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KSE 理论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3-10-16李丰芮
李丰芮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90)
前言
当今社会已跨入 “互联网+” 2.0 时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了教育行业关注的热点。近几年,随着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及电子书包等信息化教学产物相继亮相, “互联网+智慧课堂” 教学模式迅猛发展。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 “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促进教育的创新改革,就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这些指导性文件可以看出,我国教育领域正从传统教育大国跨向信息化教育强国,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无疑是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误区。首先,对信息化教学的领会过于片面,单纯地认为使用PPT 上课、微信互动就是线上教学,或者教学环节中追求新颖而频繁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实施未能充分融合信息化教学设备,或者对搜索的内容未能进行有效的二次加工及优化,使得教学资源不能物尽其用;再次,教师未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展开师生互动,无法提高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等。以上误区的根本症结在于教学能力问题,其中信息化素养不达标,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是根本原因。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思路:从信息化素养提升路径入手,探讨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效果。
一、教师信息化素养构建理论
(一)信息化素养的内涵
经过文献查阅研究,发现有多位学者对信息化素养做出了多种内涵解释,例如:蔡其勇认为(2006)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尹苗和张欣(2019)将信息化素养分为理念维度、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上述研究表明,信息化素养的内涵大致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四个方面,这要求教师具备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想法和动力,具有相关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知识,有获得、调研、分析、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能力,更要有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积淀、情感输出的内外兼修的综合素养。在 “互联网+” 的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要使指教师不仅从主观层面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紧迫性,更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及设备开展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
(二)PKSE路径理论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应该是基于社会学专业理论之上的。福瑞德森(Eliot Freidson)提出,优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包含四个要素:实践范式(practices)、学 术 责 任 知 识 (academically respectable knowledge)、实践可信的技能(practically credible skill)以及社会公德(socially trustfulcodes of ethnics)等。基于福瑞德森的PKSE四要素,本文作者构建了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我国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养路径,参见图1。
图1 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路径
PKSE 理论的内容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定义不谋而合。首先,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必须要有强烈的信息化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出现信息化意识(practices),其次,教师需要有 信 息 化 知 识 (academically respectable knowledge),包括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能(practically credible skill)则要求教师不断创新、反思以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有信息化教学的责任感及社会道德(socially trustfulcodes of ethnics),以督促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构建
福瑞德森(Eliot Freidson)的PKSE 理论的重点在于从内心的出发到知识的扩展,经过提升实施过程最终提升到道德层面,没有片面地强调只发展某一方面,而是着重各个方面的互相影响以及相互积累。受福瑞德森的PKSE 理论的启示,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提升应该是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只片面强调技术的引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应该从发展教师内心的信息化教学意识着手,强调提高信息化设计整合能力。素养的提升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内外合力、共同提高的过程。本文以PKSE 理论为指导,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1.以信息化意识为驱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教学里,信息化意识是主导一切教学行为的开始。信息化技术是时刻发展的,所以信息化教学中的资源检索、课程设计等都需要教师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和积极设计课程的意识。另外,信息化意识不能只是在个别人中存在,因为在信息化教学中,课程知识、资源检索、课程设计、设备使用等环节所使用的资料以及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比传统教学需要准备的资料多。所以,信息化教学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教师需要建立信息化教学团队,与团队成员一道不断增强信息化意识。
2.以信息化知识为引擎,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首先要熟悉所授学科的背景知识、当日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已有资源选择适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智慧课堂或者其他信息化教学设备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信息化知识来应对不同教学阶段的信息化需要。
