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23-10-17福建莆田市荔城区实验小学
◇陈 娴(福建:莆田市荔城区实验小学)
一、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然而,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存在的问题仍比较明显,造成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佳的原因也较为复杂。
(一)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形成正确、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从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养成;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追求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将观念转变作为基础条件,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难以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导致学生无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参与学习。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讲解,而不是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往往也不会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这也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由于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对知识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容易变得麻木,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如“将一条线段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让学生从几个方向出发,探索和发现线段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以圆形或方形的形状呈现出来的,比如车轮、电灯开关等。所以可以说圆形或方形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四)没有突出数学课程的特点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突出数学课程特点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然而,目前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却没有突出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甚至只是对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些都说明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
为此,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从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更加突出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如,小学生具有爱动爱玩、求知欲较强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五)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机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重视,也没有及时地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录下来,因而导致评价机制的不完整;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相对较低,且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以学生成绩为主。
一旦出现了某一类学生考试成绩较好或较差时,教师就会以此为依据来对该生进行表扬或批评。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二、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开展有效的问题驱动教学,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激励等方法,让学生保持积极探索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和成就感。例如,在教学“图形面积”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长方形中什么地方最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如果你是这个长方形,你会把什么地方空出来?”学生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与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空间大小有关。教师通过提问和激励等方式营造一个积极、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知识。
(二)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问题驱动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数学知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视频、动画、歌曲、儿歌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运用一些小故事来讲述知识点;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通过课前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圆的相关知识。比如:你知道什么是圆?你能画出一个圆吗?当学生回答“我知道”“我能画”之后,教师就可以趁机让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等问题。
(四)注重提问的层次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分别出示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并设置“哪个三角形内角和最大?”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并寻找正确的答案。教师提问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充分调动了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在这样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五)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去探究问题。教师设置问题时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问题要具有趣味性;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要符合教学目标。例如,“由三个物体组成一个的整体,其中两个物体一样大,另一个大小不同,该怎样把它们分开?”这一问题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在设计这一问题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三个物体进行分组,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提问的评价,“哪个小组能够把三个物体分开?”“哪一个小组能够将三个物体都分开?”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获得答案。
(六)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评价工作,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有能力且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工作,让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在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对课堂评价工作,并反思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是符合科学性和启发性这一基本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课程设计和准备工作,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备课、合理设计问题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