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超学科语言融合式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

2023-10-16

现代英语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学科

高 芳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6)

一、引言

2018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打破学科界限的“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随后在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新文科”建设细节逐步浮出水面。2020年11月,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了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启动大会,并在会议上发布了中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强调了在新时代如何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和全人教育理念,如何促进文化文明互鉴,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做了《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主旨发言。他指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对传统文科概念的改革与提升。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打破了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助力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国际化复合型文科人才。在新文科视域下,超学科理论强调学科之间的互通融合,尤其在外语语言教学方面弥补了高校人才培养中将英语视为应用工具的教学模式缺陷,力图突破语言学科界限,以任务为导向、以解决学生相关专业实际问题为核心,助力推进新文科视域下超学科外语教学与实践。

二、超学科研究

“超学科”这一概念,强调跨越不同学科之间和超于单一学科之外的知识重新整合。超学科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围绕学科之间、学科交叉和超越学科的信息资源[1]。新文科视域下的超学科研究探究横跨和超越不同学科课程设置,联通跨学科“交融点”。基于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的建设“新文科”,推动模式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这一总体框架,超学科理念将“新文科”交叉、融合的理念进行渗透和拓展,着重突出“新文科”的“守正”与“创新”。“守正”即遵循英语教学的学科内涵,立足人文学科本位,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创新”凸显专业综合性、跨学科性,注重语言文学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法律、新闻等学科的融合,促使教学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思考英语教学如何与新时代、新要求同向同行。

三、语言融合教学模式

本研究着重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融合本校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处理好“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者之间教学的关系。探讨如何深化和推进公共外语教育多层次多元化培养,同时兼顾考虑学生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将“超学科”视野理论真正落实到每一节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现知识整合与创新,助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的共同体思维与综合视野。文章拟从学科交叉式融通、语用实践与语言认知构建、隐性课程思政这三大维度,探索如何进一步拓展大学外语教育的边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课堂,重新为大学外语教学功能定位,为培养新时代卓越的外语人才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学科跨界融合

基于“学生中心、跨界融合、全人培养”理念,结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着力倡导学科之间的融通与联动[2]。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一线授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跨专业跨学院教师打破学科壁垒,相互学习和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在的药学类高校为例,学校外语部与本校药学专业学科的老师们跨院系合作,协力探讨外语语言与医药专业学科等其他专业前沿知识有机融合、融会贯通。以课堂教学中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一节课为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青蒿素的发明,需要学生掌握青蒿素、疟疾等医药词汇。教师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融通:第一,选播屠呦呦的纪录片为课堂引导,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探讨屠呦呦如何能从2000多个关于疟疾的药方中,粗筛选出200多种药方,再逐方通过实验摸索排查,找到了一味传统中草药材青蒿作为治疗疟疾的基础。第二,在视频中提到的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书中的一例处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让学生了解医药学家葛洪及其著作《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等,以及其对中国炼丹史、古代化学史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三,在学生英语课本和视频中提到屠呦呦之前用青蒿提取物做过实验,但没有成功。她突然悟出一种灵感:莫非是之前实验提取过程中的温度过高,而高温可能破坏了药物的构效。于是决定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物取得成功,将青蒿提取物用于抑制疟疾细胞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对疟疾抑制率高达100%。大家知道,药学类学生无论专业是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物制剂还是药物分析等,都有“实验操作从开学做到毕业,毕业设计实习在实验室更是要一直做实验,实验报告要写到手软”的情况,因此学生对屠呦呦提取疟疾药物的实验过程肯定有很多内容可以分享。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留出时间听取学生分组用英语分享自己做实验的点点滴滴。第四,在视频中提到屠呦呦的故事被学者Louis&Su写入《细胞》杂志。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介绍《细胞》(Cell)期刊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作为与《自然》和《科学》一样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由于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涉及专业文献阅读和学术英语写作,很多学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更是以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为努力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专业领域学术期刊的介绍与讨论,能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深入了解,指导学生如何将做过的实验、一些科学思想及发现与他人分享。

