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3-10-14

理论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高质量

张 喆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极,湾区已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载体。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当前湾区经济已达全球经济总量的75%以上(1)文韵、蔡松锋、肖敬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群的机遇与挑战》,《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8期。。相比于经济带、城市群等国家—区域层级的空间单元,以城市为基础的湾区内部自下而上的市场自育程度一般较高、内生发展动力更强,故湾区经济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热点,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以及协调区域发展的关键引擎,从而逐渐成为各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点。作为我国首个纳入国家战略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 (以下简称“大湾区”) 是我国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新领域的前瞻性战略,亦是继美国的纽约湾、旧金山湾及日本的东京湾以外的全球第四大湾区。根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大湾区旨在整合由广东省的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等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组成的城市群。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董雪兵、李霁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人民日报》 2022年7月14日。。党的十八大提出通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化,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并作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可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通过持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举措,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内各城市按照自身条件与功能定位进行合理分工,强化彼此间的协作联系,并实现以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我国进入新常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被赋予了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特殊历史使命与战略担当。基于此,本文将在总结当前大湾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在高质量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大湾区是我国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是我国践行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不同制度互联互通及畅通国内外大循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带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大湾区的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整体水平,同时坐拥除采矿业外的全产业门类,集群优势明显,各城市产业互补性较强。大湾区内的珠三角九市主要将制造业发展作为其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而香港、澳门的核心产业则主要围绕服务业与金融业展开。区域间产业联动是激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3)唐少清、谢茜、詹细明:《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横琴支点分析》,《中国软科学 》2020年第S1期。。但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大湾区内尤其是珠三角以代工为主的经营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亟待高质量协同转型(4)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为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战略使命,大湾区需在夯实自身的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正是促进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唯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技术基础,才能为港澳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持续维护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才能作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牵引带动周边发展,才能代表国家投入国际高水平动态竞争(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大湾区应建“以我为主”产业链》,《南方日报》2022年3月23日。。通过统筹协调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产业规划,形成可互换的创新型“前店后厂”模式,才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湾区内部各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与互补效应,并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

(二)深化不同制度互联互通,加速粤港澳地区深入融合

当前大湾区内 “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制度多样性与互补性,是探索“中国特色”制度创新的重要尝试。但不同的制度与规则机制,客观上为大湾区的内部融合及对外协同带来一定的挑战。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与产业升级,亟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在我国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加强大湾区各城市的协同与核心城市之间的政策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缓解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压力。建立协商机制,发挥府际协调作用,构建跨行政区的经济紧密共同体,积极提升大湾区协同治理效能,才能不断创造区域发展的利益增量,共同探索资源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路径。此外,大湾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亦将推动不同制度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珠三角城市与港澳的文化交流,这对加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意识形态的建构,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大湾区建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示范区,将为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亦可为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最为坚实的社会基础(6)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南方经济》2018年第12期。。

(三)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打造经济全球化空间载体

未来3—5年是全球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新一轮投资进行重新区域分配的重大节点(7)《世界级湾区新征程:科创跃升“卡位”全球价值链 协同开放构筑竞合新优势》,https://new.qq.com/rain/a/20221224A01FGL00。。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对外开放开辟新格局的重任。抓住当前全球经济波动、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分工调整的机会,畅通国内外双循环,发挥规模市场优势,是对冲外部环境风险、增强我国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大湾区海洋优势明显,湾区内的11座城市均有港口。港口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也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物流通道的枢纽,可承担国际商品贸易、国内客货运输等任务,不仅是大湾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8)李闽榕:《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建设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大湾区内的珠三角各城市,既是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枢,也是内陆开放门户,在大湾区和全国都处于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位置,具备成为香港与澳门后方支撑的有力基础。大湾区若能结合自身外向型产业特征,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加速改善内部的产业循环体系与价值链的治理结构, 构建基于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导向的国家价值链,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形成强大的产业辐射扩散效应,必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大湾区协同发展现状

回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颁布四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湾区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大湾区GDP规模创历史新高,珠三角九市2019—2022年连续三年年均GDP增速高于京津冀地区,呈现了整体发展潜力大与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等特征,但亦存在着内部发展不均衡、产业协同性不足以及要素流动受限等制约因素。

