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灌南县博物馆馆藏铜钹的考证

2023-10-14杨梅

东方收藏 2023年8期
关键词:锣鼓起源

摘要:铜钹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金类,在我国各民族的歌舞文艺、地方戏曲、锣鼓乐及宗教活动中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对灌南县博物馆馆藏一副铜钹历史作用的考证,推断出该县拥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店锣鼓的起源或比现有资料记载更为久远。

关键词:铜钹;锣鼓;起源

2021年12月,灌南县博物馆从该县收藏爱好者王伟处征集到一副铜钹(图1)。此副铜钹直径30厘米、边缘厚0.3厘米。铜钹打击面有铭文,因长期打击,部分文字已磨损不清,但“宣和三年闰五月”字样清晰可见。据王伟介绍,他在灌南民间先后购买到7对类似铜钹的乐器,这些乐器尺寸大小不一,大的直径有38厘米,小的只有10厘米。灌南县博物馆征集的这一副,是他偶然从该县张店镇一“吹鼓手”(民间艺术团队成员)手中买来的。据当时该“吹鼓手”讲,此副铜钹在他们家已经传了好几代,至于最初祖辈是如何得到此物的,他也不清楚。

一、钹

(一)什么是钹

钹,读作bó,亦读bá音,古称“铜钹”“铜盘”,民间俗称“镲”,是一种常见的周边扁平而中间凸起的铜制圆形打击乐器,高级钹还会加入一些银等其他金属成分(图2、图3)。碗或帽即为钹的中间凸起的半球形部分,堂则为钹的碗根至钹边部分。碗或帽为钹的固定点,通常在其顶端钻孔,穿系上布条、绸或者皮绳,也即所谓的“钹巾”。表演时,演奏的人站着用双手紧紧抓住钹巾并保持钹身稳定,两片钹相击后就会振动发音,也可以将钹悬挂在固定的支架上,用鼓槌进行滚奏,表现力非常丰富。两面为一副,相击后振动发音,声音洪亮、浑厚。钹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当用于强奏时,极富气势和激情,非常有感染力;当用于弱奏时,类似于大鼓的作用,属于节拍乐器。两片钹的音高也稍有差别,也无固定大小,直径一般约30至50厘米。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等统称为铙钹。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店锣鼓的表演就要用到铜钹。

(二)钹的流传

钹起源于西亚的埃及和叙利亚,后逐渐流传在多个国家。《北帝书·神武纪》中记载,钹是在公元350年前后由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隋书·音乐志》卷十五记载,在张重华统治凉州时(346—354),有天竺男伎进入我国中原地区,他们带来天竺乐,包括歌曲《沙石疆》、舞曲《天曲》,以及凤首箜篌、琵琶、五弦、铜钹、贝等九种乐器。我们不仅在麦积山第127窟石刻造像背光上发现了击钹乐人,还在云冈第6窟西壁最上层也发现了击钹乐人,据此可以推断铜钹与佛教音乐关系密切。6世纪初,钹在北魏民间已非常流行。据《北齐书·神武纪》记载,北魏孝明帝时(515—528),洛阳有人用两拨互相击打,之后传出“铜拨打铁拨,元家世将末”的谣言(即拓跋氏与贺拔氏都将衰败的意思),此处的“拨”即“钹”。到隋代,九部乐中有五部用到钹。在唐代,十部乐中更是有七部用到钹,尤其是在燕乐中,铜钹还有正和(主辅)之分,即“正铜钹”(主器)与“和铜钹”(辅器)。在甘肃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上以及四川成都五代前蜀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我们都看到了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旧唐书·音乐志》中有关于铜钹的大小、外形、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的记载。到了宋代,佛教庙宇中又出现了与钹非常相似的铙。此后,钹与铙逐渐在民间普及。1965年,在辽宁省沈阳市郊曾出土过一副元代的铜钹,此钹面直径为19.5厘米,同时还出土了一件金鼓,金鼓上刻有“元代至正四年”的铭文,元代至正四年即公元1344年。明清后,铜钹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大清会典》记载:“铙、钹,歌清乐皆用之,左右合击,面径六寸四分八厘,中隆起一寸二分九厘六毫,径三寸二分四厘。”对钹的用法和形制进行了详细记录。现在,钹已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打击乐、锣鼓、民间歌舞、文娱宣传等活动中。

(三)钹的分类及演奏方法

钹可以分为京钹、水钹、双光钹、小钹等几种,其中京钹和小钹因发音较高,常配合仿苏锣和奉锣在地方戏曲中的武戏或吹打曲牌中伴奏用;水鈸和双光钹因发音较低,则常配合虎音锣或中堂锣用于文戏中,其中双光钹还是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此外,双光钹和小钹作为重要的节奏乐器在民族管弦乐或器乐合奏中已得到广泛使用。

钹的演奏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槌敲,属于单击音,即用一个柔软的小木槌敲击其中一片的钹沿,以获其特殊的音响效果,音的轻重长短由演奏者掌握,一般用于说唱伴奏和民族乐队。如“福州评话”就是采用单钹伴奏。表演者右手拿钹,在拇指上套一瓷环,可碰击钹的边缘使其发出声音,左手则拿一小棍敲击,根据敲击的节奏进行说唱。四川曲种 “荷叶”用的也是单钹伴奏;另一种是摩擦,即两片钹相擦发出声音,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中,是淮海戏、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还有一种是撞击,即两钹用力相击发出响亮的声音,这种方法使用普遍,不仅军乐队、铜管乐队使用,现在一些腰鼓队也已使用。后两种为双击音。

