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印刷学院

2023-10-16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初心使命中国特色

2023 年7 月,中共北京印刷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明确“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奋斗目标

奋进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而不懈奋斗

□ 文/中共北京印刷学院委员会

摘 要:办学六十五年来,北京印刷学院坚守“认真作好出版工作”初心,担当“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特色高质量发展作为强校兴校之路,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奋进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学校将牢记初心使命,践行责任担当,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而不懈奋斗,以教育之力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关键词:强国建设;初心使命;中国特色;出版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之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国内唯一以出版为学科专业特色,为出版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普通高校,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自办学之日起就承担着党和国家振兴出版印刷业的重要使命。在办学六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自觉融入首都发展需要,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砥砺奋进六十五载,春华秋实再谱新篇。以纪念办学六十五周年为契机,学校将深刻总结办学经验,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踔厉奋发奋进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建设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办学六十五年发展历程及主要经验启示

学校办学应国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需要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国家亟须振兴发展出版印刷业。1949 年10 月,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为会议亲笔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八个大字成为学校的办学初心。1958 年,文化部创办文化学院,开启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之先河;1961 年9 月,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78年12 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务院批准正式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原国家出版局管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转入北京印刷学院;2000 年4月,学校划转北京市管理为主,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共建;2020 年,学校在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中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2022 年7 月,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共建出版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2023 年7 月,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奋斗目标,坚守办学初心,彰显办学特色,开启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六十五载筚路蓝缕,六十五载薪火传承,一代代北印人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在办好人民满意的出版高等教育之路上砥砺前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余年,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校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在强校兴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扎根行业推动出版印刷业转型升级、立足首都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1.牢记办学初心,强化使命担当,为办好中国出版高等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六十五年前,学校办学溯源于文化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拥有出版印刷高等教育专业的院校。20 世纪50 年代,学校率先派遣骨干教师留学苏联学习现代出版印刷教育,这些教师怀揣“建设好中国人自己的印刷大学”的梦想,学成归国后成为建立和发展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培养出版印刷高级专门人才的核心力量;20 世纪60 年代,学校率先创立了编辑出版、图书发行、印刷工艺等五个系以及社会科学书籍编辑、平版印刷等四个本科专业,为全国最先;20 世纪90 年代,在国内本科艺术教育中率先开设“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是国内最早开展数字艺术教育的院校之一。这一时期,学校专业建设呈现“工文并举、多元发展”的格局,人才培养相应表现出多层次、多面向的趋势;进入21世纪,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内涵、特色、差异化快速发展轨道,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以来,学校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领域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增强;2020 年,学校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办学定位更加精准、目标更加明确、特色更加彰显;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出版学科稳居出版传播教育前列,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等五个学科均提档进位;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定“中国特色”,发力“国际知名”,锚定“出版大学”,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根魂和方向。

纵观学校六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学校与国家文化事业、出版印刷行业相生相伴,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扎根中国大地,深耕出版印刷行业,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坚持“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强校兴校,走过了一条“从印刷出版起家,先后拓展包装工程、艺术设计、数字出版、传媒管理,聚力出版大学建设”的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唯一以出版为学科专业特色,为出版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普通高校。这是一条适应国家、首都和行业发展需求、守正创新、内涵发展、特色强校的办学之路,也是一条引领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之路。

2.提高战略站位,强化行业特色,为推动国家出版印刷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六十五年前,学校办学应国家繁荣文化事业、振兴出版印刷行业而生;六十五年来,学校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转型升级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国家出版印刷事业发展作出“行业特色校”的应有贡献。

20 世纪60 年代,学校率先响应国家号召,聚焦国务院《关于印刷技术改造问题安排落实情况的报告》,组织骨干科研攻关,为改变印刷技术落后局面破冰破局、为完成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出彩报”的指示要求,学校骨干积极参与彩色制版用电子分色机研究,其成果获得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21世纪以来,学校坚持聚焦行业需求,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近年来,科研项目“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首批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持续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实施绿色印刷成果报告》,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理论深度和政策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牵头成立中国印刷高等教育联盟和全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建设“京津冀印刷业协同发展北京创新示范园”,承担“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等重大项目,助力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等行业标志性活动。学校学科专业基本覆盖出版印刷全产业链。建校以来,培养了六万余名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毕业生70%以上在出版印刷行业就业,担当起行业振兴、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责任。

