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与评估研究
2023-10-16何书仪厦门实验中学
何书仪 厦门实验中学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的提出,使德育的教育地位得以提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中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体育中所蕴含的体育品德,作为优秀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即体育为德育教育提供有利平台和载体,达到“以体促德,德体相融”的教育目的。但实际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德育渗透不足现象,使体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弱化,亟需采取新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1.“双减”政策下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的价值
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对于高中生而言,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掌握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缓解高中生学习引起的紧张和疲劳,帮助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拥有终身体育意识[1]。
同时,体育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多样化的道德体验,尤其是体育比赛活动,可以向学生渗透公平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克服困难等德育内容,达到德体相融的效果。
2.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现状评估
为了真实地了解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情况,有针对提出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策略。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某高中学校师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向学生、体育教师发放400份、15 份问卷,其中学生、教师问卷分别回收485 份、15 份,学生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1%,教师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学生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学中德育融合应用的认可程度、德育融合路径;教师问卷主要从体育课渗透德育现状、体育的德育价值这两个维度入手,设计体育教师德育意识、课堂德育融入情况等内容。具体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2.1 教师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意识
德育教育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若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意识,不明确德育目标,不理解德育教育意义,则不能灵活地将其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从图1、图2 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到,68%的体育教师很了解和了解体育德育融合这一理念,69%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的重要性,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德育融合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还有11%、5%的体育教师还不了解、不认同德育教育融合应用,说明这部分体育教师还未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图2 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的重要性
2.2 体育德育融合应用情况
从图3 调查结果了解到,27%的教师经常在体育教学设计中融入德育目标,大部分教师只是有时、偶尔在体育课设计时融入德育目标,且8%的体育教师从不在体育课设计中融入德育目标。同时,从图4 调查结果了解到,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运动技能、体能、运动参与度这几个指标为依据,仅有10%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中会参考“思想道德水平”这一指标,说明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德育融合不够深入。
图3 体育教学设计中德育目标体现情况
图4 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2.3 体育德育融合应用路径
从表1 调查结果了解到,目前体育德育融合主要采取课堂常规、以身示范这两种方式,分别占比为32%、26%,采取体育名人事迹引导、利用突发事件适时教育这两种手段渗透德育的教师人数比例相对较低,说明高中阶段体育德育融合依旧延续了以往的教育手段,很少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扩展新的德育渗透方式。
表1 体育德育融合应用路径
2.4 学生对体育德育融合的认同度
高中学生对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的认可程度,也会影响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的效果。从表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起到培养自身思想品质的作用,尤其是有利于自身竞争、顽强拼搏、正确对待挫折等精神品质培养。同时,大部分学生希望体育教学中介绍体育名人事迹,且喜欢体育名人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说明目前学生对体育德育融合的认同度较高。但少量学生还未认识到体育德育融合的作用和价值,对其认同度较低。
表2 学生对体育德育融合的认同度
3.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德育融合应用效果不佳
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了解到,大部分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德育教育二者联系密切,且结合德育目标来设计体育教学活动。但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技能、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对德育渗透不够重视,偶尔在体育课中融入德育内容,说明目前体育德育融合应用效果不佳,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落实不到位。
3.2 体育课中融入的德育内容不够丰富
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可参与体育活动在培养自身合作和竞争、顽强拼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8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教师多渗透合作、竞争意识,87%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教师多渗透顽强拼搏这一德育内容。
3.3 体育德育融合应用途径陈旧
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中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常规课堂、自我表率这两种路径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很少利用体育名人事迹、突发事件引导、体育教学评价等进行德育渗透。
4.“双减”下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的对策
4.1 更新观念,认识到体育德育融合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体育学科的地位得以重振,体育教师也认识到体育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优势,为了进一步实现体育德育的深入融合,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还需加大体育教师体育学科德育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力度,使其不断更新自身的体育教育理念,树立全面育人这一观念,认识到体育德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二者融合应用的重要性[2]。
4.2 充分挖掘体育项目的德育要素
高中体育教师应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尤其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所具备的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体育田径运动项目教学中,先分析该运动项目的运动形式(走、跑、跳、投),其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对速度、力量、耐力等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学生渗透“速度体现竞争、耐力体现毅力、耐心等”等德育思想[3]。
如表3 所示,高中篮球教学中德育渗透情况。此外,若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则代表国家荣誉而战,有利于其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表3 篮球运动德育融合教学
4.3 扩展体育德育融合应用路径和方法
为了解决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和方法陈旧、单一,无法体现体育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这一问题,应结合目前高中体育德育渗透情况,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体育教材特点等,扩展新的体育德育融合路径和方法[4]。一方面结合体育发展历史,合理地运用体育名人事迹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即采取榜样示范法,利用高中生对体育名人的崇拜心理,向其介绍体育明星成就、事迹及座右铭等,比如向学生介绍不同体育明星所具备的高超运动技能、为国争光、不服输、吃苦耐劳等品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爱国主义、竞争意识等,引导高中生学习这些体育明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德育教育。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且与课内体育活动相比较,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加入某体育社团的,所以,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和积极性,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帮助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5],并且在团队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须队员全力以赴、团结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此外,体育课堂容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将其作为德育素材,寻找合适的教学契机,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为高中体育德育融合应用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既可以凸显出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针对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融合应用效果不理想这一现状,主要从改变思想观念、丰富体育德育融合内容及创新体育德育渗透方法和路径这三方面入手,实现高中体育与德育的巧妙融合,促使高中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