二、张店镇的由来与张店锣鼓的发展

(一)张店镇的地理位置及名称由来

张店镇,古称张家店镇,为灌南历史名镇之一。其位于灌南县城北部,北依新沂河(沂河淌),与灌云县王集镇交界,南临龙沟河,西靠盐河,东接北陈集镇。

明朝初年,山东泰安籍商人张朐因避难,率兄弟三人来到沂河淌南岸,在古盐河东侧的二里沟(今张店镇二里村)开起旅店。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大,遂由旅店起家,又做起其他营生,形成多片店铺,远近闻名,人们称此地为“张家店”。久而久之,张家店便成了集市的地名,简称“张店”,便是张店镇镇名的由来。据清代《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洪武三年(1370),立张店镇,领州七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此为张店由官方正式设镇建制之始,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

(二)张店锣鼓的起源与发展

1.张店锣鼓的起源

现有史料记载,张店锣鼓源于明洪武三年(1370),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张店镇颇为繁华。有个叫严福的商人,精通鼓乐,来张店镇经商定居期间,时常演奏鼓乐,引来一班年轻后生,争相学习。经他精心调教,青年们很快都入了门,自制鼓乐器具。当时的张店镇依盐河而建,河宽30多米,能够两岸对话。平日,这帮热爱锣鼓乐器的青年人便常常约期聚会,锣鼓、唢呐、箫笙、管笛,再加上花船表演,吹打演奏好不热闹。然而,遇到阴雨严寒,往来不便,只能各自在家,操上“锣鼓家伙”,听音合调。久而久之,其音自然流畅,亦如聚会合奏,扣人心弦。有一天,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张店古镇,阴雨绵绵,百寂无聊中,忽闻两岸锣鼓声喧渐起,间有弦乐伴奏,节调相同,合辙押韵,急缓有序,颇觉神韵。但令他感到不解的是,这些锣鼓声来自四面八方,却别样和谐,仿佛有人指挥一般,颇感好奇。于是乾隆皇帝停舟登岸,招呼随从对河两岸的打鼓人进行寻访,并令其合奏,声韵同分奏无二。乾隆皇帝感到不可思议,便感慨道:“张店锣鼓各打各”,意在称赞他们虽然各人在自家打鼓,音韵却如此一致协调,令人称奇。据说乾隆皇帝南巡后,还赐张店镇木匾一块,御笔亲书“张店锣鼓”四个金色大字,周边雕有十几个孩童敲锣、打鼓、荡秋千、踩高跷的场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此匾惜后毁于战争。

2.张店锣鼓的特点

张店的文化遗产丰富,“张店锣鼓”是盐河沿岸重要的民间艺术,融合了“吴家锣鼓”“太平锣鼓”的表现手法,自成一脉,深受群众喜爱。张店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吹奏器为辅的演奏形式,偶尔还会伴有花船表演,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苏北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其演奏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全套乐器有30件之多,其曲谱有锣鼓套和牌子套两种。其中,锣鼓套一般以大鼓、大锣、铙钹等配以唢呐、笙为主,主要为了满足庆祝喜悦和广场演奏的需要。

3.张店锣鼓的发展

近年来,张店锣鼓传承人孙健、封火雷等人不断研习技艺,很好地推动了锣鼓艺术的发展。张店镇文化站牵头,以政府资助、封火雷自筹的形式,在火雷艺术团基地内创建了张店锣鼓展示厅和锣鼓培训基地,把张店锣鼓积极地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火雷艺术团融合锣鼓技艺、杂技表演、声乐演唱等为一体的特色文艺节目,多次在“央视100秒”“向幸福出发”等栏目中亮相,深受广大观众认同和喜爱;张店镇政府还从多个渠道对张店锣鼓进行包装宣传,目前,已经为该镇农产品注册了“锣鼓”商标,锣鼓牌大米、锣鼓西瓜、锣鼓葡萄等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民致富的双赢。张店锣鼓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灌南县博物馆馆藏铜钹作用的考证及其意义

锣鼓乐,古代亦用于战场,为作战鼓舞士气之用。灌南县博物馆的这副铜钹应是古代战争遗留的物件。

2009年,灌南县考古人员在汤沟镇发现了一处聚落遗址,《汤氏族谱》中将其称为契丹庄,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契丹庄遗址,这证明了在宋时契丹人就已南下到达现在的灌南县汤沟镇一带。众所周知,契丹民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粗犷、豪放、嗜饮酒,契丹人建立的历史王朝为辽(907—1125),后被金(1115—1234)所灭,距契丹庄东北十几公里的现张店镇则沦为宋金抗战之地。灌南县博物馆馆藏铜钹铭文中的“宣和”为北宋徽宗年号,“宣和三年闰五月”即公元1121年闰五月,为宋、金、辽并存时期,大小战争不断。

契丹庄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推断汤沟酒酿造技艺起源于宋代提供了史料证明,也为我们推断这副铜钹为宋辽金战争中用于鼓舞士气的乐器之一,提供了史料证明。此铜钹历史作用的考证,或可将灌南县张店锣鼓的起源往前推进三四百年。

参考文献:

[1]汤世生. 汤氏族谱[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2]仲其臻.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张道平.传承锣鼓技艺 打造特色文化[EB/OL]. [2020-06-08].https://www.xyshjj.cn/detail-1482-28420.html.

[4]祥乐游.走进灌南:寻找张店古镇——大运河文化带盐河考察之四[EB/OL].[2022-05-07].https://www.25507.cn/huadong/jiangsu/80563.html.

[5]古老的打击乐器——铜钹[EB/OL].[2020-09-13].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yishuxuebiyelunwen/715983.html.

作者簡介:

杨梅(1980—),女,汉族,江苏灌南人。大学本科,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管理、陈列展览。

猜你喜欢

锣鼓起源
邵伯锣鼓小牌子
圣诞节的起源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