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典型模式研究
2023-10-15陈素娟陈国元
陈素娟 陈国元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2019 年11 月,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部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议提出,“到2020 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取得明显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苏南地区和苏中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1]。为此,江苏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方面展开了创新性、引领性探索,为全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按照“苏南地区2020 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课题组主要对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总结苏南地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提炼典型模式,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苏南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参考。
1 苏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典型模式
1.1 产业兴旺引领模式
雅鹿村位于太仓市璜泾镇西北部,地处长江南岸,村域面积6.8 km2,可耕地面积362.4 hm2,重点打造水稻、蔬菜两大特色产业[2]。水稻产业,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引种优良新品种,引进全套粮食生产机械化农机装备和加工、包装设备,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以稻米文化为主题,打造一条从稻米种植、生产到加工、品尝的农旅线路,让游客看到一颗种子如何一步步成为餐桌美食。通过实施太仓规模最大的“菜篮子”工程,提档改造道路、沟渠、建造新设施大棚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产业园重点打造蔬菜智能化产业链,从蔬菜的全程机械化种植,到现代化冷链物流,再到尾菜循环利用,实现高标准、现代化的全新蔬菜种植运营模式。通过品牌打造,形成了“璜泾大米”“千禧”小番茄、“黄金”小玉米、雅鹿米粉等当地著名农产品。
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唐家宅,讲述抗日救国、保家卫国的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通过村容村貌整治、田园风光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等,走出一条以红色文化、绿色田园为特色的休闲农旅之路。2015年2 月,中央文明委授予雅鹿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3]。2018年12月,雅鹿村入选2018年度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020 年9 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 年淘宝村,雅鹿村榜上有名。做强产业,推进农旅结合,雅鹿村2020 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 846.8万元。产业兴旺为雅鹿村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1.2 乡村善治样板
徐家院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张溪社区,村庄四周为山林和圩田,湿地景观资源丰富,田园景观优美。徐家院村通过“三园共建、三产联动”,将农耕文化、书院文化与村庄院落充分融合,打造菜园—果园—庭园“三园共建”,最终实现农业、旅游业、服务加工业良性互动。以“渔耕樵读”为院落主题,以“耕读传家”和乡村书院为文化传承,把耕读传家和乡村书院文化融入到乡村的空间建设和乡风文明中。
徐家院村传承传统工艺,讲好乡村故事。通过传承发扬谷里鱼圆制作技艺、打糍粑、舞旱船、谷里民歌、张溪锣鼓、雨花茶采摘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挖掘明朝大将军徐达家族家规家训等无形的乡土、民俗、农耕文化,讲好乡村故事,沉淀乡村记忆,提升特色田园乡村的历史质感。通过与省级单位共同创建“徐家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健康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特色田园乡村延伸覆盖。新建徐家大院将村史馆、党群微家、电商服务站、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乡乐馆等不同功能的场馆整合,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推动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乡土气息,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
1.3 民生幸福示范模式
礼诗圩村是常州溧阳八字桥下属的一个最大的自然村,地处溧阳市溧城镇东郊,村庄四面环水,村内水系、田园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2016年,该村被国家住建部评为第三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4]。
礼诗圩村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紧扣“共享村落,礼诗生活”的发展定位,以“共享菜园”“共享厨房”“共享品牌”为抓手,通过“共享村落”建设,激活了村里的“闲”资源,让产业共融,农民获得了更大利益,走出一条乡村发展的特色之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共享菜园”一地难求;“共享厨房”在休息日和节假日更是“一厨难求”;荷花盛开时节,日均接待游客约6 000人,已成为江浙沪等周边省市旅游新景点。据报道,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3.2万元,已位于江苏省农村人均收入前列。
塑造“礼诗荷韵”文化品牌,深挖“礼耕传家、水乡荷韵”文化内涵;开设教授工作室,搭设艺术研究、工艺体验、文化传承的推广平台;举办“礼诗江南美意田园”为主题的荷塘月色、浪漫花海、果林采摘项目等,促进农旅深度融合;推出莲恋不舍、映日荷花、青春有藕等5款特色产品,讲好礼诗圩村的故事;促进邻里和睦交流,形成了崇德向善、文明友爱的邻里风尚。
1.4 城乡融合先行模式
白塔村位于无锡宜兴市西渚镇西南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该村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强村、旅游富民”的理念,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吸引3亿元民间资本投入;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建起七大文化展馆;发展脱贫致富产业,村民人均收入3年翻一番;创新乡村旅游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5]。
白塔村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定位,建立了南天竹、茭白、樱花、苗木、无公害大米、特色瓜果、优质茶叶等八大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产品,将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农特产品实行整体策划、分类包装,创新打造“白塔味道”农产品品牌,并通过素博会、“白塔乡村旅游季”等活动扩大知名度,带动本村和外来人口就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
白塔村紧紧抓住云湖风景区开发契机,建成兴望农牧园、甲有农林生态园、牵稼园三大知名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成了“亚洲第一、中国最大”的“猪文化馆”,兴望农牧园先后被评定为“无锡市农业科技示范园”“无锡市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3A 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接待观光游客50多万人次。