(一)整体发展潜力大,但内部发展不均衡

粤港澳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大湾区GDP已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10.7%,基本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当,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的2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较于东京湾占日本全国生产总值1/3的贡献度,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对全国的经济集聚度和贡献度尚有提升空间和巨大潜力。大湾区各城市2022年的经济发展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从经济总量看,大湾区城市之间有着明显的等级序列,可大致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是以香港、广州与深圳为主;第二梯队以佛山、东莞及惠州为主,第三梯队为大湾区剩余的五市,从最高的4821亿美元到最低的227.3亿美元,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大湾区的四大核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与澳门分别贡献了2022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的22.09%、24.81%、18.65%与1.17%,合计约占总量的七成,显著地超过大湾区整体平均水平。澳门由于博彩业一业独大,在2022年因旅客锐减故经济总量表现不佳。尤其是港―深―广构成的发展轴具有经济区位优势和行政级别优势的双重叠加,这三个城市在大湾区可有效发挥核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可见,除深圳、广州、香港、佛山、东莞之外的其他城市在大湾区的GDP占比变化不大,同时深圳与广州正逐步赶超香港。而肇庆、江门、中山等城市则发展相对较为迟缓,本地生产总值增速长期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

(二)内部产业结构具备互补性,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较完备,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据财富中文网发布的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4家企业入围,并主要分布在深圳(10家)、香港(7家)、广州(4家)、佛山(2家)与珠海(1家),涵盖金融、创新科技、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珠三角九市制造业占比相对较高,而港澳地区则主要以服务业为主。珠三角九市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依据地理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特色产业集群:深圳、东莞、惠州基本上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通讯设备制造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广州、佛山、肇庆则是以装备制造业、轻纺织和新材料发展为主;珠海、江门、中山则是以传统的装配与机械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业为主。此外,香港的优势产业为金融服务业、旅游业及现代物流业,而澳门则以博彩业及旅游业为主。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产业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大湾区城市优势产业分布

总体而言,珠三角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具备除采矿业之外的全部工业门类,已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但仍然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专业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此外,产业的升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珠三角九市金融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制造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发展。而香港领先国际水平的转口贸易、金融房地产及专业类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可与珠三角制造业联动,从而带动大湾区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助力。此外,澳门与葡语系国家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可充分利用此种便利条件,使其成为香港、珠三角九市联通葡语系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桥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推动大湾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大湾区内的产业结构具备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潜力,若能形成联动效应,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基地,则可能实现比较优势互补和错位协调发展。

(三)三地社会制度存在差异,影响区域内要素顺畅流动

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种货币、四核心城”的独特制度安排造就了粤港澳三地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经济体制与经济理念方面,港澳地区主要强调“小政府、大市场”,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大湾区内地九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更强调发挥政府对宏观调控、产业发展以及行业监管的作用。这将可能成为大湾区内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发挥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阻碍。例如,内地的行业准入资质大多需经政府行政审批,而港澳地区则主要以行业集体自律为主,这无疑提高了大湾区内的企业资质互认与专业服务人才跨境执业的门槛;同时内地设定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上限亦对港澳金融机构在珠三角九市的投资造成一定的阻碍。此外,珠三角九市、香港、澳门分属三个不同的关税区,存在要素流通的“关境之上”与“关境之后”的阻碍。

不同于珠三角九市受内地海关统一管辖,香港与澳门独立关税区有着各自制定的独立关境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物、人员、资金等在大湾区内部的跨境流动。并且由于跨境流通时关境间的检验检疫等制度安排的不同,亦降低了要素的流通速度。同时,作为独立关税区域,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港澳技术标准与行业准入资质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构成了湾区要素流通的“关境之后”的障碍。例如,港澳的各类内地人才计划有着一定的名额限制与较高的技术要求,且针对赴港澳出境签注申请一般有着严格的停留时间限制;大湾区九市与港澳的双向跨境资本流动存在较为严格的审查机制,限制了大湾区跨境投融资合作的顺利进行,影响了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效率;粤港、粤澳海关和边检部门亦因缺乏信息互通,经常出现口岸重复查验等情况。会计、法律等专业类服务业的准入资质与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亦对湾区专业服务人才的跨境执业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在知识产权与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方面,香港因金融产业较为成熟,相关法律也较为完备,而内地与澳门在此领域尚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无论在珠三角九市彼此之间,还是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之间,大湾区内部均暂未能形成健全、有效和可持续的沟通合作机制。大湾区的三种不同的边境与政策制度,对大湾区内的要素顺畅流通造成了一定阻碍,使得大湾区在短期内难以很好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与创新溢出效应,阻碍了大湾区三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放大了湾区三地本位主义政策的负面影响(9)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南方经济》2018年第12期。。

