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小剧场创排的实践探索
——以玛莎·诺曼的《晚安,妈妈》为例

2023-10-16楠,任

戏剧之家 2023年25期
关键词:小剧场晚安戏剧

沈 楠,任 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222)

一、《晚安,妈妈》的写作背景及演出现状

《晚安,妈妈》是美国当代女作家玛莎·诺玛的作品,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体现的精神内涵具有现代意义,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一)写作背景

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更多女性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开始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玛莎·诺曼也受到该运动的影响,开始站在底层妇女的角度,描写她们的艰苦生活,表达对性别歧视的不满。她关注弱者的生存困境,创作主题涉及“异化、孤独、自由意志、死亡、认识状况和身份认同”等关键词。在《晚安,妈妈》中,她通过对两个“小人物”的塑造,表达出对“生命意义”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挖掘女性摆脱父权社会禁锢、寻求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二)《晚安,妈妈》的戏剧特点

在戏剧结构上,《晚安,妈妈》这一作品严守西方话剧“三一律”的原则,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安排情节,将故事发展和人物情感态度变化,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步步推进,将外在冲突与人物内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紧张、激烈的戏剧氛围。在戏剧语言上,剧作通过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丰富的潜台词以及生动的情节语言塑造人物的身份、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在叙事视角上,《晚安,妈妈》采用内聚焦的方式,直接展示母女的行为、语言,使观众能够更加亲近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思考角色的处境与心情。

(三)国内外演出现状

《晚安,妈妈》是玛莎·诺曼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它于1979 年在百老汇首演,大获成功;于1983 年斩获普利策文学奖,随后便成为百老汇的经典保留剧目。时至今日,《晚安,妈妈》已在百老汇上演三百余场,饱受好评。而在国内,《晚安,妈妈》也先后在东方先锋剧场、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鼓楼西剧场等多个剧场进行演出,引发讨论。目前许多高校也关注到《晚安,妈妈》这一作品,西南大学、武汉大学均在校内进行演出,其他学校则是以朗读会的形式来呈现和推广该剧目。

二、高校小剧场话剧的艺术特色

校园戏剧是我国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话剧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校园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小剧场话剧在艺术形式、作品内容等方面大胆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因其演出环境“小”而“空”,观演群体为高校学生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一)演出空间的多样性

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曾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由此可见,小剧场戏剧的演出空间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任何场地都具有成为小剧场的可能性。舞台设计者通过多种方式,改变舞台空间以达到推倒“第四面墙”的目的,缩短物理距离,模糊舞台边界感,使观众和演员处于同一戏剧空间内,让观众直观地感受自己与舞台的紧密关系。

高校小剧场话剧大胆地在演出空间上进行实践创新。各种各样的舞台布局出现在高校小剧场,如中心式、开放式、混合式和围绕式。高校小剧场在复杂多样的演出空间内,不断探寻着新的美学原则。

(二)观演关系的亲密性

小剧场中,演员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便更加容易。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更加鲜明,细微的情感表达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物理距离的拉近会使观、演双方之间更容易产生亲密感,在“小”空间内,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碰撞也会比在大剧院中更加激烈。

小剧场特殊的空间使观众的观演状态更清晰地展现在演员面前,也使演员的演出心理更易受到影响。彼得·布鲁克曾在一所大学进行实验,实验显示当观众产生厌烦感时,朗读者感受到观众的消极情绪,也会变得慌张;反之,当观众投入时,表演氛围也会变得浓厚起来。正如阿·波波夫在《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中提到的那样“观众到来时,他将以自己的态度,以他自己的合作式的参与、肯定这台戏或是把它破坏”。

与一般的小剧场演出相比,高校小剧场更容易在观众和演员之间产生亲密感。高校小剧场的演员和观众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相对一致,这有利于观、演双方在演出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交流,使观众进入演员的情感空间和心理空间。高校小剧场在演出中应注意作品的互动性,构建更亲密、更灵活的观演关系。

(三)写意风格

写意风格在高校小剧场内的广泛运用,给高校话剧团体进行大胆的艺术设计与创造提供机会。相较于写实风格,写意风格更加自由潇洒,注重描绘神形。

写意风格体现在“小而空”的舞台上。程铭认为“小剧场戏剧中写意的空间是极简的空间。”舞台布置简单朴实,讲求少而精,更加注重演员的“演”,并通过演员的“演”来塑造场景,常形成一种“景随人动”的效果。舞台的留白使表演空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舞台空间得到延伸,演员的表演也更加自由,为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小剧场的写意风格还体现在演员“虚假”的表演中。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的表演方式,在小剧场中也有体现。演员脱离逼真景物的束缚,通过表现艺术形象的形态、神态、精神实质来塑造人物、凭空构建景物。

