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023-10-14赵海明
赵海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主动探究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直观地操作,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如第五册教材中有这样的例题:一条裤子是25元,一件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在学生明确了什么叫一套衣服的意义后,我让学生用小棒来进行操作,摆一摆裤子和上衣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解答。
生1:我用一根小棒放在第一行表示裤子的价格是25元,再用三根小棒表示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三倍。所以我先求出上衣的价格是25×3=75(元),然后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75+25=100(元)。
生2:我用一根小棒表示裤子,而上衣是三根小棒,所以合起来一套衣服是4根小棒,有4个25元,所以一套衣服的价钱是25×4=100(元)。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问题,并掌握了怎样求两个数的和,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摆小棒寻求题里的数量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到用线段的优越性,总结出以后我们碰到这样的应用题时可以用线段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通过这样的摆一摆、算一算、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学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所学的内容。由教师先启发引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二、让学生积极交流,引导主动参与
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是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改变教师单结讲授的现象。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如一年级第二册教材中一题:你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99-18=81
99-27=72
99-36=63
在做这题的时候我没有急着自己来先讲规律,而是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有什么规律,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经过讨论:
生1:我发现了第一个被减数都是99;
生2:我发现了得数的个位是1、2、3;
生3:我发现了减数的十位是1、2、3;
……
我给了学生一定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来,把我们所要教的知识和内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其中的规律,这种知识是来得那么自然和有价值。由于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当时也没有全面表达出的一些东西,从而充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三、让学生充分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我认为学生们在评价、鉴赏中进行学习,是最快乐的事。如一年级的教材中,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能拼成哪些图形?拼完后,我就让学生先在小组里展示自己拼成那些图形,让同伴欣赏,评价,然后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把拼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学生们乐此不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陶冶了审美情趣。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更是一个和谐愉悦的空间,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動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动,师生之间才有融洽的情感交流。
四、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促使学生发展
学生学好数学,不仅仅是依靠老师教会他什么,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要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一年级应用题中的这样一题,我就做了适当的处理,原题是告诉鸡、鸭、鹅的只数,(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而我只出示鸡、鸭、鹅的只数,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这样就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当学生提出“鸡比鸭多多少只?”时我再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在思索中把相差应用题理解得更深刻了。
课堂,是学生生长、成长的空间。以人为本的现代数学课堂应当多一点自由和自主,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开发潜能、张扬个性,才会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想象的课堂、创造的课堂、享受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