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淅川博物馆馆藏汉代铜蒜头壶的保护修复研究

2023-10-16冯广丽

理财·收藏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补配蒜头青铜器

冯广丽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环绕该县大部分区域,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的工作,对库区的文物遗迹进行了重点发掘保护,本次发掘墓葬37座,完成发掘面积3660平方米,其中发掘出的砖室墓2座、土坑墓35座,出土器物种类繁多,达120余件(组),主要有玉器、青铜器、铁器、陶器等。此次拟保护修复的蒜头壶是该墓群M3出土的一件珍贵青铜器随葬品,由淅川博物馆藏,器型优美、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艺娴熟,制作精致,是研究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重要资料。在河南省第四期青铜器保护修复培训班陈家昌老师和马新民老师的细心指导下,采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从保护方案的制订到细微的技术步骤,针对汉代铜蒜头壶不同的病害特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实施了保护修复工作。

一、蒜头壶的基本信息以及价值评估

(一)基本信息

蒜头壶,编号1941-153:0143,直口方唇,唇下呈六瓣似蒜头状,长束颈,方弧肩,直壁扁平,下收至长方形圆底,口直径4厘米,通高32.5厘米,圈足长17厘米、宽8厘米,蒜头壶破碎为数块,大小为23厘米、22厘米、15厘米、2厘米不等,重量2.18千克。

(二)保存现状

蒜头壶由于受到墓室倒塌而被挤压,在地下长期经受自然外力以及环境干湿度作用的影响,发掘出土时已经变形破碎,蒜头及颈部残断,壶身断裂,圈足扭曲破损,腹部缺失三分之一块,口沿1处缺失3厘米,口及腹部向内卷曲变形,但是铜质较好,器壁较厚,器体部分遭到挤压变形。通体锈蚀呈浅绿色、蓝绿色,浅绿色锈较致密,蓝绿色锈呈颗粒状,相间深蓝色锈较坚硬,有板结附着物,足底附着坚硬土锈堆积,变形破碎,壶身断裂附着浅绿、深绿和蓝色锈蚀,壶体扭曲变形,虽然破碎严重,但是器型精美。

蒜头壶采用当时传统的范铸法铸造而成,壶体外范采用三块对称大范,底部是方形底范,由于器壁较厚,壶身保留有较多的方形垫片,方形圈足内采用二次铸造方法衔接在一起,这种方法铸造青铜器,既可以批量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在合范成器后非常牢固且不容易脱落,所以这件蒜头壶是研究西汉早期秦人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之一。

(三)价值评估

汉代铜蒜头壶是秦人上层贵族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器具,常用于盛放酒和水。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器逐渐被视作国家和权力阶层的象征,这件铜壶充分展示出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器型设计独特,器质沉雄厚实,造型精美,代表的地域时代特征较为明显,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艺术价值的青铜器之一。由于出土于丹江流域,对于探讨秦文化和楚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同融合所构建的中原文化体系,具有非常珍贵的参考价值,并能更好地了解汉代的冶金技术及金属铸造高超的工艺水平。

二、蒜头壶锈蚀物检测分析

在前期通过对蒜头壶器表观察的基础上,用手术刀细心剥离选取出4处锈蚀样品,然后标注其所在的具体位置及颜色装入自封袋,进行保存现状科学评估,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

通过分析检测仪器X光照相、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对于蒜头壶的合金成分和金相显微结构及锈蚀物的基本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检测分析,并且依据病害的分析结果对蒜头壶病害机理进行了简明分析。经金属结构及锈蚀样品的科学检测分析,蒜头壶表面所包裹的锈蚀,主要为黑色的氧化铜、红色的氧化亚铜及蓝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形成的孔雀石,孔雀石属于无害锈蚀,它们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质地致密的保护层,使之不再继续遭受腐蚀,并且增添了青铜器的古雅色调,通过专家教授的现场调查分析观测,一致认为蒜头壶器身虽然有深蓝色锈蚀附着于器物底部的土锈堆积,但是锈蚀层发展稳固,附着力很强,对蒜头壶确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除了有碍观赏之外,不存在有变异情况,所以决定暂缓进一步的深层处理。蒜头壶是铅锡青铜,含铅量比较低,浇口分散于底部和下腹部交界的底模线处,铸造的过程中,在铜液内铅锡分布很不均匀,造成蒜头壶器体上下的铅锡含量差异很大,又存在受外力作用,导致壶底部位和口腹部位破碎严重,并且扭曲变形,因此对其保护修复的主要任务为低温焊接修复成型和无损矫形。

三、蒜头壶的保护修复工作原则目标及保护修复步骤

在蒜头壶的保护修复中,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三大原则:最小干预、可逆性及可再处理性,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恢复蒜头壶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公众教育以及科學研究事业。