教师的信息化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递进性,根据信息化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包括:学科知识,即教师所教专业储备知识、概念等,或者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等;教学法技术,指教师用于开展教学的方法、途径,或者指教学过程的管理等(王卫军,2018)。中级阶段指信息化学科知识,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后的适应、发展后的知识,加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后教学变得更为灵活、新颖,同时教学技术使学科知识更立体、丰富地展示出来。高级阶段,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全面,信息化技术运用得更到位,包括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指教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相互融合后产生的新型技术性知识(王卫军,2018),是信息化教学的最高呈现。教师通过逐步展开信息化教学,使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知识相互融合提升,再融合再提升,最终使三阶段的知识相互融合互补并达到均衡,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3.以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的,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等。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素养的核心要素,信息化课堂的整个授课过程都是建立在教学设计方案上的。课前教师要了解口译课程的特点以及教材每一章节的口译主题,并且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上传相关知识点和背景知识,从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储备、认知特点等,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即时沟通功能来了解学生现在的口译水平,实时制定学习目标,选取合适的网络学习资源并制作教学PPT、视频甚至动画来设计学习情境以及课件,为信息化教学做足准备。其次,信息化教学实施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展示阶段。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就是 “智慧教室” ,包括可随意拼组的桌椅、交互式电子白板、录播摄像头、拾音设备、情景模拟投影蓝屏设备、无线网络、蓝牙等,为学生打造了良好的智慧学习体验,并为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利用 “智慧课堂” 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必须定位好教师主导学习、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智能设备的运用等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谢幼如、邱艺,2019)。教师必须融合好信息化教学设备与课件的联系,切勿追求花式教学,要以课程主题为纲,紧扣教学目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所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信息化的设计及实施能力。
4.以信息化道德为准绳,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道德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在因素,道德的提高使信息化教学效果更持久。首先,信息化道德的提高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专注于课堂所授内容,对于学生课后的巩固也要多加引导。信息化的智慧课堂,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和网络环境进行单独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教学的监控不再局限于课堂监控而是延伸到各教学情景和模块中,只有具有信息化道德的教师才能完成监督。其次,信息化教学道德的提高不是一个人只专注教学就可以了,还需要跟所在的研究团队甚至学院跨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同类型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分享可以让教师直观看到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堂对比效果,使教学经验尽快地转化为科研成果,而跨专业的沟通则可以让教师看到其他专业信息化教学的闪光点,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进行技术更新或者是跨专业融合。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具体实践——以英语口译教学为例
笔者从研究慕课开始,利用慕课新颖的教学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开展线上教学。随后,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以商务英语口译为研究课程,研究对象为某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三的两个班级,研究时长2 年,通过记录两届大三学生信息化教学学习进度以及教师信息化技术提高情况,分析学习过程,得出研究成果。教师在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依据PKSE 理论,从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道德四个层面来提升教师的素养,不仅增强了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操作能力,还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保证研究的可信度,所有班级的授课老师均为本课题的研究成员。商务英语口译课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蓝墨云班课,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具体的授课过程如下:
(一)课前摸底——关注个体差异,了解学情,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意识、知识
根据PKSE 理论中的信息化意识(practices)以及信息化知识(knowledge),教师在开始信息化教学之前要先有信息化意识及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因此,教师了解英语口译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别是即将授课单元的内容,都是信息化意识的体现。同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特点等信息,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否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利用PKSE 中的信息化知识去思考新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否接受。例如:在商务英语口译课中,周三会讲关于 “Dining” 这章的口译内容,教师则会在周一将有关 “Dining” 的一些食谱的中英文单词以及一些用餐礼仪的小视频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让学生先熟悉本单元的内容主题,并且提前掌握相关背景知识和单词。另外,蓝墨云班课还有 “私聊” 功能,学生在看了预习资料后,如感觉难度大或者想学习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更多的内容,都可以在私信中告诉老师,例如:某位同学在私信中向老师提出想学习在国外怎么在麦当劳、肯德基点餐,因为该学生看美剧时发现很多类似于 “无糖” “半糖” “去冰” “标准奶” 等很生活化的语言,教师在看到私信后则在课堂上增加了此方面的内容,学生反应非常积极,并感觉这类口语特别实用,很有环境代入感。
学生课前到蓝墨云班课了解即将授课的单元内容,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此主题的单词并获得相应的 “经验值” ,如对资料有不懂之处或者需要增加资料,都可以私信给老师。提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在正式的课堂中更快地进入主题学习当中,所以让学生带着已经 “消化” 的知识去 “吸收” 更多的知识,学习将事半功倍。
(二)课前备课——搜索资料、制作课件,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知识、能力
教师课前备课需要提前将信息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即融合PKSE 理论框架中信息化知识(knowledge)和信息化技能(practically credible skill)展开信息化教学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授课单元的内容以及课前学生的反馈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确定主要教学环节及互动环节、教学重点难点。然后,制作课程PPT 及视频等,并根据所授单元内容特点开展课堂活动设计,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传本次课程相关资料并设置相应的规则以及分值等。例如:对于商务英语口译课 “Dining” 这章,我的教学资料包括视频(餐桌礼仪)、交互式电子白板(重点讲解Dining 的常用句型)、情景模拟蓝屏(模拟用餐环境展开教学活动)、学生手机(用于签到、抢答等),在一堂课(90 分钟)内选择了两个信息化教学设备,避免了使用太多设备而使学生分心的情况。
