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及标准化对策分析
2023-10-16刘万匀
刘万匀
(龙湾区消防救援大队,浙江温州 3250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工具也在不断升级。电动自行车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但对消防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增加,更易引发火灾,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给人民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人们出行需求与消防安全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时间发展愈发尖锐。如何在保障人们出行安全的同时,做好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是消防部门当前工作的重点。通过集中整改,强化管理等工作,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1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问题与危害
1.1 电动自行车本身的危害
1.1.1 电池材料不合格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不断增长,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率也逐渐上升。通过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现多数事故均是由于蓄电池线路被击穿,造成内部燃烧进而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池故障,进而诱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查阅结果,以及消防部门试验表明:一辆电动自行车起火后,4min 内就能使整栋建筑被烟雾围绕,7min 后温度上升至300℃,严重威胁建筑中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动自行车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具有易燃的特性。起火后燃烧会产生大量毒害气体,弥漫后被人体吸入,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窒息死亡。可以说电动自行车燃烧后,危险性极高,试验测试中电动自行车火灾产生的毒气,通常在100s 内就可以蔓延整个房间[1]。
1.1.2 产品质量不过关
国内人口数量庞大,对于电动自行车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高效出行的工具,其人均拥有比例不断增长,也促进了制造企业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不良厂商为了牟取利益以次充好,将不合格的劣质产品投入销售渠道的现象。消费者购买后,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多数火灾事故均是因为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充电器、电气线路等发生故障,进而诱发的。尽管当前国内已经正式施行相关技术标准,但是新产品更替旧产品还需要一定时间,市面上不合格的电动自行车产品比比皆是。此外,个别零部件销售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生产链上偷工减料。一系列不合规的操作都会导致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诱发火灾,给社会治安带来不良影响。
1.2 违规停放或充电
从日常消防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进入小区电梯等现象非常普遍。电动自行车堵塞小区安全逃生通道,影响消防车通行,不利于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一旦电动自行车发生起火、爆炸等事故,产生的毒气会在短时间内充斥整个楼道,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分布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在停放场所内,但是由于居民害怕电动自行车被偷窃,或是为了方便个人使用,还是会将电动自行车带入电梯,停放在走廊中。部分小区还存在居民乱接电线充电的现象,广大居民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常识了解甚少,尽管会从电视新闻中看到相关事故的发生,但是也会将其看成是偶发事故,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在日常停放充电电动自行车时,依旧我行我素,最终造成事故的发生。
1.3 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管理不科学
通过分析各地近年来发生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发现,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并且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使得黑心商家有可乘之机,在销售、零部件安装环节,使用质量较差的零部件,影响电动自行车的质量。使用环节也缺乏安全监管,电动自行车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不足。电动自行车对于部分人群来说,需求性较大,可以满足其日常出行。但是由于配套建设的方案与管理责任的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遏制火灾事故的发生。较多地区的消防部门都在积极推进消防安全隐患工作,对安装电池充电柜、充电桩等工作进行规划,但是由于资金和区域等因素的限制,这一工作无法做到全区域覆盖,电动自行车依旧存在使用率不高的情况。此外,相关执法部门与物业单位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约束。
2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监管症结所在
2.1 多个部门无法形成合力
在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监管方面,应根据安全隐患标准与规定,建立全链条式的检测,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电动车安全事故的发生。尽管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问题都是以火灾事故等形式体现,但是全部依靠消防部门管理并不现实,也难以达到治根治本的效果,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管理措施,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电动自行车现象进行整治,形成综合治理方案。从当前的管理情况来看,各部门各司其职,消息并不互通,也未能建立联动机制,严重影响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风险防范措施不足
由于不少地区还未能推行全面管理,大量电动自行车处于监控死角,一旦出现事故,有关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严重危害小区和居民安全。大多数小区在设计初期,未将电动自行车考虑在内,设计不够科学。并且多数小区都是参照当时电动自行车的数量进行规划设计,当后期小区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增加后,车辆无法得到规范停放,车辆充电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居民只能自行采取违规措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2]。
2.3 监督执法效能不高
