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建设法规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13赖帅曾辉鹏陈哲
赖帅 曾辉鹏 陈哲
[摘 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全面系统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文章以建设法规课程思政改革为例,阐述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从指导思想、教学团队、教学内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爱国情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法规;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120-04
一、课程思政教育背景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同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中的每一门课都要发挥好育人作用[2]。近年来,我国对课程思政教育问题关注度极高[3-4]。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又恰逢我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当下变局,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属性是值得高校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专门的思政教育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不高,且从实用和就业角度考虑,进行思政教育似乎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如数学、力学等专业课更加务实,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够[5]。此外,受到一些境外势力的错误诱导,少部分教师思想不够坚定,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不够充分,这也使得开展课程思政改革面临许多困难[6]。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法,并添加了思政元素[7-9],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境外反华势力活动十分猖獗,对媒体和教育行业的渗透从未停止,不断攻击污蔑我国。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安全问题也值得重视,境外势力利用互联网在政治体制、国家分裂、科技制裁、经济环境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大肆输出西方所谓“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而部分大学生思想活跃却不成熟,对上述错误思想缺乏警惕性,可能因受到煽动做出不当行为。综上,全面系统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开展建设法规课程思政的优势与劣势
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建设法规课程面向本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三个专业开设,共32学时,是一门主要介绍工程建设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通过法律条文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国家对于建设工程行业的治理逻辑,从而对在一些工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和判断,可以基于课程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10]。
在课程体系中,区别于其他建设工程专业课,建设法规是为数不多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上天生具有思政属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讲好这门课,不能简单地复述法条,而要对法条形成的社会背景、治理逻辑等内容进行拓展。即在满足专业要求的情况下,注重背景资料的补充,结合案例进行授课。因此,结合建设法规课程特点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
但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往往是工科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训练,对社会科学的接触和研究比较有限,与专业知识的讲授相比,在开展思政教育时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对一些社会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可能无法足够公正客观地分析事物,甚至有可能误导学生。
另外,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集中于理论和法条的讲解,缺乏案例,内容比较单调。少部分教师受所谓“西式民主”影响,对思想教育存在抵触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的热情,认为课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课程知识灌输效果不佳,甚至会由于部分授课过程中的思想教育过于刻意而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综上,如何用好用活课程思政元素,对提升课程质量至关重要。
三、建设法规课程思政实践和探索
本校建设法规课程自思政改革项目启动以来,经过反复探讨和研究,从学生知识需求出发,对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了思考。
(一)指导思想
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11]。虽然课程思政是要传递正确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专业课程也具备思政教育能力,但是仅以显性思政教育展开课程容易导致思想教育浮于表面,使课程知识传授陷入教条主义的困境,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针对学校建设工程专业课的授课对象及专业定位,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以观入境、践行入术、辩证入理”的思政教育理念。落实到建设法规课程,就是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通过工程实践及从业者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国家政策的分析梳理国家对建筑行业的监管逻辑。总之,就是与行业背景充分融合,实现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师素质
与工程教育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同的是,高教司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会专题报告中提到,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认为影响最大的是专业教师[12]。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起到的是核心引导作用。
从建设法规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师授课过程中无法避免地需要接触许多法条,不同法条之间又存在細微差别,当课堂知识点讲授过多时,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导致授课内容冗长单调。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在对法规知识点进行教学时需要补充大量案例和社会背景,并结合时事进行讲解,丰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综合能力需要得到提升。
与数学、力学课程重视对公式的讲解和推导不同,建设法规课程更重视对法条本身词义的辨析和比较。要讲透法规之间的细微区别,需要教师基于整个行业发展背景和政府层面的调控逻辑做大量调研,甚至要从历史角度出发调查分析案例背后的管理逻辑起源,树立系统全面的建工行业职业观,对国内外的行业发展和社会思想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土地相关权力为例,对于所有权和使用权,仅仅讲法条,很容易出现类似“买的房子为什么所有权不属于买者?”“都公有制了,为什么还要花钱买房?”这样的困惑,所以在课程流程上要先讲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再过渡到土地兼并和土地改革,然后发散到土地财政,最后回到这两种权力的相关条文所形成的知识点网络的闭环。显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为了讲授这个知识点,需要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既要从降低理解难度和丰富教学方法上考虑,又要补充一些视频资源。为了防止理解错误,还要考究观点的来源,并查阅一些权威资料印证这些视频资料的正确性,确保最终提出的结论是可靠的,这无疑是在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最终还是要回归课堂,教师是基础,课堂是结构框架,如何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是关键。建设法规的教学设计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搭建课程教学框架,也就是在课程思政上以立德树人为“道”,以教学大纲为“法”,以教学方法为“术”,以教学工具为“器”,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见图1)。
1.指导思想、教学大纲
