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究*
——以“工笔人物”为例
2023-10-17苑亚晗
苑亚晗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对于实践类课程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大力弘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工笔人物”作为绘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古代经典工笔人物画临摹以及工笔人物的写生与创作。较多的学生在毕业创作时选择工笔的形式进行创作。而绘画作品是技法和主题思想的体现,因此,“工笔人物”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融入地方文化充实美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探索“工笔人物”课程的思政元素,引领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力求依托专业优势,共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
一、地方文化的内涵及高校美术教学融入地方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与区域文化紧密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源都是地方文化,其中有民间技艺、文化习俗、乡土风貌、历史古迹等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3]地方文化可以说是高校课程思政重要的素材库。只有当学生对家乡的地方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时,再对学生进行民族情结、家国情怀、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美术专业特长,对学生思想价值观进行塑造
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展教学情景,同时也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也有一定影响。课程中贯穿地方文化、讲解红色美术作品、进行地方文化调研活动等,在对学生专业有所帮助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地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地方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提升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政治思想水平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弘扬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河北红色文化众多,基础深厚,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河北广泛分布着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红色美术也伴随出现,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融入课堂中,对其构图,色彩,立意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红色文化题材的主题创作,使美术课堂成为赓续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阵地;[4]美术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巧妙的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地方文化,进而焕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
二、地方文化融入“工笔人物”课程思政具体做法
(一)课程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系统化教育,地方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可见是势在必行的。“工笔人物”课程结合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依据专业教学任务的安排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上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遵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使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发展性、思想性相结合,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形式,从初识、了解古代经典工笔人物画起步,从临摹再到写生乃至创作环节等不同阶段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转换。引导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工笔人物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的前提下,在专业技法、人物造型、再到画面整体的艺术呈现过程中,针对某一具体地方文化进行教学设计,锻炼学生思辨力与创新力,培养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5]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安排,逐步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给予反馈。
(二)理论知识为先导,注重美术作品的解读,巧妙融入课程思政
“工笔人物”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技法练习两个环节。理论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古代工笔人物画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各个时期工笔人物画发展概况的讲解,使学生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通过讲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技法等来引导学生体会经典作品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的作品讲解中实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在讲解《步辇图》分别从作品的流传经历、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进行梳理,画面表现得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内容。体现了汉族、藏族民族团结的主题,从中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等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从理论层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进而自觉的传承与发扬。针对现代工笔人物作品进行赏析,如讲解王海滨《共和国勋章》以作品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袁隆平、钟南山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神风貌,学习他们身上为党和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三)以技法讲授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工匠精神
工笔人物是一种细腻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艺术创作手法,是借助工整的手法转化而来的艺术形式。工笔人物无论临摹、写生、创作都是由学生经过起稿、勾线、设色等环节独立完成,所以工笔人物的刻画是对技法要求很高的,在刻画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中对古代经典工笔人物画的临摹需要学生对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发丝进行细致的勾勒;对人物造型的准确性与生动性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精细刻画的学习习惯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在写生与创作环节鼓励学生利用临摹时学会的技法自行组织构图、设计色彩。在借鉴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新的绘画技法与绘画面貌。
(四)丰富教学方法、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氛围
两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拓宽学生专业视野。首先将课堂模式转换成混合式教学,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搜索优秀教学视频、优秀慕课等,使学生以网络媒介进行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实地参观西部支教展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依托丰富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其“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精神品质。
(五)主题创作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以作品的立意深度来体现思政育人成效
在“工笔人物”课程中始终是教学、科研、创作为一体,创作作品是培养目的与教学过程的集中体现。工笔人物是一门技法较多的画科,学生可以在创作时进行探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思政的融合就可以通过作品来进行体现,同时针对思政育人效果也会有所体现。在创作环节进行主题性创作,指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作品。[6]例如西部支教主题等,引导学生参考经典作品,深入到生活中,关注社会、身边的热点,选取反映时代特色的素材,去感受美好生活。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调研、搜集素材来制作PPT,小组内分工明确,各自有自己的任务,合作完成素材搜集的任务,且上台汇报成果。过程中使学生对西部支教典型代表人物的事迹有深入的了解,感受身上的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进而通过构图、色调、线条的设计进行创作,内化成自身的行为规范,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课上引导学生选取展现正能量的创作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开阔的文化视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借助作品展示,实现文化辐射
当代工笔人物创作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服务时代的属性,十分具有时代性。目前美术作品有着多样的展示方式与平台,使美术作品的影响力更大。课程中的工笔人物作品以人物、场景为素材,可以直观地反映所要表达的主题,将红色文化题材、西部支教等场景构思在画面中,通过毕业展、成果汇报展等形式,让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借助直观的、生动的美术作品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以及西部支教团体的事迹,从而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举止,达到课程思政“外化”的效果。
三、“工笔人物”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一)从整体把控设计课程思政目标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门课,都需要指出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中的目的和在整个培养方案里的作用,以此来设计实效的课程思政目标。首先绘画专业有着类似的思政目标,例如培养工匠精神、勇于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素养。那么“工笔人物”课程也有着其自身根据专业定位而来的课程思政目标,教师要清晰该课程的思政目标和专业定位,才可以在课程中合理定位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从而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教师要明晰“工笔人物”课程是为达成专业课程思政总目标而实施的。培养目标中的某一素质的养成,都是需要在多门课程中交叉培养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要明确自身所担任的课程在绘画专业思政建设中的培养任务,知晓某一素质在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中的要求,利于某一素质的体系化提升,从而使绘画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总目标达到预期效果。[7]最后系统化讨论“工笔人物”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课程中的技法的讲授,从而设计课程思政目标。
(二)以引申转化融通课程思政内容
在“工笔人物”课程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了二者自然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工笔人物”的教学内容。绘画专业教师对本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但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要利用学习强国、党员活动等平台,系统地认真领会其内容。通过自身的学懂悟透,才能在课堂中自如的应用。同时教研室要积极开展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研讨会,使教师思政能力与专业能力共同提升。第二,教师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绘画艺术的引领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对学生正确的艺术观与创作观的培养,更多地从为社会服务的角度出发来进行专业学习。[8]第三,教师在授课环节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引申为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力量。
(三)多角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
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大量的课程思政素材进行填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思政素材的挖掘:首先,从爱国主义角度出发。在经典绘画作品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创作,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分析与了解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历史的真实性与信仰的力量。例如通过分析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构图、技法等,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以及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罗工柳的《地道战》通过人物的神态及暖色调感受到人民坚定的信念。其次,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借助课程作品宣扬正能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维度,为学生提供“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内容。
结语
“工笔人物”作为绘画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地方文化融入“工笔人物”课程思政的措施仍然是需要补充、丰富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利用好课堂,不断挖掘“工笔人物”课程中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思政元素,使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展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要不断提升思政水平,强化思政意识,将思政落到实处;不断探索地方文化的思政元素,充实思政素材库,继续巩固“工笔人物”课程思政成果,将思政始终贯穿在工笔人物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地方文化的主题性创作,引导学生关心当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从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