3.坚持首善标准,强化首都意识,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学校牢固树立首都意识和首善标准,自觉融入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六十五年来,“五四”青年奖章、“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一大批国家和首都荣誉授予见证了学校师生的辛勤付出,一系列国家重大活动都有学校师生和校友的无私奉献。2008 年,北京奥运会《申奥报告》、景观设计方案以及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申办标志都凝聚了北印人的智慧贡献。特别是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创意设计、艺工融合”的优势,圆满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设计任务和服务保障任务。承担“最美中轴线”“东方新国门”城市形象设计项目、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博物馆之城建设等多项任务,承办或参与中国设计节、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等重大活动,充分展现了首都高校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担当。

4.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守正创新,为学校事业发展奋进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六十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办学、依章治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水平。特别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形成了“红色出版、红色印刷、红色设计”的“三红教育”,“读好书、编好书、印好书、传好书”的“四书育人”等红色出版特色工作模式;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留学生公寓、实验教学楼、新创大厦、体育馆等投入使用,办学空间不断拓展,软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一批行业知名人士全职受聘学校关键岗位,学校自主培养的一批高水平拔尖人才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成长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接受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发展自信,凝聚起了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奠定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回顾六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学校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等上级单位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得益于一代代北印人的薪火传承和不懈奋斗。回顾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事业发展,学校积累形成了六方面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党管出版原则,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办好中国特色出版大学的根本遵循。

二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守出版初心使命,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华印刷文明史和红色出版史,构建具有出版印刷特色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培养可堪大任的中国出版时代新人。

三是必须坚持学科引领。坚守学科特色优势,持续推动出版传媒、印刷包装、设计艺术三大学科群高效协同、交叉融合,不断强化学校覆盖出版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优势,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四是必须坚持服务社会。坚守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出版行业科学研究的高地、首都文化创意的基地,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出版强国建设、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贡献度。

五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守师生为本理念,全力推动学校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引导师生把自身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六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坚守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制约学校发展深层次、瓶颈性问题,充分释放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办学效能,开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这些体会既是奋斗历史的精华,也是开创未来的法宝,学校要珍惜历史财富,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传承“守正出新、笃志敏行”的校训精神,在奋进的大潮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是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全面推进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校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黄金时期。

1.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北京要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我们要坚持首善标准,主动践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聚焦新时代首都发展,精准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更好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贡献“北印力量”。

2.敏锐洞察高等教育及首都教育发展新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一体部署,体现了三者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首都教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在建设教育强国中负有重要职责和使命。2023 年暑期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明确了带头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扎实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作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学校要始终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深度谋划“北印何为”。

3.在服务强国建设中担当出版行业新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深化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出版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为建成出版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学校要牢牢抓住强国建设重大时代机遇,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引领行业转型发展,全面助力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主动展现“北印担当”。

奋进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建设新征程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加快落实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担当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使命,今后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师生至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奋力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出版印刷行业发展中创品牌、谱新篇。

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是:聚焦“一个目标”、坚持“两个立足”、推进“三个提升”、实施“九大工程”、实现“九个新”的工作提升。聚焦“一个目标”,即锚定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目标,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坚持“两个立足”,即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担当市属高校责任使命,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立足出版印刷行业转型升级,发挥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推进“三个提升”,即坚持内涵、特色、融合发展,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为牵引,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坚持“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本硕博贯通培养为抓手,提升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引育并举、优化结构,以国家级人才队伍建设为标杆,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发展水平。实施“九大工程”,即实施“党的建设引领工程、人才培养筑基工程、学科建设攻坚工程、科创能力提升工程、卓越师资引育工程、服务社会担当工程、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治理能力增效工程”。实现“九个新”的工作目标,即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达到新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坚持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有组织科研,科技创新获得新成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展现新气象;强化责任担当,服务社会作出新贡献;深化以文化人,文化建设展示新作为;扩大开放办学,教育国际化凸显新拓展;推动改革创新,治理能力水平得到新提升。

