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研究
2023-10-17沈烨
沈 烨
(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通过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德育与法治观念的养成。但是,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是由于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如何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
1.通过教师课程设计,促进道德法治德育融合
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教师应该将德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大纲和德育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首先,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其次,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实践能力。最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学科知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教学案例:道德教育课程设计。主题:传统美德。时间:1 个课时。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第二,了解传统美德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培养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理解。教学过程:第一,导入(5 分钟):通过引入孔子的名言“人无美德,不可以生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美德的概念和重要性。第二,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种类和特点,并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三,探究(20 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小组演讲让学生将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第四,归纳(10 分钟):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和课程体验,引导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共识,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第五,作业(5 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运用传统美德观念,做一个有美德的人。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道德法治德育融合
在初中阶段,德育和法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必要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以生活为背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实践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和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其次,采用讨论教学法。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自主学习和思考。再次,采用体验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践、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领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德育素养。最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主题:人权保障。时间:1 个课时。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人权保障的概念和内涵。第二,了解我国宪法关于人权保障的规定。第三,培养学生的人权意识和法治观念。教学过程:第一,导入(5 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人权保障相关的新闻,引起学生对人权保障问题的关注。第二,讲解(15 分钟):通过讲解人权保障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人权保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介绍我国宪法关于人权保障的规定。第三,探究(20 分钟):通过小组阅读、讨论和演讲,让学生自主发现宪法条文中的人权保障价值观,并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如何保障自己和他人的人权。第四,归纳(10 分钟):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和课程体验,引导学生对人权保障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共识,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第五,作业(5 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发现和解决身边的人权保障问题,并形成一份报告。
3.通过变换评价方式,促进道德法治德育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法治意识为核心,因此,评价方式应该以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为主要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德育和法治素养,促进学生的德育和法治意识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全面人才。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教师应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包括考试、测试、作业、实践、表现等方面,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学科知识。其次,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再次,注重评价的针对性。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确定合适的评价方式和手段,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得到合理的评价和指导。最后,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反馈性。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鼓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教学案例:评价方式在德育与法治融合教学中的应用。主题: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时间:2 个课时。教学目标:第一,了解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内涵。第二,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教学过程:第一,导入(5 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相关的新闻,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关注。第二,讲解(15 分钟):通过讲解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现状,并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探究(30 分钟):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并通过评价表格评价小组表现。第四,总结(10 分钟):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和课程体验,引导学生对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共识,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第五,作业(10 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自主设计一份评价表,并互相交换评价。
4.通过调节课堂氛围,促进道德法治德育融合
课堂氛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条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该营造积极、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平等、尊重和友爱。首先,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快乐和愉悦,从而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果。其次,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和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注重课堂的开放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和自主学习,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和思考。再次,注重课堂的民主性。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最后,注重课堂的友爱性。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以亲情、友情、师生情为纽带,营造友爱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德育素养。教学案例:课堂氛围营造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主题:诚信与诚实。时间:1 个课时。教学目标:第一,了解诚信与诚实的概念和内涵。第二,了解诚信与诚实的重要性和现状。第三,培养学生的诚信与诚实意识和道德品质。教学过程:第一,导入(5 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诚信和诚实相关的新闻,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关注。第二,讲解(15 分钟):通过讲解诚信和诚实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现状,并介绍相关的道德规范。第三,探究(25 分钟):通过小组活动和情境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诚信和诚实的价值,并通过小组演讲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能力。第四,总结(10 分钟):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和课程体验,引导学生对诚信和诚实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共识,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第五,作业(5 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诚信和诚实现象,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5.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促进道德法治德育融合
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保障,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核心之一。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加强师德建设。首先,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应该有正确的德育和法治教育观念,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律法规,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和引导学生。其次,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素质,能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注重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再次,注重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应该坚持职业操守,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提升,保持教育教学工作的公正、客观、独立和专业,为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注重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应该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具备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提供全面的支持。教学案例:师德建设在道德与法律融合教学中的应用。主题:公平与正义。时间:1 个课时。教学目标:第一,了解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和内涵。第二,了解公平与正义在法律领域的实践意义。第三,提高学生的师德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教学过程:第一,导入(5 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公平和正义相关的案例,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关注。第二,讲解(15 分钟):通过讲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现状,并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第三,探究(25 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公平和正义的意义,并通过师生互评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师德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第四,总结(10分钟):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和课程体验,引导学生对公平和正义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共识,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第五,作业(5 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师德为主题,写一篇感悟和思考。
6.通过加强家校合作,促进道德法治德育融合
加强家校合作是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家校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中的不足,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只有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科学、合理的教育。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其次,注重家长的参与与支持。教师应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提供积极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再次,注重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家校合作方式和手段,如家长会、家庭作业、在线教育等,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德育和学科教学融合。最后,注重家校合作的效果和评价。教师应该对家校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问题,不断改进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教学案例:家校合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主题:爱国主义。时间:1 个课时。教学目标:第一,了解爱国主义的概念和内涵。第二,了解我国宪法对爱国主义的规定。第三,提高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教学过程:第一,导入(5 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新闻或故事,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关注。第二,讲解(15 分钟):通过讲解爱国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现状,并介绍我国宪法对爱国主义的规定。第三,探究(25 分钟):通过家庭作业和家校联合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家长共同探讨和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认同感,并通过反思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家校合作意识。第四,总结(10 分钟):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和课程体验,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共识,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第五,作业(5 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与家长共同探讨和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写一篇感悟和思考。
结语
本文从六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推动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