以上举例的四个步骤紧扣语言教学主题,融合通识英语内涵、学术英语、专业语言、语篇体裁和修辞语法等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和学科视角拓展。在笔者教学的研究生英语课中,每一个单元内容的选择都尽可能从更深层次探讨如何将外国语言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通,如何深度结合医药的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与专业知识融合。打破学科藩篱,以提高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助力新文科视域下,超学科理论视野在大学外国语言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二)融合式语言教学助力推进语用实践与认知语义构建

正如只有进入泳池中才能学会游泳,如果语言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则永远无从真正掌握。因此,要让学生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运用是语言教育教学的途径和目标。新文科视域下超学科视野强调知识沟通应用,通过融入多学科互补的知识体系,以紧扣解决现实研究问题为导向,将学科外知识在广泛的领域应用,产生整合与超越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学生进行知识整合需要收集和分析不同领域的知识,要比传统单学科研究需要更多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技能体系[3]。正是在这样的知识构建构成中,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用实践,加深语言语义认知构建,逐步产生全新的知识视角和认知理念。笔者曾讲授的商务会计英语课程,是学校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课程讲解中,比如说某一个单元出现depreciation这个词,在会计学中表示折旧,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告诉学生折旧这个意思,则学生体会不深,过后即忘。但如果课堂让学生举出一些固定资产折旧的例子,并对比哪些资产折旧得快需要多少年,甚至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日常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或科研仪器设备是否需要折旧,类似这样的问题能够迅速把学生带入depreciation折旧这个词的语用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单词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再比如,当教师讲到会计准则accrual accounting时,相信99%的学生对accrual这个词是十分陌生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认知语义构建,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权责发生制,它是以交易和事项是否发生为确认基础,并在课堂教学中举出实际商业案例。

以上两个课堂教学事例都表明外语语言融合医药知识、管理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构建逻辑思维和言语表达观点。所选择的语言更具有准确性和逻辑性,能够运用话语策略积极开展交际活动,与他人构建各种形式的对话。以真实语境下的问题探究为驱动,融合式教学模式改变学科图景,将不同学科知识领域互动整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能够让语言学习多元化、立体化,赋予外语语言在现实沟通交流中的生命力。

(三)融合教学助力聚焦大学英语“隐性”课程思政

传统外语教学仅仅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语教师在语言传授过程中的育人功能,以及助力学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缺失。2018年《高等学校外语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强化了本土文化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吸纳中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英语课堂承载着英语文化学习与语言实践,教师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的同时,进行学科交叉的知识应用,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的发展,以及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国际传播能力。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我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文化自信显得格外重要。在语言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吸收、借鉴与融合。

借助超语研究的理论框架,超学科人才培养中可以采用超学科教师的合作指导方式,可以采取多导师模式[4],团队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将外国语言文学知识教学与哲学、社会学等知识内涵相融合。英语教学中将引入“隐性”思政元素,在立足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基础上,全方位育人。超学科超语言研究理论强调立足于“本土文化”促进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构建与发展。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将本土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通过外语学习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本土身份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双语双文化”素养,弘扬爱国情怀。以上文中列举的屠呦呦的课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入隐性思政教学元素:第一,深入了解屠呦呦在长期接触各种化学试剂,自身参加抗疟疾药物筛选中发现青蒿素,即使在患病中,仍然亲自到实验室坚持工作的事例,讨论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屠呦呦在中草药物筛选的实验过程中,可能曾失败过上百次,重复性试验要做过上千次,仍然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以及面对困难不断探索新方法进行科研的毅力和决心。第三,通过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对自身的评价:“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爱的不同层级:什么是“小爱”,即对个人和家人的爱(love in a narrow sense),什么是“大爱”,即对他人、对世界对地球生物的爱(love in a broader sense)。超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这样的研讨氛围使学生和教师不局限固守于主修学科之内,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收获良多。外语教学“专”与“精”的相辅相成的融合互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彰显和实践。

四、新文科视域下超学科融合式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才能带来新发展,解决新问题。外语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英语课堂承载着英语文化学习与语言实践,是吸纳中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在“新文科”背景下,提高外语人才跨学科知识掌握和语言融合性发展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教师在一线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突破传统的、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单学科模式,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之间壁垒藩篱,有目的地挖掘育人元素、思政资源,并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的同时,积极进行学科交叉的知识应用,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的发展,正确认识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国际传播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同步提升,构建多元智能的知识能力网络,成为满足瞬息万变新时代发展的、拥有跨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