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实证分析及提升策略

2023-10-16邹晓春郭剑平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博士学位学位综述

邹晓春 郭剑平

【摘要】本文以G大学2021—2022年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结果为样本开展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分析研究,根据当前G大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提出通过强化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及规范性指导等举措全方位提升地方高校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推动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 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1-0014-05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强调要把学术研究能力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始终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使命与任务。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集中反映。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博士生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的学术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博士学位作为最高学位,博士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成为评价地方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扩招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张力关系。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地方高校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完善、高水平师资力量有限等困境,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保障学位授予质量,推动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必须更为重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质量的提升。

本文拟结合G大学2021—2022年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证数据,剖析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理论内涵、评审标准、现实样态和完善路径,为推动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管理实践、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是指学生为获得学位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供评审使用的论文,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授予学位的依据。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学位论文制度逐渐成为涵盖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抓手,学位论文成了衡量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质量是指学位论文符合国家与学位授权单位的论文规定(或要求)和社会需要及人的发展需要的程度。它包含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两个部分,分别指的是论文的内容质量和形式质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正)》第六条的规定,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其学术水平须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要求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需体现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科研素养等综合素质发展程度,表征为学科性、学术性、创新性和规范性四个维度在学位论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呈现在博士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送审、论文答辩等形成过程之中。论文选题、论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与方法、行文规范是学位论文的基本构成要素,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也围绕此基本构成要素进行设定。例如,学位论文选题是否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是否层次分明、观点正确、逻辑清晰、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资料翔实;学位论文格式、排版、装订是否规范;等等。为此,学位论文质量应当从学科性、学术性、创新性、规范性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价。

(一)学科性

学位论文不仅是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之后形成的研究产品,而且是对学生的一种科研训练,可以集中体现学生的科研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更是评判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心智发展、理智训练、人格完善和情操陶冶具有重要作用。博士研究生长期修习所在学科专业知识,其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是其所学學科知识掌握情况的直接反映。学位论文一般要求论文选题与所学专业、培养方向相一致,论文内容应做到概念明晰、观点准确、逻辑缜密、论据充实、材料翔实。因此,学科性应当成为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第一要求。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科性需要体现其在某个学科领域内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对该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创新性贡献。一是从研究领域来看,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该领域的理论、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二是从研究深度来看,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在某个领域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博士学位论文需要采用符合所在学科需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数学建模等,来支持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四是从研究成果来看,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能够为所在学科的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要求为:“选题”是否涉及学科前沿问题或热点话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是否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献综述”是否全面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并做得当评价;“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否反映论文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学术性

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性是指该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理论分析、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等方面具备严谨性、科学性和可信度。这种严谨性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部分的选择与处理上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和规范,具有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同时,论文的结论必须基于论据和证据,经过科学验证和推理得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在逻辑结构方面,博士学位论文应当突出内容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的特质。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技能和能力;“成果的创造性”——学位论文作者应在概念清楚、理论正确、论述精确、逻辑合理、条理清晰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命题,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解决了重要的理论问题或者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行文规范标准”——学位论文应具有严谨的结构、得当的材料组织、准确通顺的语言文字表达。

(三)创新性

創新是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博士论文尤其以创新性和显著的学术贡献为评价的核心。在本科学位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求最高,主要体现为博士学位论文应当具有实际的创新性成果。参考目前已有的评价内容体系,关注点常常聚焦在学位论文的选题、观点、方法、结构、视角、事实材料等方面。具体地说,选题需要突出已取得的创新成果且显示出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所具有的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论文观点需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性地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学位论文的逻辑结构需具有逻辑严密、思考周密、论证充分、分析深入和推断合理等特征;学位论文作者也需积极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对论文主题问题展开研究;学位论文需具有对新事实的描述、新的调查数据、新概念(包括创建新概念和对概念的新界定)等。当然,创新不代表抛弃过去,博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需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索,以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实现科研创新。

