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文化之帆助中华巨轮远航
——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以及意义

2023-10-15钱政晓颜瑾瑾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巨轮中华文化中华

□钱政晓 颜瑾瑾/文

泱泱华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雄伟壮观、美轮美奂的建筑遗产,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先贤著作,婉转悦耳、余音袅袅的民俗乐曲……然而,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沉迷于“娱乐至死”的快餐文化中,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国之灵魂,若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要重视文化的积淀,不断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而不懈奋斗。基于此,本文研究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力作用。

1 文化积淀是舵,为中华巨轮指引方向

“求木之根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若中华巨轮要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则须守住文化之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自信立心铸魂。

前段时间,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爆火。该舞蹈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进行创作,以画中的“青绿”为视觉线索,进行艺术化的提炼,最终创造出从线下火到线上,从圈内火到圈外的款爆舞剧。对此,创作团队总结道:“‘青绿’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打底。”主创团队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灵感,树起一座艺术丰碑的同时,也激活了深藏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中华文化基因。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时过境迁,其诗画美学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反而还能给人带来欣喜和感动,尤其是在形式创新之后,更加熠熠生辉,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化如细雨,润物细无声。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历史发展留下的深深的印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强大底蕴。正是由于优秀传统文化掌舵,中华民族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才创造了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是中华巨轮的桅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担当好优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利用好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1],将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 文化创新是桨,为中华巨轮创造动力

“日新者日进也,不日进者必日退。”文化创新是使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若要为中华巨轮提供前行的动力,则需寻找文化立足点——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点燃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引擎,就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央视等主流媒体出品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高质量、多样性的优秀文化综艺节目广受好评。这些节目不仅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还引领文化节目创作风向从“娱乐喧哗”走向“人文静美”,激发人们对艺术文明的追求。这些节目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能让人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用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一节气一诗,以诗入景,以节气报时;滔滔不绝黄河之水设计灵感来自李白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破冰而出的绚烂五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皑皑白雪等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都在开幕式上有所展现。开幕式上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向各国人民展现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活力。

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文化血脉,凝聚时代力量,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正是由于创新性文化划桨,中华民族才有了前行的动力,创造了诸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冬奥精神等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巨轮的发动机,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成就的力量源泉。新时代青年是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体,青年要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2],在实践磨砺中不断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励。[3]”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若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推动文化创新,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关键。

3 文化自信是帆,为中华巨轮加快时速

文化自信是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脉里的基因。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把自己一生中大半的时间投入到敦煌的研究中,以“敦煌女儿”的精神接续传承敦煌文化的重任。19年来,樊锦诗与丈夫及孩子长期两地分居,将敦煌的发展放在首位,不辞辛劳,投入到敦煌莫高窟的研究、“数字敦煌”的构筑以及其他的文化遗产的研究中,以此来推动敦煌的历史传承。支持樊锦诗始终坚守敦煌研究与保护的力量,就是她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支柱和精神力量,樊锦诗院长出于对敦煌文化强烈的认同感,驱动她将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敦煌文化的保护工作之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贞不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面对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鲁迅先生用文字鼓舞人心,肯定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鲁迅先生在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当前,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势冲击,也出现了一些唱反调的、片面否认中华文化的论调,为此,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族精神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若要让中华巨轮加速前行,则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位国人的自信之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传递出令人折服惊叹的智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健壮的身躯,更需要自信强大的灵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当代青年所拥有的“天时”是新时代,所拥有的“地利”是一个蓬勃发展、开放自信的中国。青年人应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创新、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创新形式为动力、以文化走出去为重点,讲好中国故事,为文化自信注入蓬勃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青春的不竭动力与文化担当。

文化自信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为国家带来长远的繁荣和稳定。正是由于自信的文化扬帆,中华民族才能乘风破浪、克服困难,才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念。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新内涵,也是中华巨轮的骨架,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不断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把自己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所谓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4]。

4 结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以文化之帆助中华巨轮远航,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文化积淀是舵,文化创新是桨,文化自信是帆。巨轮以舵为方向指导,以桨为动力前行,以帆为主体提速。文化积淀、文化创新、文化自信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各司其职,统一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国精神。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引用

[1] 姜玉峰.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21-12-30.

[2] 李斌.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N].人民日报,2022-10-10.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2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猜你喜欢

巨轮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简述紫砂“巨轮壶”的制作要点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巨轮——2017中国科技成果综述
巨轮上的秘密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