课内容有大概的认知,更希望在大学中更多地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倾斜,更忽视了思政课的作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第一要务是想把自己的思政理论素养有所提升。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完全不了解思政课的现实价值。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尚有疏漏,大学生仅仅为获得学分而去参加考试,目标也是毕业的最低标准,这种无奈情绪下学习思政课;也有大学生想为自己未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增光添彩,前提就是掌握思政课理论知识才能入党,而考研同样需要思政课的学习。所以,当前大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学习极少目标明确,大多是各种理由和初衷,很难将思政课教书育人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应切实从学生的现实清楚、个体差异、个体特征着手,针对性地有区别地开展教学。这样师生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强化思政课学习坚定意志[4]。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难免会遭遇各种困难,唯有切实地开展实地调研,对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动机清晰地了解,对他们学习思政课的目的全面把握,教师才会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从根本上使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得到提高[5]。

2.教师教学方式

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尤其是生存和教学环境的影响,其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改善。过去灌输型、传统型、约束型、务虚型等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已然滞后,大学生们对学习有了更为强烈的需求和渴望。而现实中教学方式不当,网络方法应用失误等,给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带来了诸多不便于障碍[6],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首先,教师的思政课教学存在着“填鸭式”的问题。过去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落伍。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希望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但诸如灌输式、填鸭式等强制性的理论授课极大地压抑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主动性,所以,他们只能被动地去听老师们讲解的枯燥理论知识。学生很难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进而也难以对思政课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实践性教学方法被忽视。列宁曾主张,如果只在学校范围内进行训练、培养与教育,和现实火热的生活相脱节,这种学习是得不到信任的。只有真正从实践中对已学的理论知识去检验,才能对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现如今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将课堂视为知识学习的根据地,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方面比较欠缺,通常是被动地借助传统教材来学习知识。造成的结果是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社交活动的参与和拓展对学习毫无帮助。部分教师教学经验较少,又面临较重的科研任务,教学工作通常抱着功利的心态去完成,教学活动仅仅是敷衍了事,更多时间去拉项目谈项目,形式化地完成思政课教学,无论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完全难以实现。

最后,网络教学方法应用失误。伴随新媒体的逐步普及推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突出媒体化、网络化的新型授课方式。但很多大学教师在多媒体技术上仅仅一般化,应用也不太熟练和科学,很多教师仅仅能机械地打字或复制粘贴文字,很多多媒体中常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完全不能掌握,这样就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大量大学生对课堂教学丧失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也比较缓慢,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三、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以大学生的需求以出发点,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改进教育教学环境,创设良好育人氛围。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分别就这几个方面的提升策略展开论述。

1.更新教学理念,以大学生的需求以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思政理论课应秉持改进中强化,使之不断增强亲和力、针对性,使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总书记由需求侧为出发点,从根本上给未来的思政课改革创新了基本改革方向。我国过去推行大学生思政教学时,重点思考未来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我们应将什么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我们想要给予学生怎样的培养,却大多忽视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的具体想法,背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7]。而当今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愈发开放而多元,大学生更会在外界影响下而衍生出更多的需求,但实际需求基本无法从思政课获得满足,就出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作为学校供给予学生需求的冲突,使得思政课教学效果较差,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获取产生较大阻碍。思政课教师则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教学。思政课围绕学生开展教学,需要教师们深入大学生过重,以融媒体等综合手段的应用,切实为学生心理状态与需求提供帮助,以多种视角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充实,当然也尊重其他需求,使他们的差异化需求也能得到满足[8]。然而,也应适当对大学生科学引导,使他们了解哪些正面、负面等需求,将低俗的不良需求彻底摒弃。思政课教师还应努力把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现实需求产生关联,确保两者平衡,进而让大学生能自主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去处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各类难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规律,归纳可行性方法,进而能有效满足学生诉求,使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显著改善。

2.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

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成果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以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但助力思政课教学持续进步,提高思政课号召力成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改善的重要环节,具体分三步:

(1)强化内容针对性

教学内容应以思政课教学视角出发,与大学生现实诉求紧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思政课的价值,这才是其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主要路径。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构成,当代大学生迫切想要获得更多有用知识,秉持对家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进步、民族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力。所以,应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探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明确围绕大学生最迫切的诉求,帮助他们真正地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9]。

(2)改善方法亲和性

在高校思政课开展过程中,要从教学方式去优化,契合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教学活动的落实必然要直面教和学的关系,这对其能否顺利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也奠定了教学论的基础。回顾教学论的变迁史,始终没有对“教为中心”或“学为中心”做出明确辨析,观点立场多次变更,妨碍了教学的健康发展。如今,面对大学生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确保思政教育取得一定效果,势必要求教师们采取契合教与学的教学方式,从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交互做起,不断改善方法的亲和性。而教学效果的保证,应重点落实到教学管理和教学交互上[10]。

(3)增强话语感染力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使用贴合大学生的语言习惯,能更快地与学生达成共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良好教育方式的体现。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现实则延续“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关注课堂教学能否按照教学进度落实,灌输式授课成为常态,教学语言缺乏创新,甚至直接照本宣科,导致整个课堂氛围单调枯燥,学生兴趣逐渐丧失。这种压抑沉闷的教学环境中,不管教师具备怎样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素养,抑或高超的教学方法,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遑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要转变这种状况,应从教学语言的改变入手,灵活应用大学生中常见常用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系统,便于他们接受教师的授课,把枯燥专业的语言词汇变成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让思政课教学充满乐趣与互动,教师快乐授课,学生快乐学习,并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把握,跟进时代发展[11]。

3.改进教育教学环境,创设良好育人氛围

大学生思政课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效,必备的前提基础就是优质的教学环境。首先,创设幽静闲适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拥有静谧不受干扰的学习氛围,也鼓励大学生能主动帮助保护这种氛围,进而强化认同这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其次,强化学风和校风建设。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各类主题的学生社团,激励他们自主学习,热爱科研,使学生间形成彼此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积极向上良好学风的形成;绘制各种充满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宣传标语,从精神层面支持大学生塑造正面精神风貌,助力积极校园氛围的产生。最后,举办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内,不定期组织多种文艺和学术研讨活动等,使学生展示风采,提高能力,进而养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艺术修养,积极的价值观,科学的集体荣誉感。上述这些均从教育教学环境上为思政课的实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思政课更快更好地达成目标,进而使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得到显著提高[12]。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思政课获得感应该成为当前的要点。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培养何种人才的问题。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衡量思政课效果的重要尺度,在高校思政课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未来的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着眼大学生的现实特征与未来成长诉求去落实,积极探索获得感提高的路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快速健康成长,为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方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