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活动的思考
2023-10-17李亚琴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幼儿园
◇李亚琴(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幼儿园)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幼小衔接教育已经得到了幼师、小学教师以及各界的关注,因为幼小衔接是从大班幼儿走向小学一年级成长的关键点,我们都希望幼儿的小学生活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各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幼小衔接的真正主体是儿童,确保他们能够快乐体验、健康成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更加强调培养幼儿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将幼儿科学教育从“知识”转向了“探究”。但往往我们会发现,幼儿园教师原封不动地照搬教案上课,孩子根本不感兴趣,这正是因为我们丢失了科学活动的核心: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锻炼初步探究的能力。本文将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出发,围绕科学活动的现状问题、组织的必要性和有效的指导策略三个维度出发,阐述“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有效路径。
一、科学探究性活动的本质和现状
(一)本质
科学探索性课程是一个活跃的学习过程。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社会背景、大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科学主题,引导孩子通过探索,努力尝试自己解决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探究课程通常采取有趣的活动方式,强调以幼儿的亲身体验实践经验为主。作为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领域,科学教育具有自然科学自身特有的属性,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相比,科学教育更关注幼儿的独立探索和创造思维的形成。
(二)现状
1.活动安排不合理
陶行知提出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由此我们知道,科学活动选择的内容应该与幼儿生活体验建立联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但有些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往往忽视了幼儿的问题。例如,在热水冷却调查中,当教师解释热水冷却原理时,幼儿会提问“冰水如何加热?”如果教师的做法是让幼儿闭上嘴巴认真听,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继续讲述,则生成性内容将被忽略。幼儿只会积极调查他们感兴趣的科学现象,从科学经验中获得满足感、自信和乐趣。当幼儿新的兴趣点出现时,许多教师会抓住教育机会进行简单的教育和指导,只有少数教师会将这一兴趣点和发现转化为集体活动或探究活动。
2.重视度较低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幼儿园大班各领域活动中,语言和艺术领域的活动安排得相对丰富,科学领域和数学内容没有得到系统考虑和统筹安排。结合对《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深刻理解,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应侧重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各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不难发现,某些幼儿园配备了科学教玩具,但使用的频率低,活动中缺乏系统的教材,更多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依然停留在表面。
3.目标设计定位不准
幼儿教师在设定目标时都会依赖指导方针或《指南》,但也有部分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忽略年龄段特征、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不能全面设想儿童全面发展和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总体目标。幼儿教师在为活动设定目标时,泛泛而谈,主观性太强,甚至有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并不大,孩子没有必要发展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只要能进行探究和归纳就可以了。
4.儿童主体地位未能体现
科学活动中孩子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教师习惯在指挥的情况下给孩子布置任务,孩子就难以发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时候,教师会觉得科学活动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太多,过程中只是以多媒体或照片演示的形式进行,也没有带着孩子进行动手操作、记录统计的体验探究。可以说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孩子无法以直观和简单的形式接触到科学。
二、科学性探究活动的必要性
(一)科学活动的价值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一书中提到,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究。我们想让孩子知道的并不是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过是科学探究的具体结果罢了。科学活动在于激发幼儿去参与这个过程,去探索去认识,比结果重要得多,这是孩子探究精神的培养。在探索中,幼儿的科学态度、使用的科学方法等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知识、方法以及态度,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探索和发现,这种好奇、好问、好探索的特点又形成了他们不断自发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基于此,我们要聚焦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经验,科学有效地提供环境、材料与支持,陪同幼儿开展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索类活动,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类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趣味十足,而且内部也有连贯。幼儿在参加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和老师、同伴、实验器材发生互动,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幼儿的大脑得到开发,更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孩子学习科学的主体能动性。
(二)幼小衔接的需要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就是从幼儿园教育转向小学教育的过程。如果开展了适宜的幼小衔接活动,幼儿的适应过程就会更加顺利,今后的学习、生活、健康、社交等方面也会发展得更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准备中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也成为核心要素,而科学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精神、探究能力的直接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其中,大班的科学领域年龄段目标有:能积极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小学,初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上小学做准备。
三、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一)活动选择可随机生成
在科学研究活动结束时,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发展期望。教师应选择略高于儿童当前科学活动水平的教育内容,以激发儿童探索的愿望,激发儿童积极思考,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这是幼儿园老师想到的第一件事。另外,科学活动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在科学活动中生成新的知识。尊重孩子的探索兴趣并从旁呵护激发,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让儿童积极地参加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兴趣是幼儿愿意学习并得到能力提升的基础。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内容,不仅可以适应他们的成长,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会发生,随时随地都会有疑问产生,也就是说,一日生活中,孩子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会抛出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有很重要的两个特点:随机性和生成性。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会接收到来自他们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一颗一颗石子扔进去,水会上升呢?瓶盖子怎么用力也旋不开的时候,为什么翻过来敲敲底部就能打开呢?小螃蟹会游泳,怎么会在水里死掉了?马路上的红绿灯为什么会自己变化?等等。我们应重视幼儿碰到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导帮助他们运用已有的方法经验去尝试寻找答案。
(二)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探索方式,而不会陷入困境。研究人员的变化和研究过程中的位置安排会激发幼儿进行研究的热情。除了集体探究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可以自由地探索团体合作。在区域性活动中,可以允许儿童转向探索,并应将重点放在儿童的共同教育上。例如,为了培养热爱幼儿园的情感,我们预设了一些主题建构游戏,例如:高高的幼儿园。由于小班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他们对此很好奇,也很喜欢。每个孩子在游戏开始的时候,都习惯性地在自己面前拿很多材料,然后开始建造房屋。还有一些孩子沉浸在人形过道屋的乐趣中。几分钟以后,有的孩子开始选择树枝、木片等材料,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在自己面前平铺起这些材料,但是当他们发现长长的树枝可以拼出三角形,可以变成幼儿园的屋顶,短短的树枝可以变身成教室的窗户,小小的木片可以铺成长长的小路,他们的拼搭热情就高涨了,这时候他们的探究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多角度思考
幼儿教师在选择科学活动的相关内容时,应从幼儿的角度思考所探究的现象是否有趣,抓住幼儿对新奇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尝试选择有趣和生动的调查内容;在活动期间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对话活动,记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参考教育资源关注幼儿的生成性内容。
(四)活动过程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幼儿教师在制定科学活动目标时,应根据教材和幼儿的基础分析,同时结合幼儿理性思维的不成熟发展、对技能水平有限的问题,务必杜绝对目标空洞的疑虑、超大、太笼统、没有对象的现象。目标应设定在与幼儿所有方面相当的水平,既准确又易于实现;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实现幼儿目标,及时思考,及时改善调整目标的不合理因素,努力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教师要始终牢记的是: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需要尊重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感知爱好,有他们的认知倾向,有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这样的个体差异,然后富有个性地帮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获得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科学探索的方法主要来源于与材料的积极互动,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都是教师一定要考虑的因素。
科学探究无处不在。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孩子在亲近大自然和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有探索、有发现、有发展。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科学性探究活动的价值,助推幼儿科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为上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科学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