回顾历史,六十五载波澜壮阔、初心弥坚。文化的发展繁荣和出版业的创新发展,为学校的改革、建设、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一代代北印人锲而不舍、奋力拼搏,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佳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突破,形成了“守正出新、笃志敏行”的校训精神和“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探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遵循规律,守正创新、求实发展”的办学精神,为文化强国建设、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放眼未来,华章续谱亟待奋辑扬帆。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关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新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举旗定向、把舵领航,充满了时代光芒和真理力量。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饱含着对事业发展的热情、对扎根行业的深情、对服务社会的真情,开拓进取、久久为功,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更好的北印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于 洋]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 文/刘 益 李 桐

摘 要:北京印刷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固树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主动适应国家和北京战略发展新需求、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和出版行业发展新需求,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关键词:个性化辅修;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为着力点,按照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坚持固本强基,突出特色发展,不断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努力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育复合创新型出版传媒人才的使命和任务。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实施路径。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大类招生与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本科生个性化辅修管理办法》等文件,优化完善具有北印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从2020 级学生开始执行个性化辅修制度,开设专业型辅修、研究型辅修和兴趣型辅修三类,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搭建“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平台。继续深入推进各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完善卓越工程师、卓越新闻出版、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新闻出版领域,开设“韬奋班”“志兴班”“管理菁英班”;面向印刷包装领域,开设“毕昇班”“雅昌班”“机械工程卓越班”;面向国际化,开设“传播学国际实验班”“中美艺术实验班”“中美计算机实验班”,体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为行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努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贴服务首都功能定位调整、行业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专业发展指数评价模型,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第一志愿率、就业率和专业质量评估结果等为主要量化指标,开展专业监测、评价、预警和调整。新设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产品设计、新媒体艺术等新文科专业,停招5 个专业,形成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的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专业格局。

按照“特色专业精品化、通用专业特色化”建设思路,形成了“特色主干专业群”“特色支撑专业群”和“特色关联专业群”三层次专业发展布局,实现专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专业高原和专业高峰。近年来,获批8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 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2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获评14 项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1 个北京市级高水平教学团队,5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了一批行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教育教学成果。

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铸魂育人意识

1.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构建具有首都韵味、行业特色、北印风格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采取集体备课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在每门课程教学大纲中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章节中明确课程思政切入点。引导思政教师进入专业教学团队,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活动,出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建立课程思政案例视频库,构筑立体、优质的“课程思政供给内容”体系。“新闻编辑”课获评北京高校首届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5 门本科课程荣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多名教师在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获奖。

2.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学校大力推行“校企结合、真题真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育人模式,实施主题引领,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时间节点举办相关主题毕业设计作品展,以跨媒介的展示形式和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呈现了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有效引领青年学生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线上毕业设计展首日访问量突破10 万次,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人才培养效果日益显现

学校开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班、“一流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设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在线课程建设”“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教改项目,每年组织开展基层教研活动、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金专”“金课”建设等培训和研讨活动120 余次,有效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学校获评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2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含青年教学名师)奖8 人,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 人;5 名教师入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依托本科生研究型辅修导师制,积极组织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和高水平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引导本科生进入课题组、 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团队。平均每年获批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 余项;北印学子每年在“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艺术展演”等高水平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00 余项。200 余名学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庆祝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国家大事中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继续推行“英语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和“学业辅导计划”,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本科生国内升学率均大幅增长。

不断创新招生宣传形式,生源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招生宣传形式多样,以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三大优势特色领域为引领,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矩阵式招生宣传模式,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画面、电台有声音、网络有文字、手机有信息、直播有视频,努力吸引优秀生源。开设“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推出招生在线智能咨询系统、开展“专业负责人谈专业”等线上直播活动、举办线上校园开放日、增设网上高招办小程序、打造微信推送的“爆款”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学校生源质量、录取分数和位次稳步提高,生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普通类专业在京外一本招生,北京地区的学生录取分数、位次逐年提升。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绘画四个专业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办法招生。