通过结合观测调查分析和仪器检测分析结果,为蒜头壶的保护修复制订出技术操作流程和步骤。

(一)原始资料的收集工作:发掘出土后器物的照片;修复前器物断裂、变形、残损状态以及现有残片数量的原始照片;使用电子扫描仪、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和留取器物表面体貌信息,采集具有代表性或研究方面所需要的部位和器物残片、碎粒,通过金相显微镜分析器物的组织结构。

(二)清洗去锈:清洗去锈工作以机械去锈为主,使用工具是医用洁牙器和手术刀,将附着在器物上的污染物以及锈蚀物小心清理,对于稳定性很好的锈蚀层要加以保留;由于器物的断面在地下长期受到各种因素侵袭,已经形成一层土垢薄锈,不利于比拼接合,采用医用手术刀剔除。

(三)器物残片拼接:了解蒜头壶器身现存和缺块的基本情况,从器型、花纹、碴口、厚度上找出残件之间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组标记,并且清楚各残片的位置及变形程度,然后将残留的断块进行比对和拼接。

(四)器物的矫形与焊接:对蒜头壶变形部位采用的是工具整形法,这是国内修复行业一种比较成熟的有效办法,操作时要求稳,支点要找准,加力时避狠,要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尽可能排除对器物变形部分、受力点或者面被人为破坏矫正行为,规避传统修复青铜文物的器体打孔和锯解的做法。矫形是为残片焊接做准备,对于这件蒜头壶的矫形是从口沿部位开始的,矫正时蒜头壶内侧使用的是C型钳,在钳口的不同位置加垫木片、皮片等向外施压加支撑力矫形,外侧则套用圆环整形工具,由外壶边缘向内,根据变形程度,对壶身缓慢施加不同的力度。为了将文物本体所受的损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焊接蒜头壶时采用的是传统低温铅锡法,这种方法安全实用,还具有可再处理特性。

(五)器物补配:在采用传统低熔点金属铅、锡材料补配的基础上,对于蒜头壶的断片缺失部位,用铜皮和原子灰进行补配,这时会发现壶体经过焊接的地方,有清晰的焊缝,这就需要填缝、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工作,对其进行精修。对于突起的高点,采用微型电磨、锉子、砂纸等工具材料进行打磨处理,最后抛光。凹陷的缝隙使用铜皮进行补配时而产生的低洼处,则用环氧树脂胶加入颜色调配成器物底色的材料灌缝。对于面积较大的低洼部分使用原子灰填平,最后使用砂布将器物表面修正打磨、抛光。

(六)器物上色做旧:将器物缺配处打磨平整后,根据补配区域的锈色深浅,调配出相应的颜色漆料,用牙刷或毛刷蘸取用清水和细土(最好用和器物相近的土)调好的稠糊泥浆,弹、拨、点于配片上,形成不规则的泥点泥块。待泥干后,再把需做的颜色漆料根据锈层情况弹拨,逐层进行。直至器物外表看似颜色接近,内部则可识别。

(七)表面封护处理:由于蒜头壶生存的大环境改变后,保存条件以及空气质量等不利因素,会加速健康青铜文物朝其相反方向渐变,为保护修复后的蒜头壶需进行表面封护处理,具体操作为:将壶放置室外通风处,取3—10克B72 颗粒放入100 克丙酮中制成溶液,适量刷抹或喷涂一至多遍在器物的表面上,尽量避免造成器物表面色彩的偏差。因此,蒜头壶形成一层保护层,使之与外界隔离,存放的环境更为适宜。

四、环境安全控制和预防性保护措施

(一)溫湿度及有害气体的控制

空气温湿度的变化会造成蒜头壶产生病害,加剧器身损害,要控制锈蚀生长环境,避免与有害因素接触,保护修复后的蒜头壶,建议存放于温度在15℃—20℃、湿度在45%±5%的适宜环境内,并避免有害气体与文物的接触,可以采用恒温恒湿机,调节文物库房的温湿度,过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定时巡检,专人负责,做好观测记录。

(二)文物分类存放并降低存放密度

如果将多件青铜文物存放于同一空间内,而有些青铜文物器身带有害锈,这种青铜病将具有“传染性”,会造成腐蚀病变蔓延至其他健康青铜文物,为确保修复后蒜头壶的绝对安全,避免受到污染,建议为蒜头壶定制专用囊匣。

(三)预防性保护工作

保护修复好的汉代铜蒜头壶归还原单位保管存放后,建议工作人员对文物定期检查,对修复材料的相容性与稳定性进行长期监测与定期干预,确认文物和修复材料(拼接材料、补配材料)的存放环境是否合适。修复后的监测,能够确保文物和修复材料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也有助于修复技术与修复材料的改进,使文物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

猜你喜欢

补配蒜头青铜器
蒜头果的逆袭
战国嵌红铜铺首衔环三兽纽盖铜壶的保护修复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古陶瓷修复中有色补配材料筛选实验研究——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例
环氧浇注树脂在青铜器补配上的试用
战国云纹地连弧纹镜的保护修复
广南蒜头果发展现状与保护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