(四)规范性

博士论文的规范性是指按照学术规范和标准,遵循正确的格式,写出完整、准确、清晰、简明、连贯、具有学术诚信的研究成果。博士论文的规范性体现在形式结构、排版格式以及语言文字方面。首先在学位论文形式结构方面,高校对学位论文形式结构有着明确的要求及范例说明;在排版格式方面,对学位论文的打印纸张规格、封面内容及排列、字体及字号、页边距及正文章节序号的排列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培养单位都需要进行具体的规定;在语言文字方面,一般要求学位论文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无“差错”或“差错率”为零,学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为7 000字左右,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为5万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为10万字左右。

二、地方高校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实证分析

地方高校G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师范大学,具有8个一级博士点,开展博士培养工作近20年,有着较鲜明的师范特色和学科优势。本文选取G大学2021—2022年481篇双盲评审的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的分项评价意见进行统计和分析,涉及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法学、文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历史学6个学科门类。G大学采取第三方“双盲评审”机制,对送审的学位论文隐去学生、导师和学校相关信息之后由第三方送审机构送到同行专家处进行评审,评审结束隐去评审专家相关信息,送回评审结果。

(一)双盲评审指标体系

G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基于学科性、学术性、创新性、规范性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由“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创新性及论文价值”“论文规范性”5个一级指标组成。根据评价指标和要素,对每篇论文的分项分别进行打分,再给出总体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档次,具体详见表1。

(二)总体质量情况

G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良好率和优秀率总和达到了73.71%,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良好率和优秀率总和达到了75.01%,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明显提升;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一次性通过率为93.08%,初评不合格率为6.92%,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一次性通过率为96.35%,初评不合格率为3.65%。以上数据表明,G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较高,且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具体详见表2。

(三)分项质量情况

从评审结果来看,G大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各分项指标“良好”及以上的占多数。其中,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选题”情况相对较好,评价意见为“优秀”的比例最高,“文献综述”“论文规范性”评价为“优秀”的比例相对较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创新性及论文价值”“论文规范性”5个分项指标的评价在“不合格”的意见数分别是1,11,12,14,15,分别占总意见数的0.21%,2.28%,2.49%,2.91%,3.12%,其中“文献综述”“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创新性及论文价值”“论文规范性”评价“不合格”的意见数比例相对较高,具体详见下页表3。

(四)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从G大学2021—2022年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总体情况、各分项指标结果及文字性评阅意见来看,G大学博士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献综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评审结果来看,G大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综述”分项指标的评价中优秀率仅占14.35%,“不合格”的比例为2.28%,不合格的意见数比例相对较高。从文字性评阅意见来看,“综述”“不合格”主要表现为“文献综述不规范、不全面,文献综述过于宽泛、没有突出重点、聚焦研究主题不够,国外文献时效性不够,文献综述过于庞杂、条理性有待加强及参考文献过度引用问题”。这反映出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时缺乏文献综述的学术训练,导致其对文献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足,未能有效识别和分析文献关键信息、评价文献质量和可靠性。同时,缺乏系统化思考和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必要的综述技巧,不会识别和评估相关研究,不了解其潜在影响和贡献。因此,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来提高,并且需要进一步加强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系统化思考能力,以便在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2.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评审结果来看,G大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及论文价值”及“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分项指标的评价中优秀率分别为28.70%,29.94%,“不合格”的比例分别为2.49%,2.91%,优秀率相对较低,“不合格”的意见数比例相对较高。从文字性评阅意见来看,“创新性及论文价值”及“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不合格”主要表现为“缺少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创新点不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也有待加强、论文的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研究内容创新性不高,理论深度有待挖掘,理论分析的深刻性不够、逻辑性较差。论文的学术性与深度还有待加强”。其中涉及几个影响因素:一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估,使得博士研究生在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方面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经验。二是指导教师的影响。一些博士研究生在科研创造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导师的指导和教育,但部分导师缺乏对研究生实际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了解,或者缺乏相应的指导经验,导致研究生未能得到有效的帮助和培养。三是个人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博士研究生难以实现理实结合,不能真正做到科研创新。同时博士研究生所面临的压力和竞争使得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研究任务和发表论文,而不能专注于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实践机会和资源的提供,减轻研究生的压力,同时注重扶持优秀的研究生,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