逐步夯实教育教学基础,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1.抓实本科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出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贯通国家、市、校三级优质课程建设体系,完善以专业建设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以“课程特色”和“特色课程”建设为重点,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入出版传媒行业知识,强化通用课程的特色建设;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艺术、文管类专业课程中,实现“特色课程”满足新课标的标准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加大对传统教室的数字化改造,完成11 间智慧教室和89 间录播教室的建设。新建“教务大厅”“移动评教”“毕业设计作品展”等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优化升级教务综合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等教学管理平台。采用“引育”方式不断积累数字化课程资源,引进优质在线课程519 门和教学示范资源包57TB,自主构建“印院e 学堂”网络教学平台的“一键建课”和教学资源导入功能,为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资源迭代提供便利。由本校教师创建的百余门高质量在线课程和16TB 教学案例等学习资源,确保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平稳有序。

2.充分利用校内外评估数据,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形成闭环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健全领导干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听课评课制度,利用在线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和移动评教小程序进行可视化评教信息实时反馈,打通教学质量保障最后一公里,形成完整的“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馈—持续改进”全链条式质量保障闭环。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和第三方评估工作。制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确定部分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首批校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依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持续推进专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委托北京纳人公司、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给出评估结果,形成质量评价报告。2023 年6 月,印刷工程专业正式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工作中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把“提升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任务“三个提升”之一提出,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对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学校党委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未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奋斗目标为指导,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 年)》为指南,以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为主线,坚持系统谋划,坚持改革创新,抓好“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建设,突出思政育人、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四个重点,全面推进“八个强化”和二十八项具体举措,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刘益系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翟 迪]

聚焦打造特色学科 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 文/王 巍

摘 要: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形成以出版学科为核心,以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为支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新格局。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聚力一流学科规划发展,培养堪当大任的出版传媒时代新人。

关键词:特色学科;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出版

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是国内唯一一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高水平特色型高校。目前,学校拥有11个一级学科,8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新闻传播学(出版)、设计学是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出版类学科稳居全国出版传播教育前列,艺术类学科跻身全国艺术教育第一方阵。办学65 年,学校肩负时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学科建设全面跃升,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

深耕出版行业,分类施策特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要顺应出版强国、印刷强国和文化强国之亟需,实施分类发展,从源头上传承学校办学定位和历史使命,充分激发和释放学科创新创造活力,是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建设国内一流出版学科,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布局。

学校学科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形成以出版学科为核心,以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学、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为支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新格局。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立足出版内容生成的本体,与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研究,又重视出版内容呈现和出版内容运营的应用,与工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交叉研究。面向出版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凝练七个重点建设方向:出版理论与历史、出版编辑、数字出版、出版管理、版权保护与运营、出版技术与应用、出版美学。出版理论与历史,致力于出版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寻,本质上回答“为谁出版、出版什么、怎么出版”的哲学命题;出版编辑,致力于开展出版创意与策划、书刊编辑、国际出版以及出版传播基本规律和实务研究;数字出版,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创新性理论,开展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内容营销和数字阅读行为研究;出版管理,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出版经济活动、出版产业发展与出版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以及应用对策等;版权保护与运营,致力于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开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版权运营管理、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的研究;出版技术与应用,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印刷工艺以及跨媒体传播等先进技术,开展智慧出版以及内容生成、出版物联网技术、出版物印刷材料、出版印刷新技术等研究;出版美学,汲取中华传统美学精粹、融汇现代美学风格,致力于出版物设计美学、出版物插图创作、数字出版物的研究。

科学统筹谋划,聚力一流学科建设

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推动学校在出版特色学科建设中创一流,在出版传媒业发展中铸品牌,在新时代首都发展中谱新篇,学校以学科建设年为契机,抢抓机遇、对标对表,实施中长期学科建设规划。以出版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加强高精尖学科建设、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为两大支撑点,强化学科方向凝练、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方向与科研方向、团队、平台的匹配度,增强特色学科核心竞争力,巩固和创新发展办学特色和优势。

学科建设规划坚持差异化原则,明确核心学科、优势主干学科以及支撑学科,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发展的学科结构;坚持需求导向原则,瞄准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行业发展瓶颈和关键技术,强化开放办学战略,提升社会服务能级;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对标出版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路径,深化科教融合技术创新,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学校推进有组织的学科建设,构筑“方向—团队—平台”一体化推进的学科模式,提升学术实力水平。一方面,重点确保学科方向的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引导科研创新的集聚力,合理配置学科资源,搭建平台培育团队,形成学科方向、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等一体化的学科组织。另一方面,重点建好学科梯队和打造标志性成果,重点实施学科带头人引培计划、学术骨干遴选计划、青年博士汇聚计划,形成方向明确、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高水平学科梯队与学术团队。

