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电视专题片创作技巧初探

2023-10-16◎张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专题片节奏结构

◎张 涛

(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绵阳 621000)

一、传统电视专题片到现代电视专题片的转变

电视专题片首先区别于常见的电视新闻,它不需要时效性,但它又兼具部分新闻特性,它以真实存在为创作基础,对当下现实生活中某一方面进行集中、深入、较长时间的报道,同时它又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因此电视专题片既有新闻性又有艺术性。传统电视专题片到现代电视专题片的转变,首先体现在理念之变[1]。传统电视专题片就是说教式的文字配电视画面,冗长拖沓,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由于表现形式单一、声画两层皮、缺乏故事,没有让观众在情绪上产生波澜的细节变化,没有与观众形成良好互动,使得传统电视专题片在当下新媒体的汹涌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出现各种新媒体的表达方式,观众的观影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这对传统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众接受视频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都得到提高,传统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理念、手法和风格就显得滞后。

现在受欢迎的电视专题片,不再靠华丽的解说词、美丽大气的画面、煽情的音乐吸引观众,而是更多靠生动的细节、巧妙的结构、有实证意义的鲜活故事打动观众。以较高的可视性来吸引受众的目光,进一步通过节奏性将受众集中在故事性中,从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进而与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契合,并形成互动,逐渐摆脱了以往乏味的叙事性手法,让专题片呈现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电视专题片的形式之变。从传统的画面+解说+音乐到现在的博采众节目类型之长,形式灵活多样,借鉴、融合多种影视艺术的创作形式,例如,把纪录片、电影、电视散文等好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融入到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去,使得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既突出节目的主题深度,又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笔者主创的电视专题片《激活乡村发展治理“一池春水”》(绵阳两项改革“后半篇”)高质量地呈现了全省推进会现场,得益于在创作技巧上的大胆创新和创作艺术上的精雕细琢。在字斟句酌后,舍得“动刀子”,大刀阔斧地改稿子;在一帧一画里,挑出“废镜头”,不遗余力地换素材;在后期特效上,一再“磨手艺”,形式多样地塑亮点;在配音配乐时,反复“做甄别”,优中选优地抠细节。最终,历经22 天高强度外景拍摄、8 度调整文案、4 次调整配音,不断完善片中转场、特效、组接等表现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部有温度和高度的优秀电视专题片。

二、现代专题片的整体结构设计

电视专题片按照作品主题要求来组织事例、人物和背景的关系,来安排情节次序、逻辑推进,形成作品的结构。结构关系着整个作品成功与否。构思巧妙的结构能使主题更加突出,人物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逻辑更加有力。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是电视专题片创作的重要环节。结构好,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层次清楚,衔接紧密,前后呼应,全片便显得完整、统一、和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2]。

“结构”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建筑中使用的,接着便推广到绘画、音乐理论中,最后又推广到其他种类的艺术中去。以建筑为例,结构分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如果一栋房子的外部结构外型漂亮、美观大方,必定引人入胜;如果内部结构合理、装修舒适,肯定让人流连忘返。如果加上造价不高、投入适度,那么这样的结构就是好的结构,就是朴实自然的结构,就是经典的结构。每部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步是整体布局的结构,创作者把握专题片的整体结构,使得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第二步是内部的构造,对专题片中各段落的构成和转换的把握,使作品过渡自然、上下贯通。

现代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形态多借鉴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关系,架构专题片。即以主题的“点”为灵魂统领全片,以内容逻辑为“主线”贯穿全片,以重要内容为主要元素形成“面”,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全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点、线、面相结合,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几何体。电视专题片中的“点、线、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角度、深度和广度,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让电视专题片生动、深刻、丰满起来,让信息量更具立体感。

