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的有效性探究
2023-10-14甄乘龙
甄乘龙
□甘肃省庆城县卅铺镇阜城小学
作业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适当、科学地做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也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方便教师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案。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有学生的作业在数量、难度上都一样,导致作业简单,不利于能力强的学生的发展,作业难度超标,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地分层布置作业,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兼顾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的重要性
作业分层是根据当前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次地布置作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数学课程知识的应用性较强,想让学生学好数学,作业练习必不可少。然而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方式,即所有学生完成的作业量、作业难度一致,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数学作业难度超标,学生难以高质量完成作业;反之,作业过于简单,那些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数学无趣,容易产生轻视心理,觉得数学非常好学,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也需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作业分层布置既符合了新课程改革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分层布置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不仅不能高质量完成作业,还会影响今后的数学学习。作业作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层布置作业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能力提升,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进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分层布置作业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内化所学知识。作业是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其知识内化与掌握程度作出判断,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作业分层布置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做作业,使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而且还可以兼顾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最后,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重视学以致用的数学作业观。小学时期是数学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作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业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层次性设计,践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和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来选择作业,为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的原则
由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业布置形式不能再实施“一刀切”,需要分层布置作业,目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在作业分层布置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于分层原则之上,还应遵循,主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效率性原则、隐性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与学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教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所以,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灵活性的作业,让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比如,在讲到“量词”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作业:3()+4()=1();4()+9()=1;5()+7()=1()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发散思维。
(二)针对性原则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的作业练习对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确保作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紧扣教学内容,确保作业与课堂内容相符,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作业布置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异,有的同学能力强,能跟上教师的步伐,能高效完成作业,而有的学生能力弱,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不能高效率完成作业。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数学知识相较于语文、美术、音乐等稍显枯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热情,尤其是在做课后作业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作业完成不及时,且频频出错。年龄小、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结合这一特征,教师在分层布置作业时应当布置一些有趣、灵活、开放的题目,以此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热情,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四)效率性原则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看重作业的“量”,认为做得越多越好。但是这种机械式做题模式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反而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发挥作业的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而是需要长期积累,所以教师在分层布置作业时,需要考虑作业的效率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知识水平和能力。
(五)隐性原则
在作业分层布置过程中,如果教师公开对学生分层,很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在区别对待,觉得自己是差生,容易自暴自弃。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应遵循隐性分层原则,既要合理分层布置作业,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的有效性策略
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显著,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模式下,“题海式”作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基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通过作业提升能力,教师应当采取分层的方式布置作业,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一)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布置作业
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需要考虑作业的难易程度。作业难度过大,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本身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业过于简单,会让那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觉得数学乏味。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分层布置作业。
例如,在“认识钟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A(综合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B(综合能力居中,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C(综合能力较强,能进行自我管理)三个层级,然后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相应的作业。针对A 层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让学生准确描述钟表现在的时间;针对B 层学生布置如下作业:一小时过后,钟表的时间显示多少;针对C 层学生布置如下作业:2 个小时以后是早上10 点钟,对于当前时间,一个小时之前是几点钟?在布置好作业后,让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C 层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完成三个层次的作业,而对于A 层或B 层学生,他们只能完成一道或者两道作业。
这种分层式作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在分层作业中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根据作业数量,分层布置作业
数学知识比较特殊,许多知识点往往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但是大量的作业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那些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较大的学业压力,从而影响数学学习热情。鉴于这一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考虑作业的数量,合理布置作业。
例如,在“100 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控制好作业的数量。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作业数量,因为这类学生喜欢挑战,增加作业数量可以激起其挑战欲望,促使他们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作业,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其数学素养,换言之先从一些简单的作业开始,在帮助学生通过作业树立学习自信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数学作业数量。
(三)根据教学内容,分层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鉴于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与作业练习,还需要适当布置课后实践作业,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时,在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图形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剪裁,剪出课堂上教师所讲的一些图形。考虑一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让这一类学生先学会剪裁一些简单的图形,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图形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剪裁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四)立足作业难度,作业分层布置
在作业分层布置过程中,作业的难易程度是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较弱,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较大,他们不仅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还容易降低学习热情。所以,在作业分层布置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作业分成不同的难度。
立足作业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将作业分层a、b、c 三个层次。a 为难度最高的作业,一般适用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以此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水平;b 为难度中等的作业,这类作业适用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主要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进行适当拓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c 为简单型的作业,这类作业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旨在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为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准备。
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把握好作业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使其从简单的作业开始提高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作业分层评价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不足,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而频繁出错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失去数学学习热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培育自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好作业评价工作。
对于学生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疏忽大意偶尔出现一次错误,当这类学生出错时,教师可能会很惊讶,会采用质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质问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应当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这次的出错肯定是你故意的,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已经知道了你的不小心,但是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再这样老师就要惩罚你了。”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的作业质量会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较大差异,在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时,教师需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向。另外,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行作业练习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应该在“精”而不在多。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而有的学生则不能,所以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作业难易程度以及作业数量,分层次地让学生做作业,兼顾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得到相应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