牢记育人使命,培养担大任出版人

人才是文化强国之基,也是出版发展之源。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筑牢出版英才思想根基,科教融合学术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树立“本硕博贯通”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新标杆,与国内外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印刷头部企业签订百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报考人数连年创新高。实行双导师制,拥有五百余名校内外硕士生导师。学校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等开展研究生访学交流。

学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全国率先开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知识体系研究,为出版学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以书载道、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体系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相继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北京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以专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专项活动,承担建党百年出版专题展讲解团任务、深度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多媒体视效及创意设计和赛时实习任务等。学校研究生毕业专业对口率接近80%,遍布知名出版印刷机构;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出版学科博导、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学校长期助力行业发展,承接国家“数字出版千人计划”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新闻出版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北京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022 年,教育部发布新版学科目录首次增设出版博士学位,同年7月中央批准召开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议,学校成为首批五所高校之一,并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创新高质量出版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躬逢盛世、使命在肩,学校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汇众智、凝众心、蓄众力,共同谱写出版学科建设新华章,正在为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为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继往开来迈上新征程、接续奋斗展现新担当。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卜 珺]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服务文化强国战略

□ 文/高振清 赵 元

摘 要:作为行业特色院校,北京印刷学院扎根出版印刷行业,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途径,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建设、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行业创新发展中体现价值和担当。

关键词:出版印刷;有组织科研;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一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提升教育服务力和贡献度中的核心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聚焦出版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为首都建设与行业发展贡献北印力量和智慧。

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重视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出版印刷行业转型升级,主动布局,逐步形成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机构为骨干力量,覆盖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科研平台体系。出版学院连续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获批建设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唯一授权的京津冀印刷业协同发展示范园区——“京津冀印刷业协同发展北京创新示范园区”;获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版权保护示范园区(基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站等,打造“小而美”“精而优”出版传媒产业聚集区。14 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机构与“一院三园”合力支撑学校科技创新,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北印检验检测中心暨国家印刷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

依托绿色印刷与出版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智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北京市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数字媒体艺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围绕制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挑战,深化开展专题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以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为载体,围绕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智库建设。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学校产业发展保障能力

聚焦出版印刷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应用研究,以科技创新赋能出版业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为导向,重点在数字出版技术、印刷装备智能化、绿色印刷材料与工艺、智能包装、版权管理与保护、艺术与科技融合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快攻关,瞄准“卡脖子”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力度,不断向行业输出创新技术成果,促进提质增效。积极开展高端包装印刷国产化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发明热风能量循环利用的节能油墨干燥系统,破解油墨快速干燥、基材变形和残留物去除难题;超薄材料、高速、高精度16 色组同步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项技术突破使国外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在中国市场份额由95%下降到10%以下,依托项目“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光学密度国家基准的视觉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与“物流车辆安全运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分别荣获北京市、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牵头制定《涂布机术语》国家标准,为涂布机产品以及工艺标准制定打下坚实基础。“视觉密度国家基准计量技术扩展研究及多领域创新应用”“物流园区装备服役性能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智能仓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无溶剂胶黏剂与软包装复合工艺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数字化高速裱纸机”“全息承印物及其印刷品颜色测量和色差评价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等研究成果荣获重要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增强学校社科服务贡献力量

大力开展出版印刷理论研究工作,以创新成果应用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结合国家和北京市发展需求,瞄准学术前沿,夯实学术基础,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出版业发展面临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展开前瞻性、系统性研究,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学校在该领域年度投入科研经费超百万元,年均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 余项,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年均出版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著作10 余部。

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家重大设计项目需求,提升学校在服务北京文化创意创新设计、历史文脉传承保护和北京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力。对接印刷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编制北京市、长三角、珠三角印刷业发展升级指南,研究成果被中宣部采纳,并纳入行业重大行动方案。形成《图书出版单位编辑人员职业发展现状分析》《全国期刊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等系列报告;研究成果《北京红色出版》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现状、挑战与对策》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研究成果《基于“艺术城市”概念的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形成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被通州区委、北京市文旅局、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等采纳。著作《城乡阅读研究》相关结论被《人民日报内参》引用,相关建议被市委宣传部、韬奋基金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采纳。