3.论文格式有待進一步规范

从评审结果来看,在G大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论文规范性”分项指标评价中,优秀率仅占14.13%,“不合格”的比例为3.12%,不合格的意见数比例最高。从文字性评阅意见来看,论文规范性“不合格”主要表现为“论文中出现较多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图表及文字排版编辑不规范、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问题等”。从内因上看,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排版技巧、专注度有欠缺,不熟悉一些格式要求,同时囿于时间压力,可能会因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研究上而忽略了格式规范。从外因上看,学校和导师可能只关注研究的内容和成果,而忽视了论文格式方面的指导。当然,还有可能是因为不同学校、学科、导师的格式要求不一致,外审专家“以己度人”,造成格式规范性的误判。还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博士研究生存在论文抄袭和造假等不端行为,可能会故意忽略论文格式规范、篡改论文格式以达到抄袭他人论文、伪造数据等目的。

三、地方高校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与成因分析,要通过强化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强化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及规范性指导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一)强化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能力

一是开展专题培训和指导。学校和导师需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文献阅读和综述的专业课程、文献检索课程,开展信息检索能力专项培训,并邀请学科专家为博士研究生授课或辅导。此外,导师应该定期与博士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文献、撰写综述,并就文献综述的质量给予反馈和建议。

二是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学校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帮助博士研究生提升文献阅读量,提高文献整理与分析能力,扩展学术研究视野。同时,学校和导师应该为博士研究生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帮助他们深入探索研究问题,并撰写出高质量的综述。

三是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如专门的文献综述小组或研究讨论会,让博士研究生能够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并互相评价。同时,学校和导师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访问和交流,让博士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以提高自己的文献综述撰写水平。

(二)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是在学校层面,要为博士研究生制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阶段要更加注重以创新和创造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博士研究生探索、创新,在培养计划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博士研究生提供更为开放的创新平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博士研究生进行跨领域交流和合作,不断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在导师层面,要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尝试独立思考和科研设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没有疑问的教师未必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教师。导师应该给予博士研究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同时鼓励其独立思考和探索科研设计,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导师还应该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另外,导师也应该积极推动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关系,加强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是在博士研究生个人层面,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拓展科研视野和提升科研技能。博士研究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如学术研讨会、社会调研等,拓展科研视野和技能。同时,博士研究生还应该自觉学习各种新技术、新理论,围绕各自领域的基础问题、前沿问题或重要问题做出创新性贡献,补充、完善和发展现有知识或方法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另外,博士研究生也应积极与导师和同学互动交流,分享科研经验和成果,共同进步。博士研究生还应注意锻炼自身的演讲和写作能力,增强自己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传递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想。

(三)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及规范性指导

一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过程管理,把论文规范性质量监控“做在前面”。高校应进一步细化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明确各类学位论文的规范标准,重点落实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预答辩、正式答辩等环节质量标准,避免“走过场”现象的出现。

二是建立系统科研规划,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论文写作。博士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阶段性规划的方法,定期总结所学及所研究的问题,并在每阶段完成相应的研究目标和论文写作任务。反复强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应更为细化,重视学位论文格式规范问题。

三是注重学术精神的引领和学术理想的追求,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保证论文质量和学术诚信性。有学者认为,学位论文的终极精神是彰显学术精神。博士研究生要遵守学术规范,例如引用规范、编辑规范、格式要求等。需要对论文的格式、标点、语法等进行检查和校对,保证论文的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切实保证论文质量和学术价值,避免内容的浅薄和不严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论文内容的原创性和学术诚信性,避免抄袭、剽窃和造假。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20-07-31(5).

[2]董仁威.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3]祝艳.试析学位论文质量的内涵与标准[J].文教资料,2018(7).

[4]娄枝,张务农,乔刚.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6).

[5]黄津孚.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蒋建清.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个关键[EB/O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s://www.sinoss.net/c/2022-04-25/622582.shtml,2022-04-25.

[7]王战军,常琅,张泽慧.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逻辑意蕴和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2).

[8]袁长青,李昌瑾.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分析及提升策略: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

[9]姚远.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方式选择与改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1).

注:本文系2022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监督机制的基本经验与优化路径研究——以广西为例”(JGY2022038)、2023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项目支撑 平台加持 基地孵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育人机制的改革与实践”(JGY20230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晓春(1974— ),广西兴安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教育管理;郭剑平(1974— ),湖南涟源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法学理论。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博士学位学位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