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教育文本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2023-10-16孔德瑒

现代英语 2023年3期
关键词:福德卡特原文

孔德瑒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教育乃国之大计,关乎人民福祉,关乎社会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走向。毋庸置疑,教育也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教育类文本的翻译尤为重要,没有好的翻译,就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互通,以及教育政策的交流互鉴。对教育类著作和相关论文的翻译,应成为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要点。文章从教育类文本的特点入手,分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教育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二、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教育类文本翻译的适切性

从文本类型来看,教育类文本属于信息性文本;信息型文本用词平实,表达客观,少掺杂个人情感。从文体来讲,教育文本属于论述文,其功能是对某一事物客观描述,准确解释以及详细阐述[1]。此类文本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客观事实与信息的准确传达;语篇上正式表达,逻辑性强;句子名词化结构与被动语态居多,长句错综复杂。因此,教育类文本的翻译并不追求形式上的一一对等,许多情况下需要通过转换句子结构、改变词性来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由英国语言教育学家J.C.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系统介绍,主要包括范畴转换和层次转换,它正是重视准确信息和意义的传达而忽略形式对等的一个翻译理论[2],对教育类文本的翻译具有极强的适切性和指导性。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主要从词和句子层面讨论翻译,通过改变词性、转变句子结构等方式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教育类文本中的应用

卡特福德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等值,认为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在翻译时必然要进行翻译转换,并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意义而不注重形式对等[3]。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了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一)层次转换

根据卡特福德的表述,层次转换是两种语言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转换[4]。也就是说,在目标语中找不到与源语中的完全对等形式,比如语法方面,尤其是语法中的时态和单复数。“汉语语法的突出特点是隐含性,而英语语法的特点是外显性。隐含性特征体现在:词性与词形无关,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易辨别,时态、语态及语气往往包含在句子中,没有明显的符号标记等;外显性特征体现在:词语的词性可通过词形辨识,词性容易辨别,词的语法功能显而易见”。

翻译过程中,词汇的转换是最基本的一步,准确转换词汇是准确传达意思的基础。根据卡特福德的阐述,层次转换就是用一种语言的词汇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语法[5]。英语有可数名词单复数、时态以及体的变化,而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法表达,因此只能通过词汇转换来实现英语的语法形式。

例1:

原文:It is not so clear whether the politicians,administrators,classroom teachers,policy analysts,and parents involv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SEA understood,at its inception,how extensive that change would need to b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policy.

译文:参与中小学教育法案实施的众多参与者,比如政治家、管理人员、在校教师、政策分析师和家长们,还不确定他们是否一开始就了解达到政策目标需要的变革程度。

英语中,一个可数名词有单复数,并在可数名词词尾加s/es表达复数意思,而汉语没有对应的语法规则,只用辅助词表达复数[6]。上例中的“politicians,administrators,classroom teachers,policy analysts,and parents”都是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翻译时,译者用词转达了这种语法现象,通过省去前面重复的表达,只在最后一个复数名词后加了汉字“们”,并在之前添加了“众多”表达复数意思。从可数名词单复数到词汇层面的转换,由汉语词汇表达英语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实现了层次转换。

英语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动词前面加上不同的形态标记词(或‘功能词’)。它与中心词分开读写,也不是词的组成部分;它只表示语法意义,并不能构成新词”。英语句子中的时间概念一般通过这种时态变化表达。但汉语中的这种形态标记很少,也没有强调性。在一定的语境中,汉语动词的时态往往是隐含在句意中的。

例2:

原文:For example,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ederal,state,and district educational agencies have been fraught with misunderstanding,resentment,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译文:比如,联邦、州和区教育机构之间已经充满误解、怨恨,并伴随着一些机会的错失。

英语为了表示事情已经发生,并对现在造成了影响,一般用现在完成时。上例中已经发生的意思通过“have been fraught”表述,而在目标语是表意文字,并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可以用语法到词汇的转换,完成原文意思的转换,用“已经”一词转换原文中已经发生的时间概念。

(二)范畴转换

翻译过程中,范畴转换比层次转换更常见。范畴转换包括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内体系转换。内体体系转换指同一语系同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卡特福德主要讨论英语与法语间的转换,因此文章只讨论前三种转换。

1.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是一种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的转换,也是最常发生的范畴转换”[7]。结构转换主要包括被动与主动,后置定语前置的转换。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远多于汉语中,在翻译被动语态时,译者必须深入分析表层结构的隐含意思,调整原有的结构,根据目标语习惯用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便于目标语读者读到原文意思。

例3:

原文:To design a single policy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with a modicum of effectiveness and fidelity throughout the multiple units of the multilevel educational bureaucracy may in fact be impossible.

