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堂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3-10-16张艳红
张艳红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技术工具需要具备通用性和实用性,同时,能够让教学内容更为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各高校在鼓励英语教师开设网络课堂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由于技术应用理论的缺乏、观念的错误及教师的学科背景限制等,在操作时易走入误区[1]。文章重点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堂融合的教学实践,以便对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状况有全面直观了解。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育融合的优点
(一)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多媒体设备
英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堂融合教学后,信息技术中涵盖多种技术,如:传感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2]。在这些技术自由切换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有趣和经典的高校英语教学资料呈现出来,还能实现一键切换,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容量扩大,教学内容增加——慕课与微课
信息技术中涵盖慕课和微课,属于规模较大的在线课程,其开放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互联网和教育体系的共同产物,英文直译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几年在线上课程中被开发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3]。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上,慕课和微课在网络的加持下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可消除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能反复巩固教学知识点,并且了解新附加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新知识点的学习渠道也开始扩展,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慕课、微课在内容上都非常丰富,可为学生提供不同方面的知识点,如:英语文化、英语场景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常需要教师和教学团队共同实现,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设计出让学生更易接受的课程教学内容[4]。
三、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堂融合教学的反思
目前,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不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融合的具体层次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来说,部分教师表示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评估课程,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创新,却忽略了教学活动及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认知程度,只在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5]。唯技术论和用即融合的思想阻碍了信息技术和高校英语课堂的科学融合。
(一)唯“技术中心论”
信息技术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且对现有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改善。其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应用也是如此,各种英语教学方式都是时代的产物,在英语学科的理论基础上确保教育问题得以解决。最开始教师在融合信息技术和高校英语课堂时,充分实现了师生的互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越发依赖,教师甚至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再去讨论基础理论,如:语言学、心理学[6],且没有结合学生需求,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一般流程为:通过高校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等,将信息资源充分地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而后普及课件,并将其作为教学评估的重点依据;最后对信息技术进行评估,探索其解决了何种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简单来说,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施展情况,本末倒置,课程建设过于追求新颖性和技术的操作性,而忽略了对英语课堂教育内容的突破,没有使有目标的教育和技术完成实质的融合[7]。
(二)“用”即“融合”
从高校英语课堂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在理解融合这一词汇时,只停留在“用即融合”的阶段。部分教师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并未将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合到高校英语课堂中,多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比较常见的方式是视频、PPT和音频等。在课下,教师再通过第二课堂继续英语学习,如将录播课和讲义等发放给学生[8]。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如下几个问题:“教师是抱着什么教学目标选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使用什么技术更为合适?”“如何设计教学大纲,怎样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协调性?”等等,这些问题部分教师尚未考虑到。在如今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还停留在其能够代替黑板的观念中,使用较为随意,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即兴问题,现场制作和找寻资料是不能解决的,这时候教师便会忽视这些即兴问题,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信息技术模板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9]。可见信息技术的潜能并没有较好地解决教学问题,且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知识的习得方式也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四、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堂融合教学的创新
(一)信息技术服务于高校英语课堂
要使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堂融合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让其服务于教学,将之前复杂的教学知识点转变为简单的知识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在课堂的互动性、课堂目标的实现与课堂内容的创新方面,而并非在技术操作和维护上[10]。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适应网络教学环境的过程中,仍旧应以讲授为主,适时地添加弹幕和对话框以及音视频等,加强讲授效果,将信息技术作为效果的加持工具。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Section A 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为例。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先行设计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和课堂授课以及练习等环节。为了确保教学的互动性,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设计加分奖励机制。如在演讲相关语言知识和文化时需要用到一些知识和逻辑思维的英文资料,教师可在外文网站上自行下载一些有代表性的演讲视频等材料,发送到网络教学平台中,实现共享,为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打好基础。而后预习文章“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演讲稿进行对比,并通过探讨,指出不足。而后将这些不足记录下来整理成弹幕,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这不仅可以加强讲授的效果,还能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索欲激发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后,信息技术和高校英语课堂的融合即到此处,不再需要无谓的附加,否则反而会让学生的探索欲望降低。
(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征
要将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融合的效果激发出来,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这是二者融合的基础前提。无论是课堂目标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及时使用都需要全面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选择信息技术工具,观察学生语言需求,了解学生语言水平后,方能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如:面对口语能力有所缺失的学生,可通过邮件和博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句子结构的构思时间,还可通过通信技术中的语音功能和学生通过英语聊天,观察学生的认知后为其设置课后学习的课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结合信息技术的多种形式,设置课堂教学课件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是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
如:“The Bermuda Triangle Phenomenon”的课堂教学设计,其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级课堂的教学内容,需要“智课教育平台”的辅助,在讲解过程中播放世界著名的未解之谜的幻灯片,其中包括玛雅文明、麦田怪圈等,扩大学生视野,以翻转课堂微课,提供“学、练、改、管、测”的模块内容。如:在测试环节,通过课上辩论赛的形式,完成批改和评测。测评的形式可通过“多邻国”英语测试系统,对学生辩论赛的语音、语调、重音等多方位的打分与纠正,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分,教师评分则是根据学生现场的阅读能力展开,了解学生的口语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完成作业。对大学生而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测评更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且使其更加关注英语课堂。
五、教学设计实践
本次教学设计以《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八单元为例,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法基础,且词汇量较大,有自学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可自主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英语语境环境,听说能力方面比较薄弱。
(一)单元思政教学目标确定
1.研究教学内容
“Benefits of Volunteerism in College” “The Volunteer Story of Sarah Hooker”,是本次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英语听说练习,并利用志愿者的相关故事设计,让学生在讨论中构建情景。为了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还融合了线上采访,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导入
导入课程之前,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在课堂上使用。首先引出问题“How many of you have ever done some voluntary work?Please raise your hand”。其次,查看学生关于问题的回答积极性,间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
3.目标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本单元设计主要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其一是加强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其二是强化相关词汇的利用能力,其三是在文本结构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二)前测
教师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积累的有关志愿方面的词汇。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习题,对学生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积累进行事前测试,将朗文互动英语一、二级作为自主学习资料,系统地开展。该学习平台可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包括上机时间的累计、学习时间的各个环节以及考试结果等。学生学习进度的详细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直接看到成绩,而后对学生不同英语词汇表达及选择志愿时所需考虑的因素进行提问。后续教学计划,根据前次测试的结果进行调整。如果学生在前一次测试阶段表达流畅,那么相关词汇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若成绩不理想,则视学生情况适当调整。
(三)交互式教学
文本阅读:通过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1“Benefits of Volunteerism in College”锻炼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文献中吸取教训,对大纲进行精炼。
导读文本“The Volunteer Story of Sarah Hooker”之后,通过线上社交的形式,让学生自行组织采访内容,主题是关于志愿者的故事。教师可关注线上平台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校园网中鼓励学生完成自主采访,采访结束后设计开放性的试题,如“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volunteer story that impressed you most?”并且展开探讨。因为本次采访的对象是高校的学生,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进行补充,播放更多的志愿者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志愿者的心理,并丰富教学内容,询问“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ign volunteers and domestic volunteers?”。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教师可通过电影解说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外的志愿者工作状态及心理的不同。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处于探索的状态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性。
谈论结束之后,各个小组将之前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说出在采访过程中、视频观看过程中以及讨论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表明自身的不足,对教师提出问题。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英语教师,不可一味追求课程技术的革新,也不能一味地把所用的技术拿出来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支撑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选择课程技术的出发点就是适用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学习者的特点,适当运用课程技术。在使用技术时,要考虑所选用的信息工具对课程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帮助。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达成促进学习目标为主旨,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