三、《晚安,妈妈》在高校小剧场的创排探索

根据高校小剧场的话剧艺术特色,我们着重从解构舞台、观演关系、写意性的运用这三个角度创排《晚安,妈妈》。

(一)舞台的解构

在《晚安,妈妈》中有一段经典的台词:

“妈妈,我知道以前你老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又热、又颠、又挤、又吵,世上你最想摆脱的就是这种状况,而你不下车的原因就是离你要去的地方还很远。而我,我马上就能下,因为我再坐五十年,到达的还是原来的地方。所以,我什么时候想下就下,只要坐够了,那就是到站了。我现在已经坐够了。”

针对上述台词,我们抓住“公共汽车”这一元素,对舞台进行设计。按照公共汽车车厢的结构设计小剧场,舞台在剧场中心,观众围绕在舞台左、右、后三面,暗示观众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员。杰茜将人生视为一趟行程,人们坐在“公共汽车”上,通往各自的站点,杰茜和母亲作为这趟公共汽车上的两位乘客,在这趟“人生的公共汽车”上与其他乘客一起,演绎自己的人生。

在设置观众席时,我们将观众席搭得高出舞台,使观众以俯视的角度观看演出,突出母女俩低微的社会地位,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母女二人的弱小、处境的艰难,以及当时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歧视与不公,增强作品的宿命感。

(二)对观众的设计

演员向观众输出情感、故事的同时,也需要观众融入故事,理解其中的情感,与演员一同入戏。杰茜第一次提出自杀计划后,母女二人的谈话逐步深入,二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都浮出水面。杰茜与母亲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分坐在沙发两侧,以倾诉的形式向周围的观众叙事,拉近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到戏剧故事里。

“这只是一种病,不是天意。癫痫就是癫痫,不意味着什么。”

这段台词后,作品进入情绪高潮。我们设计让演员分别走进左右两侧的观众席,进行演出。缩短观众与一侧演员之间的距离,使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感受到演员颤抖的身体、崩溃的情绪。同时,演员站在观众席中面对面交流,给观众一种演员是在向自己倾吐的感觉,使观众的情绪被充分带动起来,在心灵上与演员共鸣。

(三)写意性的运用

通过灯光和音乐体现舞台的写意性。为了展示母亲在这个家中的无助与寂寞,我们关注母亲的台词:

“晚上坐在这儿,看着你们俩轮流抽风,就像两个灯泡似的这个亮了那个暗了。”

两束顶光代表过去的杰茜父女,以灯光的明暗体现父女二人的状态。将环境灯熄灭,只留一盏灯照亮孤身站在厨房角落里的母亲,看着远处两束依偎在一起的顶光,忽明忽暗,母亲沉默地干着手头的活,无人问津,体现家庭氛围的荒唐与压抑。父亲死亡后,代表父亲的灯光逐渐熄灭,母亲走到父亲曾经的位置上,灯光重新亮起,母亲成为“父亲”角色的继承者,成为家庭的守护者。整个过程通过灯光的设计展现出母亲经历的荒唐与孤独,解释母亲对生活麻木的原因,也暗示了母亲是父权社会的帮凶。

在音乐方面,我们设计以钟声暗示时间的流逝以及杰茜对四位男性角色的失望。作品中提到了儿子、哥哥、丈夫、父亲四位男性角色,他们是导致杰茜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在母女二人的交谈中,杰茜对四位男性的失望依次展现出来,钟声分别在说完这些台词后敲响:

“他拿走的两个戒指是我仅有的值钱东西,现在他又打起别人的注意了,好像要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据为己有似的。我希望他们把他送进监狱里去,要是我知道他在哪儿,我就把他交出去。”

“可他们还是把它打开了,他们看见了上面的小玫瑰花”

“你不爱他,我很难过,我是说为你难过。他好像是个挺不错的人。”

“我从来就不是他想要的那种人,所以他要离开我,那样更好。”

沉闷的钟声既与杰茜悲伤的情绪相照应,又暗示了杰茜自杀的原因,每一声钟声的响起,都意味着杰茜对一个人绝望,四次钟声后,杰茜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理由。同时,钟声也能吸引观众关注时间,使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在无形中产生压迫感。

四、结语

戏剧是一门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艺术,它不断发掘着人的精神价值,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对《晚安妈妈》这部戏的创排,我们不断挖掘当代校园戏剧舞台艺术,为高校小剧场的话剧舞台带来更多的艺术可能性,为西方经典戏剧带来新形式和新生命。

猜你喜欢

小剧场晚安戏剧
晚安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晚安,大猩猩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