三、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正式颁布以来,我国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湾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发展形势复杂严峻。

(一)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趋势明显,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暴露并加深了全球经济的多重裂痕。2021年亚洲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各经济体加权实际GDP增速达6.3%,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提高至47.4%,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为全球化与多边主义提供了新的方向(10)张俊娟:《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93页。。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已跻身中等收入经济体甚至发达经济体的行列。亚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需求不断增长,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充满活力。这些均表明,世界经济的重心已发生了显著的东移。“亚洲世纪”已经到来,且亚洲的崛起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崛起,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大湾区可搭借亚洲崛起的东风,进一步取得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俄乌战争等因素导致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能源供应紧张,进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通胀上升。全球通胀环境的明显变化亦使得复合型通胀风险逐渐显现,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由于金融条件持续紧缩,全球超过一半的央行在2022年启动加息。为控制通胀,美联储于2022年3月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截至2023年5月已累计加息10次,加息幅度高达500个基点。这一调控政策不仅使大量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入美国,同时,“急刹车”的货币政策亦使得美国2023年倒闭的大型银行数量增加到4家,且倒闭银行的资产规模已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全年水平,令投资者蒙受了超过540亿美元的损失。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急转弯”将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11)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页。。全球流动性紧缩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并对各国的中期表现造成持久影响。此外,外部环境退化严重并已在许多领域改变或影响了个人的观点和认知,并对部分企业与家庭的收入和资金周转带来冲击,使国内的投资者与消费者有更强的避险意识,对消费投资行为与市场预期持更谨慎的态度,并倾向于高流动性的资产。这都将给大湾区投资和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二) 中国东盟联系日益紧密,但地缘政治关系仍较为复杂

经过30年的发展,当前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已逐步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过度至提质升级的成熟期。截至2022年,我国已连续十二年作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亦已连续三年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且战略伙伴关系已从经贸拓展到政治安全与社会人文等领域。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亦是我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区域。大湾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加强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若大湾区能发挥引领作用,将自身影响力向粤西延伸,打通“粤港澳—桂滇—东盟”的综合运输通路,形成国际化的交通枢纽,将有助于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但随着大国博弈的升级,美国为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导地位,将我国与俄罗斯视为战略对手,不断推出针对中国、俄罗斯的地区战略。一方面出台一系列负面清单遏制我国的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拼凑反华、反俄联盟,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同盟,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我国周边寻找新的代理人,积极兜售其试图围堵竞争对手的“印太”战略,造成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而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全球性大国和中等强国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博弈升级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亦将不可避免地给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造成威胁,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加剧宏观经济波动。而大湾区的开放程度相较其他地区更高,大湾区中从事海外相关业务的公司都将面临着加剧的网络安全风险、持续或不断增加的供应链挑战,以及与商品交易价格相关的波动。在此背景下,大湾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与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将有助于我国积极发展稳定的东南亚等睦邻经贸市场,积极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更好地推动对外开放。

(三)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但全球价值链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要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应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机遇期,在夯实自身的高技术与高端电子设备制造业基础的同时,提升大湾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协同性,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优势,提升对科创研发的投入,持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积极挖掘国内外创新价值链,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改造作为未来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

