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规定”到“趣味驱动”:艺术设计介入公众垃圾分类行为引导策略

2023-10-15邓博方王德刚张鹏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规定垃圾袋品牌形象

□邓博方 王德刚 张鹏/文

近年来,“垃圾围城”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以及垃圾污染难题的有效手段,其中垃圾分类的科普宣传是分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目前,垃圾分类在各城市的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针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的科普宣传不少,但公众在垃圾分类行为中依旧不知如何操作,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科普宣传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垃圾分类的实施,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还需要自下而上的配合。当下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进程的阶段重点是进一步激发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其产生实际的行为转变。本文提出引导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制度性“垃圾分类规定”的局限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种类愈加复杂且清运量持续激增,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诸多城市已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但落实效果普遍低于预期。主要问题有:分类垃圾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分类之后收运混淆;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缓慢,过渡时间长;可回收利用垃圾大量被归于其他类别。参与性低、系统性差、彻底性不足等问题成为影响垃圾分类进一步推进的阻碍。垃圾分类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事项,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全民准确分类垃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议题一样,垃圾分类问题无法仅仅依靠行政指令解决[1]。垃圾分类貌似重心在于垃圾,其实根本在于人,因为是人在制造垃圾、扔垃圾、回收垃圾,养成居民个人的垃圾分类意愿和好的行为习惯是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本,而居民个人的垃圾分类意愿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仅通过“查、评、逼、考、罚”无法有效地实现。

2“趣味驱动”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引导

近年来,垃圾分类政策由“强制分类、处罚机制”到“行为引导”,呈现出多点推动的发展趋势。但垃圾分类知识复杂、内容繁多,知识科普宣传仍有待加强。垃圾分类可操作性较低,政策难以落实到个人行为,不能有效传播且效果不理想。为有效地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引导,助推我国垃圾分类政策快速落实,可以尝试艺术设计介入垃圾分类的方法,实现从“规定”到“趣味驱动”的多点推动,彰显艺术的传播力与趣味性,在柔性引导中帮助居民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在“趣味驱动”的过程中实现垃圾分类科普,同时对公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发公众内生动力,使其认识到个体是重要的参与者,培养其价值观。

艺术性“趣味驱动”,可以通过视觉要素、信息要素、活动要素、服务要素等柔性手段,让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进行思考并产生共识,从而主动成为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让垃圾分类在家庭和社区环节中更加有效。将知识传播、审美感受、生活趣味、创意实践等融入策划方案中,以多元的方式、丰富的路径引导公众了解垃圾,从而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公众行为习惯,帮助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而为政府建设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引导管理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及实施策略,塑造可持续、人性化、多元活力的城市空间。

3 艺术设计介入公众垃圾分类行为引导策略

3.1 在垃圾分类推广形式中融入引人共情的设计元素

利用动画、漫画等形式,设计可爱、有趣的垃圾桶、垃圾袋和垃圾分类标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强记忆效果,使垃圾分类变得更加有趣。日本设计工作室MAQ发起了一项名为“垃圾袋艺术作品”(Garbage Bag Art Work)的活动,分发了5000只艺术垃圾袋,用于99处垃圾收集点。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垃圾收集点变成装点街角的风景,二是让扔垃圾这件小事变得有趣(日本的垃圾回收时间是固定的,居民会在回收日清晨将垃圾袋放在街边,堆成一小座山丘)。MAQ工作室设计的“小兔子”垃圾袋巧妙地利用了垃圾袋提手的形态,在普通的白色垃圾袋上点缀了两个椭圆形和一个“x”形,这样使系好的垃圾袋把手像兔子的两只耳朵一样,以童趣、可爱的方式,鼓励大家在野餐后带走垃圾。

在趣味垃圾袋的设计案例中,设计者将人们每天都要使用到的垃圾袋变得不再容易被忽视,使其以一种引人注目的形式出现在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设计者想要公众聚焦的内容并非垃圾袋本身,而是希望公众在欣赏创意垃圾袋的同时,能够对生活垃圾、环保等问题展开思考。这些环保垃圾袋通过一种温柔、可爱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设计者所倡导的重视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传达到居民心中。

3.2 以公共艺术作品为宣传媒介激发公众同理心

在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可以利用艺术展览、互动装置等趣味形式,让公众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展览中设计体验环节,为公众提供垃圾分类实践的机会,增强公众的参与感。现如今环保主题的公共艺术展览在我国逐渐增多,但以宣传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却很少,现存作品多以“垃圾分类科普展示馆”或“知识科普墙”等略显生硬的教育形式存在。其中,垃圾分类知识一般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于馆中,普遍缺乏趣味性和艺术性,多为知识与规则的直接呈现,很难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对于放置于公共场所的装置,可以通过艺术设计将垃圾分类的文字规则进行信息可视化处理后再以插画、漫画、短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公众,如此能够使公众更容易理解并产生深刻印象。艺术性强的信息传达形式清晰直观,融入一些创意后还可引人深思、共情。此外,还可以利用艺术雕塑、墙体绘画等形式,在城市中设置垃圾分类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视觉冲击力,使公众产生同理心,关注并重视生活垃圾处理,引导公众关注垃圾分类问题。