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禅德品牌。白塔村对白塔寺原址进行了标识,精心打造禅文化环境。建成了集文化、观光、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白塔文化公园,其中白塔乡村记忆馆是从上千件民俗老物件中整理并挑选出来的一个专题性展馆。主要以百姓生活的劳动工具、生活器具、风俗文化为三大要素,真实再现了过去百姓生产生活的习俗,反映了乡村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重要载体,深受老年游客喜爱。
以张戴公路沿线为区域板块和薛家桥自然村庄为重点,打造了横塘干“三星级康居村”、薛家桥“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充分展现了水清、树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貌。建成五星级农家书屋,现有图书1万多册。2020年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 苏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启示
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都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通过案例分析,课题组将苏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功启示概括为以下4 个方面。
2.1 坚持党建工作不放松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许多案例中都提到了党委在乡村振兴行动的组织保障和坚强领导作用,体现在引领乡村发展规划、支持产业发展、坚持“四个自信”、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以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满意为目标,以身作则,扎实工作,成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工作推进的坚强后盾[6]。
2.2 坚持规划引领
成功的乡村都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对本村的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等都作出短中长期的规划,在规划的同时狠抓落实,在抓落实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对规划进行调整和提升。例如,稳定一产后,加强二产开发,加强品牌建设、营销方式提升、农文旅游结合等,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2.3 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各村都坚持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深挖产品的深度、延伸产业链的长度。在产品的精细加工和特色加工方面做好文章,增加产品附加值,保障生产;设计产品主题节,进行品牌宣传活动;开展采摘节、农耕文化体验等,推进农文旅结合;通过网上销售、农超结合等形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益,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7]。
2.4 坚持全面发展理念
各村抓乡村振兴过程中都很好地坚持了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抓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创造“宜居宜旅”环境,不忘乡村文明建设。通过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开设大学堂、文化馆,组织系列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和比赛等,满足人们物质富余后的精神需求,真正让农民体会到中央提出的“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的深刻含义。
3 苏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
3.1 农村人才匮乏
年轻人大量外流,考大学、进城务工、缺少吸引年轻人的就业岗位等,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加剧。务农人口老龄化、村集体组织年轻干部匮乏等,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3.2 重环境、轻产业
苏南地区农村依靠政府扶持资金,在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因缺少产业支持,后续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同质化产业、低水平产业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农民收益靠天的问题依然严重。
3.3 投入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如何保障“三农”投入问题、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人才下乡等,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从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进一步解决的问题[8]。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建设,培育“三农”队伍
基层组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是推动工作的先锋模范。充满朝气、年富力强的基层组织是带动乡村振兴,带领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加大“三农”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科技人才、乡土人才4支队伍建设,通过产学结合等形式利用好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落实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创业,要在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花大力气,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比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市地方政府,选拔优秀青年到校,与地方政府一起开展有针对性地委托培养,毕业后充实村基层组织就是最好的案例。
4.2 狠抓产业强村,推进融合发展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抢抓机遇、培植新业态,花大力气发展好产业。茅山镇丁庄村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开发葡萄加工产品,办好“一颗葡萄”主题宣传活动,讲好丁庄葡萄故事;礼诗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礼诗荷韵”特色产业,开发荷塘月色、浪漫花海等农文旅游项目,延伸产业链。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产业拓展了一片崭新天地。产业的发展永远不是等来的,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与提升。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高立意绿色发展,是立项现代农业产业的必然要求;去同质化、延长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9]。
4.3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村貌乡风文化发展
“筑巢引凤”可以用来比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宜居环境,从而引来投资、游客等,助力乡村建设。苏南地区有些地方还有大量年久失修的老旧房、蜿蜒的乡间小道、杂草堵塞的河道等问题[10],必须加大治理力度,还人们一个清洁、安静、充满鸟语花香的居住环境。另外,通过积极向上和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创建活动、比赛活动等,凝聚人心,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乡风,营造人人为乡村建设献策出力的良好氛围,从而推进平安乡村、和谐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