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体观下图形变化的层级探究
2023-10-14崔丽楠
崔丽楠
摘要:初中阶段,图形的变化主要为折叠(轴对称)、旋转、平移这三类基本的图形运动。“图形的变化”强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理解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图形折叠的相关知识、解题方法等在不同年级和章节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全面。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进行关联。[1]
关键词:整体结构 图形的变化 折叠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必然趋势。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更加强调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对图形的理解上升到对图形性质、关系、变化规律的理解,因此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能力、理性思维、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能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直观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2]图形的折叠(轴对称)是几何图形三种图形变换中的一种。北师大版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与各时段的课标要求不同。而九年级时,图形折叠问题综合性比较强,解题思路比较广,解题方法灵活。所以,对图形的变化在不同学段进行不同的渗透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学习了角平分线和平行线之后,笔者以折叠中探究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为例,浅谈大单元教学引导下,在七年级如何渗透图形的变化。
一、教学过程
(一)一次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动手操作,折叠一张矩形纸片。 观察折叠后相等的角。展示学生的折叠作品如下:
问题1:找出图中相等的角。
问题2:图2中,∠AC′D′的度数是多少?
问题3:图3中,三角形EBD的形状?
问题4:图4中,图中有几组平行线?若∠EFC=40°,则∠GED′的度数?
功能分析:折纸活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大家不同的折纸方式,首先可以通过操作感受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其次,通过观察,直观感受折叠的轴对称作用,从而找到相等的角,利用问题串,将探究的问题一步步加深。问题1通过找相等的角感受折痕的角平分线的作用。问题2感受折叠前后的全等,边相等、角相等。问题3将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结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EBD=∠EDB。
问题4发现存在两组平行线,两组平行线的结合,两组角平分线的结合进行求解。本次操作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为一矩形纸带,点E、F分别在边AB、CD上,将纸带沿EF折叠,点A、D的对应点分别为A'、D',若∠2=35°,则∠1的度数为()?
例2: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40°,点D在AB边上(不与A、B重合),连接CD,将△ACD沿CD所在直线折叠得到△A′CD,A′C交AB于点E.如图,若A′D∥BC,则∠ACD的度数为 ;
设计意图:小试牛刀,例1将折叠与矩形结合,既加深折痕是角平分线的作用,又结合平行线的性质来求解。例2通过折叠三角形,巩固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折痕是角平分线的作用。对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得到的结论转化为实践探究,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二)二次操作,总结归纳
例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点E,F分别在边AB,CD 上,连接EF,将∠BEF对折,点B落在直线EF上的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则∠MEN的度数为_________。
功能分析:在活动一中图1的基础之上继续进行操作,通过二次折叠,继续感知折痕是角平分线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观察出七年级上册学习角平分线时涉及到的双角平分线模型,此过程学生由实践操作再次进行提炼、归纳总结。
例4: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将∠ADC和∠ABC分别沿着DD′、BB′对折,使得点A落在边CD上,点C落在边AB上,请问两条折痕DD′、BB′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功能分析:在活動一的图2基础之上继续进行操作,结合七年级所学的平行线知识,将角平分线和平行线相结合。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领着学生进行分析结论,分析条件。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的过程。
变式练习:(2023春·太原期中变式)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
数学课上,同学们以“长方形纸带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已知长方形纸带的边AD∥BC,将纸片沿折痕EF折叠,点A,B分别为点A',B',线段B′F与DE交于点G。(说明:折叠后纸带的边A′E∥B′F始终成立)
操作探究:
(1)如图1,若B′F⊥AD,则∠EFG的度数为_________°;
(2)如图2,改变折痕EF的位置,其余条件不变,小彬发现图中∠1=∠2始终成立,请说明理由;
(3)改变折痕EF的位置,使点 B'恰好落在线段AD上,然后继续沿折痕MN折叠纸带,点M,N分别在线段FC和B′D上.如图3,点C,D的对应点分别为点C′,D′,点C′,D′均在AD上方,若∠BFE=α,∠CMN=β,当FB′∥MC′时,直接写出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5:如图,把长方形ABCD的两角折叠,折痕分别为EF、HG,点B、D折叠后的对应点分别是B'、D',并且使HD'与B'F在同一直线上,已知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试找出图中相互平行的直线。
功能分析:难度升级,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自己找出平行线段,首先需要经历直观观察,猜想再进行证明。 此题综合性较强,但还是需要抓住其本质,在折叠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量,比如∠EB'F=90°,∠HD'G=90°,从而得到EB'∥D'G。 另一方面,折叠过程中,抓住折痕相当于角平分线这一特征,如∠GHD'=1/2∠DHF,∠EFB'=1/2∠BFH。又∠DHF=∠BFH,从而得到EF∥GH。 本节课的探究方式对于后续图形的变化的学习具有方法上的点拨。
变式练习:如图所示,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A=∠B=∠C=90°),先将纸片沿EF折叠,再将折叠后的纸片沿GH折叠,使得GD′与A′B′重合,展开纸片后若∠BFE=62°,则∠DGH=_________°。
二、教学思考
(一)整体结构性有助于眼中有木,心中有林
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轴对称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难度也比较大。 将本节课内容放到整个几何知识板块中,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当然,在学习了三角形之后,将折叠与三角形相结合。 学习轴对称之后,折痕还具有中垂线的作用,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后续的探究中,就会学会从什么角度入手来进行探究。 在初一阶段,将折叠的求角度问题渗透,在八年级学习了勾股定理,将折叠与求边长相结合。 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再将图形折叠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研究。九年级学生在进行探究与思考时,对于此类型题目就会游刃有余。 但我们在本阶段教学时一直在强调关键词“角平分线”,并且一直在关注不变量,抓住本质所在。
(二)即时归纳提炼有助于整体知识建构
我们一直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努力做到不仅课堂高效,而且学生乐学。本节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教师引导。设计体现了操作的本质和特征。重点研究操作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变与不变。强调由操作得到的图形之间特殊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此外,教学设计不止于操作,还把操作活动上升到思维层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本质的、共同的、核心的要素进行即时性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进行直观猜测、数学抽象、逻辑思维等。这种研究图形变化的思想在七年级进行渗透,有助于迁移到今后的学习探究中。
参考文献:
[1]张存敬.第1讲操作性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2(3):51-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