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淡水鱼养殖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上)

2023-10-16张国高

科学养鱼 2023年9期
关键词:白皮病鱼鱼病

周 蕾,张国高

(1.安顺市平坝区畜牧服务中心,贵州 安顺 561100;2.贵州安顺市水产站,贵州 安顺 561000)

淡水鱼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病害,影响淡水鱼养殖效益的提升。本文主要采用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论述淡水鱼养殖的常见病害,分析发病原因,从加强水质监测、优化饲养方式、正确使用药物、及时发现鱼病等方面论述淡水鱼养殖病害的防治对策,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降低淡水鱼发病概率,促进淡水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淡水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淡水鱼病害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淡水鱼病害具有发病范围广、危害面积大、流行时间长等特点,如果得不到有效防治,养殖产量和效益都会下降。为此,养殖业者应当明晰淡水鱼养殖的常见病害和发病原因,根据发病原因采取科学的防治对策,对淡水鱼养殖的水体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改进淡水鱼的喂养方式,合理使用日常防护药物,及时发现并针对性治疗鱼病,从而避免淡水鱼病害大范围传播,推进淡水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淡水鱼养殖发病原因和防治对策总结如下。

一、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

1.白皮病 白皮病是淡水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害,白皮病也被称为白尾病。该病的病原体是白皮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花鲢、白鲢等淡水鱼品种,青鱼和草鱼也可能染病,白皮病的流行季节在每年的5-8 月,具有病程短、病势凶猛、流行地区广等特点,死亡率高达50%以上,从发病至死亡只要2~3 天。淡水鱼感染白皮病的初期,一般在背鳍、尾柄等部位会出现白点,白点周围呈现白色,并向周围扩大蔓延。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病鱼背鳍后面的体表可能全部发白,若病情严重,病鱼尾鳍上的白点会出现溃烂、残缺不全等情况,在水中鱼头向下、鱼尾朝上,偶有挣扎状,不久就会死亡。

2.爱德华氏菌病 爱德华氏菌病也被称为红头病、暴头病。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迟钝爱德华氏菌和鮰爱德华氏菌,还可能并发车轮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感染,多见于苗种阶段的黄颡鱼、鲫鱼、斑点叉尾鮰等淡水鱼,其他生长阶段也可感染。爱德华氏菌病具有季节性流行特点,在鱼塘水温20~28℃条件下易流行,每年上半年的5-6 月、下半年的9-10 月是爱德华氏菌病的流行高峰期。该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死亡率也极高。患爱德华氏菌病的淡水鱼通常有两种类型的症状表现,第1 种是病鱼肠道感染后出现急性败血症,从病鱼的体表、肌肉可见明显的出血斑和充血,解剖病鱼后在肝脏、其他器官均可见出血点和坏死点,病鱼胃腔内充满气体和浅黄色液体;第2种是慢性感染,初期病鱼只表现出食欲减退和倦怠,离群独游或不规则的游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后期会出现典型的“头穿孔”症,头骨开裂,背颅部裸露出脑组织,悬垂在水中,继而死亡。

3.水霉病 水霉病也被称为白毛病、肤霉病等,在淡水鱼养殖中很常见。该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绵霉属和水霉属等十多种真菌,各品种淡水鱼均可感染,水霉病的流行季节在每年的春冬两季,当气温较低,或者水温在13~18℃时,淡水鱼易感染水霉病。鱼患水霉病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鱼体内菌丝体的繁殖,病鱼可能会出现反应呆滞、动作迟钝等表现,待病情进一步发展,病鱼会运动失常、焦躁不安、食欲减退,病情较重的鱼背鳍部位会出现血脓和肌肉腐烂,最终会衰弱而死。

4.肠炎病 肠炎病是淡水鱼养殖中最常见的鱼病。该病的致病菌主要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多种淡水鱼。该病通常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水温25~30℃是肠炎病流行的高峰期,流行特点是危害面积大、死亡率高。淡水鱼患肠炎病后,初期会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是不吃食等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全身的鳞片会变得疏松、呈现竖起状,基部发红,鱼身腹部两侧红肿,稍压后鱼腹部会有血水流出,此时解剖病鱼可见鱼的肠壁局部充血发炎、缺乏弹性,肠腔内没有食物,只有淡黄色的黏液和血脓,食道、胃呈脓肿、鲜红色,严重时可导致集体死亡。