3.3 设计开发垃圾分类科普品牌形象

“科普品牌形象”在设计中植入科普的概念,其高价值的内容能够通过形象表达来动员和感染受众。在垃圾分类宣传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成功的品牌形象设计经验,科普品牌形象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达成传播力和吸引力相互促进的共赢局面[2]。香港食物浪费严重,香港环境及生态局于2013年开展了“惜食香港”运动,并发布了该运动的宣传代表“大嘥鬼”品牌形象,“大嘥鬼”在多个国外社交媒体上拥有账号,用轻松搞怪又贴近公众生活的方式宣传惜食信息,宣传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视频短片、电台录音、海报画报、报纸文章和巡回展览等。“大嘥鬼”凭借鬼马的造型、轻松幽默的宣传方式积累了不少粉丝,逐渐被公众熟识,督促大众改正自己的坏习惯,从而减少浪费。垃圾分类科普品牌形象,主要指以垃圾分类的科普品牌形象作为一个载体,后续进行各类开发,香港“大嘥鬼”作为一个科普品牌形象,用丰富的形式将科普品牌形象作用于线上线下等各类宣传渠道。通过社交媒体积极与粉丝互动,不断更新垃圾分类和环保等相关知识,紧跟时事热点和政策的变化,这样贴近生活的普及方式使得账号风趣幽默。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科普,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一般以吉祥物的面貌出现,无法发挥出垃圾分类品牌形象应该具备的科普作用。尝试把垃圾分类科普品牌形象设计融入垃圾分类科普教育绘本、趣味分类玩具、垃圾分类公益活动之中,以品牌形象为载体,通过娱乐的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促进公众的环保意识从浅层走向深层,引导公众将认知变成行动。

3.4 垃圾分类科普动漫设计

十几年前大众还不具备环保意识时,《哈皮父子》这部动画就有了超前的环保意识,动漫的主角是易拉罐,配角是饮料盒,剧中的女神原型是玻璃瓶。在“父子俩的冒险乐园垃圾海岛”剧情中,哈皮父子在一个充满垃圾的小岛上,只能利用身边的垃圾生存下去,他们和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纸、灯泡成了朋友,一起对战垃圾小怪。使观众在看动漫的过程中,对垃圾分类的概念更加完善。剧情设计传递垃圾分类的理念之余,哈皮父子可爱的动漫形象设计也深受观众喜爱,和失败的美国垃圾分类品牌形象“垃圾回收桶Dunk”形成鲜明对比。“垃圾回收桶Dunk”的外形由于与人类的外表过于相似形成恐怖谷效应,主流媒体认为其外形过于邪恶,令人感官不适,不适合与青少年进行互动,最终销声匿迹。

《工作细胞》是日本的一部拟人化科普动画,通过诙谐有趣的表现手法科普在人体内引发各种疾病的病菌,生动地展示了细胞们的各种工作日常,将细胞化身为有情感的人物角色,在传达医学科普知识的同时引发观众的情感认同,成为2018年最富有话题性的动画作品。这部动画作品的大部分情节符合医学常理,严谨细致的同时又做到了活泼有趣,成功实现了趣味化科普的目的。其精美的角色设计、合理的剧情设计都为垃圾分类科普动画设计提供了优秀的参考范本。

3.5 利用游戏化设计增强垃圾分类趣味性

根据需要宣传的垃圾分类知识设计闯关游戏,如垃圾分类连连看、垃圾分类拼图等,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过程趣味化,助推科普进程。《羊了个羊》,是2022年9月在国内爆火的一款以三消为主要玩法的消除闯关小游戏,为玩家带来即时反馈,同时通过排行榜的方式激励玩家持续参与。其近乎“魔性”的背景音乐让其在社交媒体中赚足眼球,进而迅速地传播开来[3]。玩家通关后可以获得的穿着不同服饰的小羊盲盒,进而吸引玩家收集奖励。在垃圾分类小游戏的设计中也可以设置盲盒奖励机制作为用户通关的奖励。盲盒形象可以由垃圾分类四分法进行设定,例如,在“可回收物”章节游戏中,可将盲盒形象与各种可回收垃圾外观相结合进行设计,使用户在收集通关盲盒奖励的过程中学习可回收垃圾的种类。小游戏设计还可以参考《羊了个羊》的游戏逻辑,使玩家通过分享给朋友或观看30秒小视频两种渠道来获得游戏道具,一方面可以通过好友间的分享扩大垃圾分类科普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将30秒小视频做得精美有趣,通过视频动画对玩家进行垃圾分类科普。

4 结语

本文聚焦“公众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引导和习惯培养”的研究问题,围绕从“规定”到“趣味驱动”的核心思想,结合设计学学科视角,通过艺术介入的方法进行关联性研究,提出了五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公众行为引导策略。旨在拓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思路,建立多元立体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引导路径,以柔性的方式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发展进程,帮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其垃圾分类的主动意愿,培养其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习惯,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破解垃圾治理难题。■

引用

[1] 沈康,张莎玮.以设计思维“透视”垃圾分类[J].美术观察,2020(9):11-14.

[2] 易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IP形象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21.

[3] 朱姝.媒体融合视域下游戏传播的启示——以《羊了个羊》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2):23-25.

猜你喜欢

规定垃圾袋品牌形象
垃圾袋里有证据
会飞的垃圾袋
以“质量日”为契机提升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及其构成维度综述
极简垃圾桶
从《办法》到《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政策演变的研究
如何优雅地捡宠物屎
互联网出版
论图书馆品牌形象建设
对提升南通城市品牌形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