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一生
2023-10-14刘恋
文/刘恋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自号鉴湖女侠,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和诗人,这首《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最负盛名的一首词作,写于1903年中秋,字里行间颇显豪侠刚毅。
4年之后,秋瑾年届而立,即同热血男儿一样为革命流血牺牲。她短暂而耀眼的一生像一首悲壮的赞歌,至今为人传唱。
出身仕宦 意气自雄
秋瑾原名秋闺瑾,光绪初年生于福建云霄,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其高祖父秋学礼、曾祖父秋家丞、祖父秋嘉禾、父亲秋寿南均是举人出身,世代官宦。父秋寿南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后即出仕,先后任职于福建、台湾、湖南。
秋父在湖南任职期间,结识了曾国藩长孙曾广钧,秋瑾即以曾广钧为师。后由其做媒,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寿南将女儿秋瑾许配给曾家姻亲、湘潭富户王黻臣之孙王廷钧。
从小得到良好教育的秋瑾,不仅通经史、工诗词,还好箭术、善骑马,她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英雄豪杰,养成了正直豪侠的性格,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忧时愤世 东渡游学
秋瑾革命救国意识的觉醒,是在随夫寓居北京期间。光绪二十七年,王廷钧靠捐赈当上了户部主事,后又授以度支部郎中,诰封中宪大夫。秋瑾随夫来到北京,积极结交社会精英,阅读进步书报。
与进步人士的深入交往,令秋瑾开阔了眼界。尤其亲见庚子之乱后中国的千疮百孔,秋瑾不断思考救国救民的办法,尝慨叹:“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最终她决心赴日寻找答案。
1904年,忧国忧民的秋瑾终与丈夫、孩子诀别,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留学日本在当时尚属新潮,女子出洋更是引起轰动,《大公报》评价曰:“壮矣哉!须眉男子所不及焉。”
在日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结识光复会、同盟会领袖陶成章、孙中山等人。
她将自己名字中“闺”字拿掉,改为秋瑾,自号鉴湖女侠,并作诗以明志,抒发立志为国牺牲的心声: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革命先驱 英勇牺牲
1906年,自日归国的秋瑾,在上海筹办《中国女报》,后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同年7月被推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走上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革命道路。
当时,徐锡麟、陶成章等光复会领导人在浙江绍兴创办了大通师范学堂,作为培训革命骨干队伍的基地。12月,秋瑾受邀至大通学堂附设的体育会任教员。
1907年初,秋瑾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大通学堂正是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
不料起义前夕,已有当地官绅向绍兴知府密报秋瑾等人“约期起事”,清军即有防备。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中牺牲,其弟徐伟被捕后又供出了秋瑾。清军很快掌握了其行踪,最终于7月13日围攻大通学堂,秋瑾被逮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秋瑾被捕相关档案,还原了秋瑾等人被捕及审讯情形。相关档案记载,1907年7月13日,清军逮捕了秋瑾、程毅等6人,当场搜出“悖逆字据”,“起出后膛枪二十五枝,子弹数百”,还发现了秋瑾亲作的讲义、革命论说、小说诗稿及檄文等物。
秋瑾
一同被捕的程毅等人很快供出秋瑾为主谋,但县令李钟岳亲审秋瑾时,秋瑾则仅供述了自己的生平,承认手稿为己所作,在被诘问“匪党共有几人”时,坚不吐实,仅称“稿底、革命党的事就不必多问了”。相比须眉,更显英雄气概!
浙江巡抚张曾敭见无法讯问出更多革命党之信息,又忌惮秋瑾起事,不敢大意,决定立即将秋瑾处死。7月15日凌晨,秋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从容就义,成为了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女烈士之一。
女界先觉 鉴湖千古
秋瑾牺牲后,其灵柩几经辗转,最后葬在了杭州西湖边。孙中山曾亲往祭祀,题赠挽幛“巾帼英雄”,并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女侠魂。”周恩来也曾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弱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秋案”发生以后,《时报》《申报》等报刊对张曾敭之流的口诛笔伐,更证明了秋瑾没有白白牺牲。
秋瑾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个人之于时代的意义、革命之于时代的价值。她无视封建礼教的性别桎梏,亲身参与革命,施展爱国抱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