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研究生开展耕读教育的思考
2023-10-15赵明敏岳建英魏瑶郑红丽周洪友
赵明敏 岳建英 魏瑶 郑红丽 周洪友
摘 要: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提出“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耕读教育对于高校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涉农高校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进行耕读教育的实践,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还可以激励专业学位研究渗入农村实践,激励学生献身乡村振兴,为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该文结合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应开展耕读教育的思考,可为耕读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耕读教育;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农村实践;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23-04
Abstract: Farming-reading culture is an unique cultural form formed by China's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which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Opinion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carrying out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the practice of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ould contribute not only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moral quality, but also facilitat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rural practice. This education model could als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dicate themselve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He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ng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majored i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lant protection, we propose to carry out farming education in the whole training process of post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which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Keywords: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lant protection; post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rural practice; rural revitalization
我國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博大精深。耕读教育,就是“亦耕亦读”,“耕”指农耕,是百姓生活之源;“读”指读书,为士人立命之本,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1]。中国的耕读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主张耕读教育要做到文化知识讲授和耕种技能传授并重[2]。因此,开展耕读教育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的重要步骤,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为有效路径。
耕读教育是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内容。耕读教育的顺利推行则为涉农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021年8月23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3]。对涉农高校提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将田间作为教室,将农林专业的课堂开设在广袤的田野上,培养学生们热爱乡村、热爱土地的耕读情怀。通知中还提出了5项任务举措,并针对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和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5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这些举措从整体上明确了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工作方向,要求要重点突出思想引领,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注重文化熏陶和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过程中融入农耕文明,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榜样带动力量,以优秀典型的师生、校友人物激励和鼓舞师生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激扬青春、奉献报国[3]。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劃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规模,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涉农高校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主体。目前,涉农高校已开展了大量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关工作。在新农科背景下,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农业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耕读教育显得至关重要[4-5]。
农业硕士是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主要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目前有涉及到农业相关的15个领域正在招生。农业硕士毕业后,可从事农、林、牧和渔业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及金融业等多种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农业产业,突出我国生态脆弱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的领域特色,主要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植物保护2个研究方向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领域的相关行业、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和输送精通技术、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职业人才。主要任务是从内蒙古农牧林业生产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出发,针对内蒙古生物气候带特征和内蒙古区位特点,主要以内蒙古土壤资源、养分与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农牧交错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检疫与生物安全、草原病虫害防治和农药管理及安全使用为研究重点,为内蒙古农牧林业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表现在岗位的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在社会需求上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应更加强调和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教学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近年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内蒙古农业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的多个环节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学生秉承老学者们扎根边疆、贡献基层、促进多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光荣传统,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的人数较少等。因此,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这一领域,开展耕读教育实践,并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感受乡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人才振兴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6]。因此,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对象,研究开展耕读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出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渗入耕读教育,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夯实“三农”情感及选择农业、奉献“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如何开展耕读教育,我们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广泛征求导师和学生的建议,努力将耕读教育渗透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一 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耕读教育
在项目组导师所承担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教案、课堂教学中加入耕读教育内容,教育学生要“知农”。比如,在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课程中,介绍有害生物的基础理论时,挖掘授课章节中哪些内容可以是耕读教育的切入点,开展耕读教育,激发学生“学农”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介绍有害生物对农作物产量品种,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能够结合最著名的植物病害导致饥荒的事件——“爱尔兰大饥荒”开展耕读教育。结合当时的欧洲政治形势分析英国对爱尔兰全面掠夺的殖民政策导致的贫困可能也是造成饥荒的深层原因之一。从而引申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国家目前所展现的强盛态势,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耕读教育的意义是为了全社会的农业安全生产及人类食品安全。并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最后,回归主题,要求学生们努力学好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这门课,为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和粮食丰收,助力乡村振兴作贡献。