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可谓异彩纷呈。总体来说,近年的电视专题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专题片整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也是创作者对素材进行思考、梳理和升华的过程。任何一部电视专题片的结构都必须涉及到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和结尾等。例如,专题片《淮河污染调查》讲述了淮河流域曾经的水污染及治理情况,其结构形态基本遵循了调查的规律性:“序幕”是污染对淮河流域生活、生产造成的危害,“发生”是以“癌症村”为聚焦点追根溯源寻找污染的罪魁祸首,“高潮”是政府为群众治理污染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结局”是治理污染前后的今昔对比,“尾声”是一组空镜头,预示着淮河流域的未来更加美好。

事实上,专题片类型不同,对结构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新闻型电视专题片一般用“纵向”结构,记事写人;政论型电视专题片采用“横向”结构,以发表议论为主;散文型电视专题片用“散点”式结构,便于抒情写意。最近一个时期的专题片,在结构上大多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时间顺序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搭配片子各个部分的内容。

二是空间线索式。主要是按照不同空间区域分布排列和组合专题中各个部分的内容。

三是主题先行式。围绕某个主题,按照主题思想,增减内容。这种方法使得主题突出、脉络清楚、主次分明。

四是版块分层式。电视专题片的内容相对分散,整部片子被分成平行的几块,被分块的内容可单独成篇,又可剪辑成一个完整的片子。

三、专题片的节奏:快与慢的和谐

新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节奏就像生活一样,不能一平到底,每部专题片都应该有独特的节奏。事实上,现代电视专题片作为视听艺术的一种,节奏至关重要。专题片的节奏就是专题片的活力,也是专题片的灵魂体现。有了节奏,电视专题片才从静止的人变为活动的人,变为有生命力的影像,电视专题片才能真正活起来。

电视专题片节奏是内外节奏的统一。内在节奏通过外在节奏来显现,外在节奏必须以内在节奏为依据。对于专题片中的主题和内容的节奏因素,要被观众感知,就必须通过外在节奏来表现,这就要求内外节奏的统一和谐,内在节奏又为外在节奏的变化提供依据,使外在节奏的变化能更好地表现内部节奏,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3]。如果两者不协调,甚至相抵触,不仅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而且会使内容与形式分离,削弱专题片思想的表达。因此,对内外节奏的设计和把握,使其相互间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是一部专题片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创作人员根据每一部专题片要表述的主题思想,对片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安排,就会产生一个大致的总体预期效果和表述节奏。从风格上分类,电视专题片可分为纪实性、写意性和写实综合性,不同风格就用不同节奏来表现。例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国家监察》,纵观全片,通过快节奏营造紧张、剌激气氛,反映纪检监察机关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写实兼写意的电视专题片《震撼——汶川大地震纪实》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全方位地反映了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快节奏中的危险紧张的地震来袭场面与舒缓的打动人心的救人故事,两者交替,张弛有度,提升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专题片总体节奏感是由内在节奏来确定,它直接影响到片子结构和外在节奏设计风格。

外在节奏是由视觉、听觉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观众的心理情绪产生变化的节奏。它的产生主要通过镜头的内外部运动、画面剪辑。一般情况下,速度快,节奏就快;做同方向的顺势剪辑,节奏相对流畅平稳,而反方向剪辑会产生跳跃,节奏感就强。镜头外部运动对节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无论被摄主体处于运动还是静止,摄像机都可以通过自身运动使时间和空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镜头的运动也会带动景别、构图的变化,从而对画面节奏产生影响。例如急推镜头可产生向前、紧迫、强烈的感觉,从而形成急促的节奏感;慢推镜头使人感到柔和向前、含蓄变化,具有舒缓的节奏感;甩镜头则通过镜头运动的静止—运动—静止,产生间歇式的运动节奏,表现时间和空间的飞逝。对镜头外部运动节奏感的把握,是对专题片的动态描述,有利于对片子内部节奏的加速或减缓节奏。

此外,画面组接剪辑对节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部电视专题片是由许多镜头剪辑而成,镜头使用时间越短,节奏越快;画面停留时间越长,节奏越慢。同时,画面组接的节奏与画面景别也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远景、全景镜头的画面信息较为丰富,观众需要一定时间感知画面信息,停留时间就长一些;景别小的画面信息量少,镜头停留的时间就短一些。画面剪接时,如果掌握不好各景别的停留时间,片子就会显得条理不清,破坏观众应有的节奏感。调整观众视觉重心,还可通过景别的大小组合来调节视觉节奏,这也是专题片控制节奏的一种常用手段[4]。