二、淡水鱼养殖发病原因

1.病原体和微生物感染 淡水鱼养殖的发病原因非常多,其中病原体和微生物感染是引发淡水鱼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人工作业不断,以及季节性暴雨、气温变化、潮湿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淡水鱼的水生环境中会滋生病原体和微生物,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呼肠孤病毒、白皮假单胞菌等,鱼在免疫力较差、体表有损伤时,就容易感染这些病原体和微生物。背鳍、体侧、鱼头、鱼口是主要的发病部位,这些病菌还会破坏鱼的神经和消化系统,出现鱼腹肿胀、鱼体出血、头部溃烂破损等症状。例如,水霉属和绵霉属等真菌就适宜在13~18℃的水温中繁殖和生长,如果养殖人员在捕捞、运输、过数、搬运鱼时操作不慎,造成鱼鳞脱落、鱼体损伤,或者鱼体被水中的寄生虫咬伤等,鱼就会感染水霉属和绵霉属真菌,进而引发水霉病。

2.喂养方式不科学 淡水鱼养殖的发病原因和喂养方式存在密切联系,部分饲养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殖知识,或者为了节约淡水鱼养殖成本,采用不科学的喂养方法,会直接或间接造成淡水鱼染病。例如,部分饲养人员采用的淡水鱼饵料营养结构单一,饵料中菜籽粕的占比达到50%以上。菜籽粕虽然是经济成本较低的淡水鱼饲料蛋白源,但是其中可利用的氨基酸含量不高,影响鱼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效果,长期投喂营养结构单一的饵料,就会导致淡水鱼营养不均衡,降低其抗病能力,易患各种鱼病。再如,还有部分养殖户为了给淡水鱼增加营养,还会给鱼投喂一些小杂鱼。小杂鱼本身会携带一些致病菌,且新鲜度得不到保障,淡水鱼食用后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肝胆功能受损、内脏脂肪堆积等问题,还容易感染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导致淡水鱼患肠炎病。

3.药物性的外在因素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药物性的外在因素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每年淡水鱼病害高发期,养殖人员一般都会在鱼塘中投放预防药物,但是由于缺乏对病原体、致病菌和药物知识的足够了解,部分养殖人员会私自加大药量或者滥用药物,导致鱼对药物的抗药性增强,或者所用药物没有预防对应鱼病的功能,这些也会造成淡水鱼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感染和传播疾病。例如在预防淡水鱼爱德华氏菌病时,养殖人员没有投放黄芪多糖免疫草等保健药物,而是大量投放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不仅和爱德华氏菌病不对症,而且还会提升淡水鱼的耐药性,当水环境中出现鮰爱德华氏菌,病菌就会经鱼鳃、肠壁等迅速进入鱼体内,引发败血症和头部溃烂,这时再使用消炎杀菌治疗药物,就很难收获理想的鱼病防治效果。

4.养殖水质受到污染 淡水鱼对水环境的依赖性非常高,养殖水质受到污染也是淡水鱼发病的原因。研究表明,各种病菌在淤泥中的存活时间达到1年以上,部分养殖人员不注重日常的水质监测和管理,或者在鱼塘注水、换水时操作不合理等,都会致使淡水鱼养殖水质受到污染,给病原体提供繁殖条件,造成淡水鱼感染疾病。例如,养殖人员对鱼塘的清淤、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注水、换水时用过塘水、带菌水等,都会引发水质恶化和致病菌繁殖。再如部分养殖户忽略水质监测和鱼塘管理,一些携带病毒的蛙类和鼠类饮鱼塘水、捕食淡水鱼等,也会污染养殖水质,从而引发淡水鱼的诸多疾病。

(待续)

猜你喜欢

白皮病鱼鱼病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足球黑白皮
裂唇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白皮杉醇的简便合成
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