译文:事实上,要制定一个能够在多层次教育机构的多个单位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且准确实施的单一政策是不可能的。

例4:

原文:The link between adequate information and the effective exercise of authority has been noted at every level federal,state,and district as administrators.

译文:各级联邦、州和地区的管理者已注意到充分信息与行之有效间的关系。

例3中policy的定语部分,“can be implemented”为被动语态,英语教育文本中多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大多被动语态暗含消极意义,较为少用。因此,译者没有将其译为“被实施”,分析句子结构及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后,省略“被”,根据句子结构将其译为“有效且准确实施的政策”。例4中“between adequate information and the effective exercise of authority”是“link”的后置定语,若按原句顺序翻译,译文句子主题不突出,容易使读者不明所以,因此通过转换句子结构,将后置定语前置,以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2.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指源语与目标语不同词性间的转换。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多用名词,教育类文本中尤其多见名词化结构;而汉语是动态化语言,多用动词。因此,根据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中的此类转换,可以将一些名词和形容词转为动词。

例5:

原文:It is clear that ESEA was intended as an instrument for planned educational and social change.

译文:显然,中小学教育法案意在指导教育规划和社会变革。

例6:

原文:The sheer scope of the policy,with its stated goal of“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for all American school children,was a substantial factor in the difficulty of achieving effective performance.

译文:这项政策宣称要为所有美国学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其范围之广是难以取得有效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5中,“as an instrument for”如果译为“作为一个……的工具”读起来有点奇怪,根据句意,该法案的目的是作为计划和社会变革的工具,暗含的意思就是协助教育改革,一个法案如何帮助具体实践,只能是以文字的形式指导实践,所以译者将其译为“指导”,将原来的名词转换为动词。例6“with its stated goal of”如果按字面意思译为“为所有美国学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明确目标”会显得头重脚轻,与整个句子不好衔接,所以译者将形容词“stated”转换为其动词意思“宣称”,将“goal”的词形省去,将其意思暗含在句子里,该政策宣称的内容本来就是它的目标,无须再重复强调这是个目标。

3.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是指句子不同层次上的成分的转换。很多时候,按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并不能清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需要重组句子结构。按照卡特福德对单位转换的阐述,可以在词与句子、短语与句子、子句与句子之间转换,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清楚理解原文作者表达的意思。

例7:

原文:Berman and McLaughlin develop their model convincingly from a study of 293 change agent projects funded under four separate federal education policies.

译文:伯曼和麦克劳克林通过研究四项独立联邦教育政策资助的293个变革推动者项目逐渐形

成了他们的模型,这令人信服。例8:

原文:A second major barrier to educational change was the scope of the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national educational policy into district practice.

译文:教育改革的第二大障碍体现在行政管辖范围及行政程序烦琐,其中行政程序是指将国家教育政策在具体地区执行的过程。

例9:

原文:The existing local educational agencies had a wide variety of practices and procedures that had earned the reverence of tradition if not the respect of effectiveness.

译文:现有地方教育机构的政策实施程序多样,并且已成惯例,这些做法和程序赢得了传统的尊敬,但实施效果不佳。

例7的“convincingly”是个副词,按原句中的位置翻译有点难处理。其实作者在词中暗含的意思是,Berman and McLaughlin通过什么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所以这个模式是令人信服的。这样分析了原句的意思后,译者选择将“convincingly”这个词从句中提取出来单独翻译,译文一个句子“这令人信服”,从而避免了不知该放在何处让句子通顺的困难。例 8中,形容词短语作定语修饰“procedures”,如果按原句结构翻译,句子过长,且句意不明确。例中将形容词断句转换为并列式子句进行翻译,实现短语到子句的转换,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短小句的表达习惯。例9的定语从句转换

为译文中的小分句,更符合汉语多短小句的特点,更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既考验译者的知识和双语能力,还考察译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用翻译方法和技巧解决一些问题,以使翻译过程更顺畅。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语法到词汇的转换,以及词、短语和句子间的转换,实现了译文重构,以争取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符合目标与读者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福德卡特原文
卡特智讽记者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恋母情结的研究
民间文学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泰斯福德防爆轮胎
最美妙的40%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