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之都”建设,实现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在设计艺术领域的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首都重大活动,助力国家重大项目,运用艺术与科技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完成的“金耀蓝”“金智蓝”“金慧蓝”环卫车辆车身色彩系列设计,先后服务于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等活动,且作为天安门区域环卫保障用车,服务于APEC 会议、世界园艺博览会、金砖国家会议等国家大型活动,并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展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承担了大会介绍册以及包括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证书、奖牌、激励品在内的志愿者服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工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中,时任学校副校长田忠利担任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执行副指挥、策划设计部部长、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大会广场布置组织策划设计及艺术监制工作;承担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主题海报设计、天安门广场导视系统设计等工作。作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创意基地,完成开闭幕式手册、多媒体视效创意制作、数字水墨动画设计等五大系列10 项重要任务。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承担大型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最美中轴线”“新国门”城市形象设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品牌设计项目,以新技术呈现北京历史文化。《基于“艺术城市”概念的“北京古村落文化旅游经济圈”构建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单位:高振清,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赵元,北京印刷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

[责任编辑:苑聪雯]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助力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建设

□ 文/杜明芳 郧在廷

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动学校人事人才工作高质量内涵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关键词:人才强校;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人力资源,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动学校人事人才工作高质量内涵发展

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标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筑牢人才基石。

一是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以高素质师资保障高质量发展。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构建思想引领、制度约束、实践锻炼、先进表彰、典型宣传“五位一体”师德建设体系。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格执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开展教师入职查询,把好入口关。近五年,多人次教师先后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等称号。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术氛围积极健康。

二是围绕出版学科龙头,统筹配置人才资源。依据学科规划总体布局,按照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三个层次统筹配置人才资源。在人员编制、高级职称比例、高层次人才引进指标上重点支持核心学科,满足支撑学科,保障基础学科。从严从紧控制行政管理编制,保障教师编制充足,专任教师规模逐步扩大,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7.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比52.5%;4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55.6%。

三是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行业知名人士全职受聘学校关键岗位。学校自主培养的一批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成长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全国专硕教指委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高创计划”领军人才、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获得者等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积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勇担行业发展使命。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聘任体系不断完善。

聚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落实岗位管理,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聘用机制,发展活力明显提升。拓宽职务晋升渠道,开辟教授“直通车”绿色通道,开启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多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方案》,强调破“五唯”,但要有“作为”,实行以代表性成果与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

五是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师德与业务并重。开展新教师入职宣誓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职业信念和职业操守。通过实施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科研托举计划、青年教师导师制、行业企业实践锻炼、挂职研修访学等举措,积极为青年教师配置资源,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奋力开创师资队伍建设新局面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兴校之基和强校之本。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完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的卓越师资引育工程。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建设是评价师资队伍的第一标准,将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评价的首要要求。加强师德教育与培训,分层分类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将教师“成长课堂”设在祖国发展窗口、红色革命圣地、出版印刷一线,强化教师教育强国、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引导广大教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实践者,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二是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体、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学院主抓落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系统性、前瞻性、突破性的人才引育政策,完善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健全精准引才机制。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编制优先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在高层次人才组建团队、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引才荐才积极性,广开渠道,力争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取得标志性突破,带动学校相关学科提升水平,形成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学术群体,建设出版领域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四是加强有组织培育。制定学科规划、人才规划,明确教师发展定位,对领军人才实行“五个优先”。制定校内人才分层分类分级培养政策,实现精细育才,大幅提升学校高层次人才规模和质量。通过卓越人才培育计划、职称晋升破格机制、低职高聘机制等,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新突破。

五是提高人才资源使用效能。按照分类发展总体部署,锚定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目标,合理调配人才资源。进一步优化机构编制,做大做强专任教师队伍。人才资源优先向作出突出贡献的学院和团队进行配置,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倾斜,助推学校事业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

六是坚持科学评价,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实绩和贡献,鼓励教师产出高水平成果。按照“分层分类、贡献优先、绩效导向”原则,优化和创新教师聘任机制。进一步厘清校院两级管理职责与权限,实行学术评价与管理重心下移,加大二级学院在人才招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自主权。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初心使命中国特色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意蕴
沂蒙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解
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何在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