但原有全球价值链垂直化分工模式,正因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新冠疫情的暴发而逐步瓦解(12)袁平红:《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当代世界》2022年第4期。。由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深,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外资负面清单与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只增不减,激化了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严重扰乱了全球价值链原有的分工布局。同时受疫情冲击与俄乌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大量劳动力无法投入到企业正常生产活动,部分行业生产规模严重萎缩,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供应环节出现了全球性的中断(13)王达、李征:《全球疫情冲击背景下美国对华 “脱钩” 战略与应对》,《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5期。。特别是美国利用其全球金融主导地位,通过对定价、信用、资本体系的操控,以供应链等形式传导自身的通胀压力,这都大大加剧我国价值链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价值链重构将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及加速我国对核心竞争力的投入,以此改善我国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低端锁定地位。大湾区在把握此次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的同时,亦需要时刻警惕在我国重构价值链过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全球价值链底层规则的固化与扰乱(14)郑建明、杨策、王万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视角》,《国际贸易》2020年第9期。,通过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化解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 “四大板块”与“五大战略”相辅相成,但国内地区发展分化仍然较大

“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与“五大战略”。其中,“四大板块”即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针对“四大板块”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以及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而“五大战略”则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是相辅相成、互相联动的(15)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建制市“十四五”规划期经济新方位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年第1期;孙久文:《“十四五”规划与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21年第3期。。“五大战略”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与排头兵。以大湾区为例,大湾区东临海南、福建与台湾,西临广西,并临近中部的江西与湖南。在发展过程中,大湾区可向东西方向拓展其对外开放的通路,同时向中部辐射,将实现与中部地区更为紧密的互联互通作为自身的关键市场与资源腹地。

但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受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仍较大。当前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发展依旧不平衡。东部地区依靠区位与体制优势,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经济已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仍大多以粗放型方式进行生产,尚未形成内涵式发展格局。虽然五大战略区域发展可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引领拉动作用,但地区发展不均衡亦可能导致发达区域对其他地区人才与资源等要素的虹吸效应,造成其他地区产业空心化,使得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需“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推进。大湾区不仅需要在产业布局调整与合作平台打造等硬件方面协同合作,也需要关注协同发展机制完善与创新要素融合等软件方面的协同,全面推进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 优化产业布局,“内外兼修”突破自身发展瓶颈

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需立足区域内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打造大湾区自身的区域产业链,通过互补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与协同体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湾区应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16)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在制造业方面,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的服务业合作的需求和市场潜力巨大(17)单菁菁、张卓群:《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珠三角要带动自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金融、商务、咨询、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优势,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带动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而香港则应在依托珠三角这一直接经济腹地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提升其在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领域的地位,发挥好专业服务与信息枢纽作用,及时将国际市场的最新供需与市场环境信息传递给大湾区,充当好国内外贸易交流的桥梁,并在与珠三角及其他内陆地区共同开拓商品与服务贸易市场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身优势服务业的深度与广度,以更好地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之中。澳门则亟需改善博彩业长期“一业独大”的局面,打破自身发展空间有限的瓶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娱乐业、酒店业、会展业、旅游业等方面的优势,肩负起《规划纲要》中赋予的“打造世界级旅游休闲目的地,构建大湾区与葡语国家交流的平台”的使命,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紧密结合大湾区周边地区尤其是珠海的相关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引入培育中医药、科技金融等特色产业,促进自身的产业多元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之,要通过大湾区城市产业的错位发展,集中发展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开展良性竞争与差异化竞争,促进大湾区城市群的优势互补与合理分工。同时,要调整好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协调好四大核心城市的引领方向,这是大湾区从早先以香港为中心的单极模式向以四大核心城市为主的多极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及全球经济核心节点转变的关键课题。

(二)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

为应对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的大趋势,大湾区亟需加快融入我国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发展格局,积极与周边邻国或地缘同盟进行更加深度的区域性合作,在推动国内消费力恢复、保持国际收支稳定方面发挥重要支点作用。珠三角九市应依靠港澳地区加强对外联系,而港澳地区的发展则有赖于大湾区内珠三角地区的支撑作用。大湾区内各城市基于自身发展基础与发展特色,应积极发挥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的腹地枢纽优势与核心城市的对外贸易优势,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中心城市为交汇节点,推动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对外开放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运输枢纽,打通大湾区东西两翼的国内外货物流通渠道。在构建国际港口集群方面,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可积极整合粤东港口群,发挥广州港、深圳港与香港港等大型港口的优势,共同打造真正的世界级湾区港口群,并持续提升各港口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水平。同时积极拓展粤西港口群作为西南方向的出海路径,打通“粤港澳—桂滇—东盟”的综合运输通路。在打造大湾区东西两翼国际航线优势方面,大湾区可助力周边地区的机场建设工作,构建对内对外的航空物流一体化网络。加强数据传输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科研、金融等行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国际通信专用数据通道,构建直连互通的互联网环境。大力推进珠三角自贸区建设,加快打造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以点带面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18)龚亮、唐一歌、吴春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光明日报》2023年5月9日。。同时,大湾区应肩负起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使命,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全球经贸合作和竞争,实现高水平互惠共赢。