总而言之,通过剪接专题片中的解说、画面、音乐、转场特效等素材,可以形成段落和全片节奏的基本结构,镜头转换的快慢也会影响到专题片的节奏。另外,在剪辑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段落节奏要服从全片总体节奏;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节奏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使观众心理产生不适应的感觉。比如电视专题片《激活乡村发展治理“一池春水”》——绵阳两项改革“后半篇”,该片讲述的是绵阳两项改革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治理。在片中,创作者不仅通过镜头快慢的剪辑以及音乐旋律的处理,很好地表现了人们从一开始对其抱以怀疑、不安甚至有些抵触的情绪转换到敢试、敢闯、敢干和敢为的改革精神。这部电视专题片以快慢节奏相互转换的方式对“激活一池春水”做出了诠释和阐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专题片的故事化叙述

现在的电视观众已今非昔比,节目选择范围宽泛之后,对可视性越来越挑剔,收视群体的收视品位逐渐提升,故事化叙事手法的电视专题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群体的追捧和喜爱。相比于传统的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电视专题片能够更好地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可视性以及感染性,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因此电视专题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也成为提高收视率的不二法门。

一个好的专题片离不开一个好故事的加持,尤其是“现在进行时”这种形式的故事,是一个专题片必不可少的灵魂,也是能否吸引观众注意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以《知味》这个专题片为例,片中不仅讲了美食,更讲出了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其中涉及到了与美食相关的文化,表现出了社会的变迁以及每个人家中的酸甜苦辣,每一道菜包含着一个故事,以不同地域的美食风味为线索,把一个个故事串联在一起,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各具特色和博大精深。其中有一集讲解到了藏民采集野蜂蜜。凌晨四点,故事主人公的父母就要骑着摩托车出发,之后要步行走进30 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这一部分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即是故事又是人们的生活,既有亲情又有劳作,让人有坚持看下去的欲望,这就是故事化叙事的魅力。但是一则好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地讲出来就行了,而是要把这个故事吸引人的点找出来之后再讲。电视专题片如何才能讲好故事?

首先,要巧妙地设置故事的冲突与矛盾。在摄制过程中,挖掘故事的冲突点、矛盾点,通过冲突与矛盾的设置、情节铺垫、叙事线索等途径来展现专题片的故事,但又不能为故事而故事,而是要围绕主题的需要来展开故事,始终牢记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

其次,在故事化叙事中,叙事节奏也非常重要。专题片就是故事的叙述,而故事的叙述在于戏剧化地展现故事,如果故事过于复杂、线索太多,会给人拖泥带水、偏离主题的感觉。因此在创作之前,要对片中故事的地位和所占比重进行衡量,确定怎样戏剧化表达,进而实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叙事节奏。

另外,还要注意细节的刻画。对于电视专题片而言,细节也是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重要一环,也是片子成败的关键。电视专题片的细节一般涉及到画面细节、解说细节、同期声细节以及转换细节等。小切口,大故事;小细节,大形象,是很多优秀专题片的惯用手法。在众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中,《大国工匠》的故事化叙事尤为突出,有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漏点的高凤林,有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1/50 的顾秋亮,有创造打磨零件100%合格率的惊人纪录的胡双钱……这些故事无不是通过细节刻画,以小见大,反映社会背景,传递社会价值。

五、结语

因此,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往往是一个好的故事。创作者通常根据表达的主题,通过大量素材,找出片中的故事,梳理冲突和矛盾,用独特的视角、小细节的刻画、剪辑率的变化,来展现曲折起伏的矛盾冲突,最后以好的故事承载主题、打动人心、感动观众。

猜你喜欢

专题片节奏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论结构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YOUNG·节奏
论《日出》的结构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