同时,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由于信息化教师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个教学团队的合作,所以课前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出课堂设计框架,年轻教师负责视频、资源库、软件开发等技术,并根据所授单元重点内容开展教学设计,选取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经过授课教师讨论后确定教学方案,科学分工,保证绝大多数教师能将精力主要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三)课中授课——融合教学内容与设备,培养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此部分则是PKSE 理论中展现信息化技能(practically credible skill)的一个输出过程。同时,基于笔者之前的研究成果,得出在信息化的智慧课堂中强调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首先利用学生的移动设备进行电子点名以保证课堂出勤率。其次,通过交互式白板及PPT讲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课堂抢答、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进行文字、语音或设定答疑、讨论板块。刘邦奇(2019)提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笔者则在课中选用情景模拟蓝屏(模拟用餐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人人对话或者人机对话。通过这些多维互动,突破时空限制,既帮助学生提升对英语的理解,巩固已学知识,实现 “做中学” “做中教” ,又实现了助学助教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学生则利用移动设备查看与本单元相关的视频,重点学习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及PPT中列出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口语课上,笔者还引用了最新的AI 智能机器人 “阿尔法蛋”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解决出现在书本外的单词、知识等,甚至利用智能机器人随机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进行实时口译,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热情。在练习时段则采用情景模拟蓝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口译训练,其他同学则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投票、打分等。
(四)课后跟踪——了解学习进度,培养教师的信息化道德
因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加入了学生课前课后的个性化学习,教师更应该进行实时的跟踪学习及学习成果评价,这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及社会道德。教师课后可以使用纸质的作业巩固知识,也可以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收发作业,还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板书放在平台上,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学生可以针对学习效果进行留言,让老师知道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教师还可以对作业进行数量、质量分析,从而调整课程节奏或教学设计思路,定时对学习积分进行实时排行公布,对作业还可以进行留言、点赞等操作。对未开始学习的学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显示出来并自动给予提醒,从而调整课程节奏或教学设计思路,真正让信息化教学活动兼具连续性、梯度性、层次性等特点,打造真正完整的智慧课堂。
三、启示与建议
(一)实践成果
经研究,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职业认识还不稳定,教学经验不足;部分教师性格不够活泼,不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或者害怕使用新型教学手段影响原有的授课习惯;有的教师则是对信息化教学过程理解不够透彻,现有的信息化技术、知识等都未能辅助其更好地展开信息化教学。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通过本课题具体的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对提高信息化素养提出以下建议:1.与学科内容相融通,即改变传统单一的文本授课,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多样化的媒体学习资源;2.与学生学习相融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的学习反馈和监督,向学生实时推送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协作化学习;3.与教学科研相融合,即教师通过提高信息化素养来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教师之间通过协作研讨使教学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教研成果;4.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即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推送学校的教育、文化、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将信息化教学平台变为学生了解系部、学校的媒介,成为信息化渗入学生的途径。
(二)社会价值
本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研究,得出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对课程的开发程度、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人才质量都有较大的帮助。首先,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激励教师不断优化口译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探寻利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在思想上督促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使教师得到 “内” 至 “外” 全面提高。其次,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下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反馈表明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原本枯燥的口译练习变得生动精彩,教师的全方位信息化教学使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本研究团队鼓励教师以赛促教,团队教师参加了广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大赛高职组以及学校举办的信息化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通过比赛,快速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临场应变能力,同时验证了团队教师信息化素养提高的研究结果。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智慧教室、智能移动设备等新一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智慧课堂” 已经提到 “智慧校园生态系统” 的高度,即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和功能,有效支持教师及学生进行 “智慧学习” ,探索智慧科研和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 “智慧发展” (孙曙辉、刘邦奇,2018)。其中,教师信息化素养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会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更新、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师的综合素质而逐渐改变,针对这个方向还可以展开更多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顺应了 “互联网+智慧课堂” 创新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 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丰富了英语教学手段,紧密了师生互动关系,促进了教师教科研团队建设,使教师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