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思考

2023-10-14雷晓萍

家长 2023年23期
关键词:生物人类动物

雷晓萍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二中学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物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热情,为其打造高效课堂,以促使其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本文分析生物核心素养的作用,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借助现代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践平台、引入探究实验、加强学法指导的建议。

一、生物核心素养的作用

生物学科和自然、科学、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习生物知识能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义,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人的思维很容易形成某种定式,一旦形成,则难以再进行创新,这种模式化的思维欠缺开放性,十分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思考问题时,也更能从多元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不是局限在单一的视角。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看待、分析所学知识。这样能为初中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学生也乐于接受。另外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要展示丰富的课内外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科学素材,这样才能让初中生更快形成生命观念。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借助现代技术,全面了解生物的本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给初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形象直观的内容,以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生物教学是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观察世界。教师需要先讲授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让他们了解生物的本质。为此,教师需要详细讲解生物现象的成因,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展示生物现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物知识的博大精深,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动物的行为”教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区别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能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和动物之间交流的方式等。根据本课课标要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首先,在课初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如“同学们喜欢养宠物吗?大家想一想,我们经常养的小动物有哪些共同的行为?”这时,有同学说道:“它们都会吃东西、睡觉,而且会跑、跳、喊叫等,另外还有一些动物会防御、攻击……”基于同学的回答,教师可以做出如下总结:刚刚同学们说的小动物会吃东西,在生物学上,我们可以定义为“摄食行为”;还有的动物会将食物存起来,如蚂蚁,它们会将食物搬运到自己的洞里。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贮食行为”;动物的跑、跳,我们称之为“运动行为”;动物之间会争夺食物,进行一定的相互攻击,我们称之为“攻击行为”……在解释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辅以一定的视频,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相关画面。这样,学生能对各种动物行为有直观的理解,而且在具象化内容的刺激下产生更深刻的学习印象。

其次,教师再用多媒体播放袋鼠吃奶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袋鼠刚出生就知道爬向母袋鼠的育儿袋,这是为什么?属于哪一种行为?”这样的问题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可以结合书本内容解释“先天性行为”。

最后,教师可以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电极触碰迷宫中的蚯蚓的视频。学生会看到迷宫的一边是蚯蚓生存的地方,另一边有电极,而当蚯蚓遭到超过200 次的电击后,它会直接爬向适宜它生存的那一边。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这属于哪一种行为,并解释“学习行为”。

可见,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回应教师的课堂提问,自然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而师生互动基本是以教师提问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趣味性问题、生活化问题、启发性问题等,具体可以结合学情、课程内容等进行有针对性选择。如在课堂初期,教师可以提出趣味性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期,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学习疲劳,出现“溜号”“走神”等情况,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让他们进行深度思考;而在课堂后期,教师可以提出总结性问题,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教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列举跟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异同点,能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等。

首先,在课堂初期,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即提到猩猩和长臂猿,同学们都不陌生,它们跟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又有哪些不同点呢?这个问题充满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同学生说道:“两者跟人类有相似的外形,行为也跟人类相似。”此时,教师继续讲述如下内容:“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的思维器官十分发达,跟动物相比,人类能制造工具,能主动劳动并进行复杂的思考。而这都是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同学们知识人类是如何产生的吗?”这个问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认真学习后面的知识。教师顺势对“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展开具体讲解,同时展示相关图示,让学生能直观了解人跟类人猿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其次,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概括每个阶段人类的特征。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持续性提问。

师:“现代类人猿跟人类的相似点有哪些?”

有了前面的互动基础,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有指向性,因此能给出如下总结:外部骨骼相似,手指灵活,身体结构相似,表情较丰富,能灵活展现快乐、警戒等表情。

教师接着问:“森林古猿是如何进化为现代人类的?”

问完问题后,教师可以播放介绍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类人员的纪录片,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总结。这样,学生能给出如下回应:地壳经过剧烈运动后,地球上的气候也发生了巨变,原来的热带丛林成为稀树草原。人类祖先必须尝试新的生存方法,于是学会了直立行走……

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能由浅入深地学习生物知识,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理性思维。

(三)创设实践平台,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率。初中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到自然规律探索活动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传授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眼里,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十分无趣,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新知。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等制定合适的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能产生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探索生命的器具”教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并能规范使用等。

首先,在课堂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如“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要做好哪些准备?”这样,学生能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时留意相关内容,并做好记录。

其次,在完成关于教材内容的互动后,教师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相关PPT,并询问学生如何用显微镜观看洋葱的表皮细胞。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在表述解决方法时会提出一些应用工具,如刀子、剪刀等。

最后,教师说出如下过渡语:“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要想完成上述操作,我们需要用到很多工具。而刚刚同学们提到的很多工具是在生物学习中经常能用到的,一般会用在实验中。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老师可以跟同学们一起进行动手操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再用幻动片展示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细胞的图片,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需提前准备好洋葱、水、载玻片、镊子、纱布、吸水纸、针等。为了让学生熟练操作方法,教师还可以布置如下课后作业——用剪刀剪洋葱,将其剪成片状,接着用刻刀给洋葱“分层”。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剪刀、刻刀的应用熟练度,从而更加高效地使用显微镜。

(四)引入探究实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生物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给学生设计层次分明的探究任务,不仅能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生物学习效果,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能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能进行相关实验等。可见,若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述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还需要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验。

此外,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具体可以讲述一个生活故事——在一个明媚的周日,我跟5 岁的小外甥去公园散步,看到草坪上“请勿践踏花草”的警示牌,我告诉小外甥,要爱护花草,花草跟我们一样,是有生命的。小外甥听后,直接将手里的面包搓碎,撒到草坪上。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表示,喂小草面包,让它快快长大。我告诉他:小草不能吃面包,它靠喝水、晒太阳就能成长。回到家吃晚饭时,小外甥表示不想吃饭,喝水、晒太阳就行了。

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想一下,这个故事中包含哪些生物学知识呢?或者你听了这个故事后,能提出哪些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积极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从而重新审视人和植物不同的成长方法。这时,学生已经对本课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则可以直接引出课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例如,在讲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准备好的天竺葵,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则需要共同完成教材中实验“方法步骤”的第一步——暗处理。完成相关操作后,将实验材料放置一段时间。第二天早晨,教师再让学生完成选叶遮光,接着进行第三步、第四步。然后,教师提问:“大家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参与了每一步实验,也进行了严谨记录,因此能积极回应老师。这种教学流程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和素养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有限,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只对感兴趣的内容投入专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很努力,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留意其课堂表现,给他们提供更有指向性的引导,即加强学法指导,以提升其综合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人和动物的营养”教学时,教师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了解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能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能了解合理膳食对人类消化系统的作用等。可见,本课内容多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需要先理解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

对于记忆类知识教学,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将各部分知识点概括为关键词,并将其导入思维导图框内,让学生能直观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其中的学习“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时,教师可以将各种营养物质的名称导入思维导图框中,并将其营养物质源填入其下一级导图框中。如填好“面粉”后,将“淀粉”填入其下一级导图框中。这样,学生能直观了解各类营养物质的类别及作用,进而了解无机盐、铁、葡萄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同时,在课后复习时,学生则可以直接参照思维导图复习本课知识点。

三、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创新,将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视为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新课导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意识地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升其生物素养。

猜你喜欢

生物人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第12话 完美生物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