二 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耕读教育
耕读教育的核心是耕读实践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与教学基地的导师合作商讨,加入耕读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学农”。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6个月时间进行实践教学的学习。我们一般要与研究生教育基地合作开展。这就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进行匹配。本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技术课程的讲授、职业生涯的规划、创新创业的引导,以及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和助教等工作的指导,并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未来优秀的培训师和基层管理者。同时,我们还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升的培养。一方面我们组织专业的导师们讲授植物保护技术前沿进展课程,将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另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交流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眼界。
除了本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导师指导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指定实践导师,负责研究生在该基地实践训练时的指导。通过实训课程教学,开设专业讲座,提供对口实习岗位及岗位实践指导,带领学生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我们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刚入学就在本校导师指导下选定实践基地的导师,双方研讨后确定实践课题。为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进入实践基地做好充分前期准备,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
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加入耕读教育内容,使得耕读教育更接地气,效果更加明显。例如,我们将农民企业家的故事结合实践内容进行讲解,开展与农民企业家面对面活动。知悉他们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在实践中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图1)。这些耕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农民企业家在农业领域事业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对“学农”的信心。另外,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直接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 导师在毕业论文指导各环节开展耕读教育
导师在课题的试验研究指导、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加入耕读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爱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验研究的指导环节,导师与研究生见面交流机会较多,可以提前设计,结合各环节的教学任务特别进行深入耕读教育元素。比如,开展科学实验研究过程中,导师进行亲自示范,教育学生要秉承严谨、认真、科学和诚信的态度,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具有自立自强、追求进步的耕读意识和品质。可以多种形式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开展耕读教育,比如邀请农民科学家进行评审,结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讲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农业生产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爱农”意识。
导师还可以将师德师风建设与耕读教育相结合,讲述本专业教师中为了农业科学研究或农业生产作出卓越贡献的实例,使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们的“爱农”观更加近距离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讲解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时,以小麦锈病为例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孔窑洞走出两个院士”的励志故事,讲述了李振岐院士和康振生院士为小麦锈病防控作出巨大贡献的艰苦奋斗事迹。李振岐院士不负周恩来的嘱托,以窑洞做温室,首次锁定条锈病“匪巢”,在参考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广泛开展调查,创造性地进行室内外试验,最终写出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论文,即《陕、甘、青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之初步研究》,为小麦条锈病在中国的发生和流行体系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李振岐院士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完成的我国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推动实施了治理陇南易变区的重要防控策略,他们开展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显著降低了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李振岐院士将刻苦钻研的师德师风传承给他培养的研究生康振生院士,继续从事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攻克难题,使得我国在小麦条锈病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处于世界前沿的行列。目前,虽然康振生院士团队有先进的科研实验室和科研设备,但他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还常去窑洞实验室工作。通过这些事迹的介绍,学生们纷纷发言表示被老一辈科学家的师德师风所感动,立志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探索进取(图2)。
四 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开展耕读教育
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农业类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从近年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和企业供给岗位来看,大部分农业及其相关企业都在乡镇或其他农村基层,而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较为稀缺,当代毕业生特别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获得了硕士学位,自认为比本科毕业生更有优势。导致他们多数更愿意选择到大城市就业,而不愿到基层农业单位回馈社会。受这种择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缺乏合理的就业定位,导致他们选择了专业不对口的其他行业。
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的毕业就业指导中加入耕读教育非常必要。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教育他们学好理论知识就是要用于专业实践。农业领域是个大天地、大田地,在那里大有作为。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知农、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优先在涉农领域的单位选择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导师指导或毕业教育时给他们讲故事,循循善诱。《围炉夜话》中所提到的“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意指古人认为只有辛勤劳作,努力耕耘,才能有所收获,维持生计。那么,我们年轻一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里的耕耘不仅仅指农业劳动教育,这可以延展到思想教育中、刻苦的专业知识学习中。历史上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士,通常都能够在艰苦劳动中,秉承“不断学习”“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耕耘精神[7]。只有这样的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到学生们从事农业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杨飒,韩若莱.耕读教育,为“双减”注入新活力[N].光明日报,2022-10-04(008).
[2] 陈丽红,李韬.文化传承视野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特点、影响及启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2(8):21-24.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21〕10号)[EB/OL].(2021-08-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 719.html?eqid=faf4f37d00115c23000000066455b5ff.
[4] 樊未晨.教育部:加强新农科建设要抓好涉农专业学生的耕读教育[EB/OL].(2021-10-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
4121271748493405&wfr=spider&for=pc.
[5] 高众.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长春举行[N].中国教育报,2021-10-20.
[6] 陈毅辉,苏凯,洪碧云,等.涉农高校新型人才培养中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J].河南农业,2022(24):16-18.
[7] 李丰生.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不能只是一时之谈[EB/OL].(2021-03-16).https://m.gmw.cn/baijia/2021-03/16/34688501.html.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首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内教高函〔2021〕45号);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耕读教育的实践”(YJG2021009);内蒙古农业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植物病理学教学的思政教育改革研究”(SXJS202003);内蒙古农业大学2020年示范课程“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内农大教字〔2020〕21号)
第一作者简介:赵明敏(1975-),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
*通信作者:周洪友(1968-),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