以契合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国家对土建行业的政策指导为起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观入境、践行入术、辩证入理”教育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嵌入式教学、朋辈教育等教育方法、理念(见图1)。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从课程知识点中提取课程思政元素。把这些元素设计成案例,融入课程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法规的某个知识点的同时,还能通过这个知识点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能明辨是非,即注重这门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相适应。
2.教学内容、教学课件
针对课程思政部分,重新梳理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挖掘每一章的思政内容元素,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以前文所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讲授为例,这部分内容属于土地相关物权这一章,所有权部分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具体可以参看如下表格(表1)。在此过程中,所有权部分增加了土地革命、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等内容,这些内容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相关的土地制度法条。同时补充我国封建王朝更替、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史等人文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房地产金融背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对比美国通过血腥掠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印度和平独立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等社会热点内容,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影视资料分析背景、讲解法条,从而帮助学生掌握 我国土地相关政策,并树立正确世界观。
除授课内容本身外,在制作课件时也对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了改进。比如在课件页眉页脚部分添加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标语、名言,将课件的部分配图换成一些具有思政元素的语言和插图,甚至在考试的题目背景资料、试卷页眉页脚边缘等地方也做了一些思政元素的细节设计,这些细节的呈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要求,建设法规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嵌入式教学”的模式。其一,录制了42课时的视频并上传至网络,方便学生随时查看教学内容。补充了《大明王朝1566》《长津湖》等视频资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阐述国家财政、中央和地方土地政策对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转型的影响,进而拓展到对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规知识的阐释,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点。其二,利用网络平台邀请各地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包括政府法务、项目总工等专业人士)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以访谈或自述的方式开展嵌入式教学,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搭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课程前期在学习平台讨论区发布相关讨论话题,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引导,并将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课程开展中期,通过课程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创建话题互相沟通,点赞和回答话题都可以计入平时成绩。在课程结束阶段,引导学生在讨论区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学生互动回答,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尽可能利用好学生课内课外时间,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点的学习。
4.教学工具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除了课堂上常见的可触控投影仪,最主要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平台,除课堂讲授外,其他所有课程环节都转移到在线平台,签到、提问、课前知识点预习、课后复习等课堂内容通过APP完成。作业、测验、预习复习等课外内容,学生自己完成后上传到学习平台,系统批改后自动计算课程总分,为评价学生课后学习效果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使成绩评定更加透明。
四、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建设法规课程思政改革从2020年开始施行,网络课程同步上线,目前已经有5个班186人参加了课程。相较于改革前,建设法规课堂活跃度明显提升,课后互动也增加了不少。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法条本身,而是提供了庞大的背景资料,有些资料还超出了工程行业本身,分析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土地政策和社会背景,这种时事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开阔视野,而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和讲授案例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考证其权威性和真实性,学习了大量相关知识,不同知识点又相互印证和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得到了扩充,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这些都可以从期末教学评价中得以反映。
五、结语
开展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直接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将案例、时事、社会现象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进行分析,在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思想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如建设法规这类土建專业中的社会科学类课程,天生就具有思政教育优势,非常适合隐性的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入。在专业课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其思政价值无疑有了更大的提高。此前这类课程在土建专业课程体系乃至工科课程中一直都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远不如核心专业课程重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改革很少,相关配套教材、课件也很缺乏。因此,如何开展好这类课程的教学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N]. 人民日报,2018-09-11(1).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EB/OL].(2020-05-28)[2023-01-02]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 /2020-06 /06/content_5517606.htm.
[3] 易鹏,王永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指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4):54-58.
[4]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5] 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6] 杨美丽.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3):157-158192.
[7] 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
[8] 刘琦,刘书来,郑增建.OBE理念下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路径探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3):318-323.
[9] 王岩,王娜,师燕君,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法规类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60-67.
[10] 华均,李娟.工程建设法规[M].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1] 黄敬如,吕卫民,赵汝岩,等.“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式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系统工程”课程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1(32):87-90.
[12] 吴岩.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EB/OL].(2016-11-25)[2021-11-24].https://m.eol.cn/toutiao/202111/t20211124_2178785.shtml.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