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10-15乔禾培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乔禾培 (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阶段,全球经济文化都经历着不稳定的发展时期,人类文化和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也必然受到影响,而社会认知的变化也考验着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中国社会在转型阶段的困惑体现在每个置身于其中的个体身上,这也从根本上造成了一些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念与生存状况等方面的巨大改变。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调如此,就更考验在教育的准备过程中是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广泛且深刻的认知、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同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特点融会贯通、教育结果是否达成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倾向于灌输式学习,一味地将传统文化灌输给学生但同时又没有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单纯的文化传承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足以引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兴趣。这一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内容少、教学形式单调等原因相关;另外,这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手段有重要的联系。在这个前提下,高等教育中的人文传承和传统知识再次受到我们的关注,全社会也加强了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文化传承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是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有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涵养,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涵。“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理念和高尚的精神气节,沉淀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更深层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属于提升和培育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和根本来源。”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新时期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内核价值理念和传统经典价值观形成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从内在逻辑上判断,社会主义内核价值理念来源于传统经典价值观,并以其为基础内核,继承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从外在形式分析,社会主义内核价值理念和传统经典价值观都体现在以国家为圈层,以人为基本单位的法律、习惯和道德形态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内核和方法都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观为媒介进行文化教育宣传,可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的社会实效性,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达到认同、行为上做到自觉。
(二)有利于润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内容,以时间推移为坐标在代际之间建立的独属于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的演进伴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的繁衍,承载着人类群体性智慧、追求和情感,而这些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文化传承的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中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仅因为大学生所具有的传播活性和探索欲,也有赖于当下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先进性,使得年轻群体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链条中更容易接受到信仰的光环、价值观的高点或者伦理道德的约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历史传承需要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认可,培养大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信任感,保护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感,在大学生主动进行文化传承方向上进行保护,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积极追求。
(三)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大学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中,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潮流,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且繁殖于现代文明中,采用更为便捷的传播和分享手段,利用更易接受和认可的方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核结合于先进的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传承走上快车道。两者的融合不仅可以为社会中个人的发展带来指导,也为疫情之下我国在世界中的经济文化定位贡献出历史智慧,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文化传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延续,也在过程中内化自身的发展,为文化和传承都带来充满活力的发展。
(四)有助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培养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精神瑰宝和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同时产生了不少道德楷模,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坚力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瑰宝。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长期在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把讲美德、尊品德和守美德变成人类共同热爱和向往的好的生活方式。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促进中国大学生形成端正的三观,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达成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传承的缺失
(一)教育者对文化传承价值欠缺深入认知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广泛性以及深入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保存的诗歌和书籍、民间艺术、节日习俗、传统礼仪、思想文化、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心理状态等一切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形态”。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因素进行教育。多数高校思政教育者囿于前人研究的边界,只在思想文化层面进行深挖,而其实无论是以实体形态出现的器物、字画,或者是以非物质文化形态传承下来的手艺,都是高校教育者可以且应该展开文化传承价值研究的内容,在其中都能收获历史的经验。
(二)受教育者对文化传承欠缺主动性
大学生主动学习文化传承课程、开展相关活动是高校能够对相关课程活动给予支持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人四年的学习时间是人生经历的重要部分,对于高校来说,每一届学生都是学校思想文化、价值理念传承的纽带。但是,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速使得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平台已经不仅限于课堂或者教师,所接触的内容也是纷繁错乱、复杂多样的,信息爆炸和过早接触互联网还导致大学生社会化早熟,对于金钱至上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追求使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逐渐降低,甚至随着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的增加而放弃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很多学生都认为,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于自身人生成长缺乏实际意义,对学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充分体现文化自信
校园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也展示了高校建设者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尤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校园传统建筑尤为突出地彰显了曾经的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和态度。优秀的传统建筑可以传递建设年代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追求,蕴含一个时代的文化涵养,但是,学校建筑发展至今,已经鲜少在外观上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也多未体现传统建筑理念,很多建设追求快速完工和现代简约而忽略了学校历史的脉络和人文精神传承,学生也很难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获得归属感。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其彰显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不但以建筑文化的形式体现校园的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同时也以器物形式传递社会价值理念,实现思想教育功能,学校应是发扬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充分体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学是高校受教育者了解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魅力的主要途径;是为了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理念。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基石,以小见大地体现一国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是教书育人最基本的任务。我国从千年以来的学校教学组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定到现代课堂教学的设置,都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也反映了中国人整体的道德理想与人生价值追求,是不可比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是,现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借鉴和挖掘其中优秀的基因,教材更新慢,同现实情况及文化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传统文化和当下受教育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互动没有完全发挥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深入贯彻其中的文化内核。
三、立足文化传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充分挖掘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中深邃的思想成果、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多被搁置,社会中缺乏文化价值深挖的氛围,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没有关联研究和应用探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停留在近现代价值观的判断和解读,针对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缺少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讲述。传统文化依然有落后的观念和同社会公平相背离的内容需要分辨, 这也是作为教育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下,创新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广大思政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将文化传承纳入工作重心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和价值。
(二)开展更多以文化传承为内容的实践性课程
大学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方式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现在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老旧的传达方式和课程模式,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程更要开拓思路,调动每个同学的探索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同学联动,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文化与传统结合的典型案例,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注重人文传统、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优秀文化的向往,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以文化传承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靠性。
(三)为文化传承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较长一段时间内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文化传承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不仅要在校园建设中大量融入传统文化特色、在校园活动中体现传统文化趣味、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传统文化学科交叉,也要将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纳入高校的规范建设中,落到纸面、落到实处,让高校教育者首先对文化传承充满信心和动力,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教师职业道德,带动学生互相进步。对于青年教师要提供学习机会、展示平台,成熟教师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与时俱进,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能够得到文化传承奠定基础,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要重视文化传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社会家庭作用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家庭为单位,以父母为支撑的教育模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期,社会家庭的关注点集中在数量更少的群体上,虽然政策的变化带来了多子女家庭的增加,但社会家庭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作用并不会减少,反而在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今天,需要更为重视。在社会中应该营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启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家风教育中熏陶大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营造适合学生学习传统技艺的氛围。回归社会大环境、打造家庭小环境,在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历史进程中,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影响都对大学生在这两个环境中的思想政治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既然已经产生,就需要全社会和整个家庭的配合协调,为大学生在社会家庭中学习传统文化铺路。
四、结语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一国文化自信的外显,同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关键动力来源。文化传承不能一味地依靠强制性行动和社会性行为,需要通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形成每个公民的内心认同和自发性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囿于课堂的灌输,也需要为在校同学提供参与性更高、内容更具趣味性及网络化程度更高的文化传承创新。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在其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都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文明,保存中华优良文明基因、中华文化精神内核、民族精神基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起点和责任担当。现阶段,国际社会压力倍增,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所有的冲击都通过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而国内学习工作环境舆论声音繁杂、爆发性消息引起的价值恐慌等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全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一再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极其丰富的核心理念,具有人格塑造、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的重要功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一国文化自信的外显,同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关键动力来源。文化传承不能一味地依靠强制性行动和社会性行为,需要通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形成每个公民的内心认同和自发性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囿于课堂的灌输,需要为在校同学提供参与性更高、内容更具趣味性及网络化程度更高的文化传承创新。结合大学生三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同当下学习生活相结合、创新实践应用模式,可以增强大学生自身品行素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向心力、凝聚民族精神、争取国际话语权,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回流提供支持,为中国能够在下一次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前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