(三) 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真正的统一大市场

未来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发展目标将更多地专注于参与国际竞争,多极化的发展模式已颠覆了过去40多年来以香港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19)倪外、周诗画、魏祉瑜:《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解析》,《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6期。。为避免大湾区内广州、深圳、香港三大核心城市在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激烈排他性竞争,以及珠三角城市后续的发展需求可能超越香港当前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研发供给的能级等问题(20)郭少青:《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湾区建设:实践障碍与创新改革》,《电子政务》2020年第12期。,大湾区亟需通过积极的沟通合作,打破原有的行政边界,制定更为具体合理的大湾区协同战略规划,并落实到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立法与相关政策调整之中,自上而下地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而深入打造大湾区内一体化市场是实现大湾区跨区域要素顺畅流通、粤港澳三地产业共同升级、培育全球竞合优势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体制创新、实现大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点(21)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南方经济》2018年第12期。。虽然为实现全域同城化,大湾区已加快了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但体制机制差异仍是阻碍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亟需国家相关部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研究破解市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推进大湾区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顺畅流动,构建打造大湾区统一大市场(22)荣健欣:《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使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全面实现大湾区城市群生活的同城化需粤港澳三地的密切合作与协商。在人才流动方面,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联合粤港澳三地政府,重点构建改善大湾区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协商调整税收政策和过境签证、边检、居留许可等制度,以扫除居住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障碍;同时,积极沟通解决影响大湾区内人力要素流通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跨境医保社保互通问题,推动大湾区内部人员流动。在物资流通方面,大湾区应持续推进及深化粤港澳三地口岸执法机构在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方面的机制化合作。在资金流通方面,广东省与港澳地区之间应持续推进跨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推动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率先试点限额内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建立与自贸区发展相适应的自由贸易账户与合作平台的区块链账簿等金融科技管理体系。在信息联通方面,应逐步降低粤港澳三地的移动通话与数据网络漫游资费,逐步实现通信一体化。与此同时,发挥都市圈内自下而上的市场自育发展机制,在制度创新及政策保障下,弱化行政边界,完善同城化机制,建设整合大规模开放竞争的统一市场,促进资源要素、商品服务、人才技术的高效自由有序流动,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开放,发挥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门户、节点和平台作用,真正提升大湾区的全球竞争优势。

(四)保障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提升大湾区协同创新能力

在全球性高通胀与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新一轮产业变革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将取代技术创新,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源动力,以及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源泉(23)王庆金、周键:《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演化及治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与技术创新大多源于生产实际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变不同,科技创新更多地依靠高校或其他专业研究平台的知识创新。大湾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整合多方优质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全方位提升整体协同创新水平。首先,大湾区粤港澳需系统梳理并统筹三地创新要素,打通诸如国家实验室与研究所等现有科研创新机构与设施的跨境使用绿色通道,持续拓展大湾区各项重大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构建大湾区科技设备资源的一体化电子化信息系统。其次,大湾区可共同建立一批关键与前沿发展领域的三地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并将其作为实施和推进“产学融创”的有效载体,以此为抓手集聚整合优质创新要素,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性人才(24)成洪波:《粤港澳大湾区“产学融创”:内涵实质、需求背景与路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0期。。再次,辅以粤港澳三地共建的一体化科研创新专项基金,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活动持续造血,并通过积极探索科研资金的跨境使用的绿色通道,制定明晰可行的规则,改善科研创新项目经费的跨境运用受限等问题,调动大湾区内高校、研究平台与企业等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探索科研经费调剂权下放、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等路径,进一步促进科研主体间的高效协作。深化产业现代化技术研发合作,促进新兴技术产业优势创新机构资源共享,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广深莞带动其余城市,实现湾区内的紧密协作、联动发展。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