当前,涉及电动自行车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整治,主要针对违规停放和违规充电行为。但是在执法过程中,收集车主信息、判定违法行为等环节过于烦琐,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案,导致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处理。此外,当电动自行车数量较多时,消防救援机构的人员配置不足,无法进行无时差、全覆盖的监管,导致工作治理成效不明显。
3 消除消防安全隐患的标准化对策
3.1 建立健全新标准和体系、推进各部门联动合作
3.1.1 建立新标准
在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防护工作中,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相关规定。在原本的技术规范中,未能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电池爆炸等行为进行重点管理,在车辆电池电路装置性能管理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明确电气性能,结合热失控、高低温等现象制定明确的标准,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原本的标准中,也未能明确电动自行车的质量标准,部分电动自行车改装元件的数量增加,产生消防隐患。需要基于安全技术规范,逐步达到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要求。在明确电路、电池装置设置后,对性能标准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车辆选择耐热、阻燃材料,降低事故的发生。原标准中对于电动自行车的规定不够严谨,使得厂商钻空子,需要结合监察部分,对市面上的售卖车辆进行抽检,检查电动自行车电源、主回路的阻燃性能,制定阻燃性能方面的标准。针对以往问题建立全新的标准,要求行业贯彻落实新标准,定期对厂商进行检查,严禁不符合规定的车辆投入市场。
3.1.2 健全消防管理法规体系
根据各地电动自行车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从车辆生产、销售等领域入手,形成规范化管理,提高电动自行车的生产质量。聚焦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新技术,制定完善的法规体系,推进标准法规的逐步完善。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对各地管理条例作出明确规定,明确主体责任。此外,加大对有违规操作的企业和厂家的惩处力度,若发现有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对其源头厂家进行严厉查处。针对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将其纳入信用体系中,警醒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
3.1.3 坚持部门联动、落实管理责任
(1)多方联动合作。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交由消防部门独自监管不符合实际,需要涉及的部门联动合作,开展综合治理。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下级部门监管、质量监管、治理等工作;日常加强对不安全行为检查的同时,还需要加大抽查力度,对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监管,督促其生产合格的产品,减少伪劣产品流入群众手中的情况;对小区作出明确规定,划分出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区域,高度关注个别行业车辆使用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则组建整治工作小组,根据层级与地区,逐步对区域内的物业、社区展开监督。明确各部门整治工作的重点,发挥消防安全管理的监管作用。
(2)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消防安全部门应联合政府,明确区域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要求街道、社区都能够按照规定依法落实管理责任,并将职责细化分配至各网格及物业服务企业。确保责任细化后,各区域都能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培养消防安全责任人,加强夜间巡逻与日常防控工作,集中在充电高峰期进行检查,严禁各场所出现违规停车、充电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修建集中停放场所,设置消防设施,在发现火灾时及时扑救,避免火灾蔓延[4]。
(3)实行齐抓共管。在完善管理全链条的同时,还需要社区与物业联合,对小区楼道中,存在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现象进行处理。消防部门与公安部门给予全力配合,做好消防管控、排查工作。鼓励在监控设备上设置智能识别系统,对电动自行车的行踪进行监管,定期对车辆停放情况进行巡查。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管理模式,通过监督App对小区用户进行信息登记,对电动车停放、充电现象进行管理,保证用户规范使用和停放,减少火灾现象的发生[5]。
3.2 加快推进管理升级、探索新型执法机制
3.2.1 加大充电、停放设施建设
在技术层面和生产领域,应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电动自行车技术标准,改善电动自行车进入楼道等现象,制定车辆停放规范,采取升级措施为群众谋福利。通过设置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推进惠民政策的开展。根据地区实际需求,合理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减少用户车辆入户的现象,保障楼道小区消防安全。在建设资金充足的地区,加快修建集中充电和停放场所,将其纳入消防安全管控整体规划中,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在户外场所设置探测器、感应器等设施,开启智能监控。发现电动自行车进入时发出警报,发现火情时及时报警处理。设立地方管理标准,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管控[6]。
3.2.2 新型执法机制
一方面,要针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对停放问题进行规划,还需要建立违规扣分机制,严格规范群众行为;另一方面,将处罚权限授予基层街道、小区,扩大打击用户违规违充等行为的覆盖面。
3.3 全面加强电动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针对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的相关内容,利用媒体平台和各大网站,正确引导群众树立消防安全意识。通过电视广播、微博等渠道,全面普及车辆停放、充电等操作方面的知识,以及播放电动车火灾隐患的视频。通过在小区树立警示牌,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居民合理使用电动车,避免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将任务下发给社区、流动宣传小组,利用走街串巷的宣传形式,不断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隐患意识。还需要将相关消防安全常识,以及早期火情扑救操作知识普及给群众,提高群众的自保能力;加强对生产厂商、维修企业的普法工作,警醒其按照法律规定办事[7]。
4 结论
为了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安心使用电动自行车出行,避免火灾等危险事故的发生,需要从消防安全防范的角度入手,完善相关制度。根据消防安全隐患标准化规定,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与防火意识,对电动自行车的质量安全进行管控,科学使用电动自行车,提高用车安全标准水平。加强对各城市电动自行车的监督查处力度,严格按照消防安全规定对用车行为进行管理,防范于未然,以保障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