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度” 打造高效课堂
2023-10-13张小慧
张小慧
近年来,莘县东鲁学校围绕“提质增效”,努力探索高效课堂的路径。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一、打造有精度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有成效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校的教学立足于研究课堂教学得失,寻找教学规律,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精度”,让教学更加科学高效。现在,“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已成为学生课堂上的口头禅,激励的话语、热烈的掌声、由衷的赞叹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师的评价也开始有“精度”,不再局限于“很好”“不错”“真棒”等评价语,而是根据课堂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比如:“你的思维超出了凡人的想象”“你的见解真独特”……这样的评价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洗礼。
徜徉在东鲁学校的校园,你经常会被课堂的热闹“吸引”。学生在自己的小组热烈地讨论他们的“学习任务”,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积极发言,一些“学困生”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长记录着每个人的发言要点,形成系统观点,等待教师一声令下进行展示。
这是一节数学课。“我组展示完毕,关于这道数学题,谁还有不同的意见?”一位上台展示的“小组长”话音刚落,台下的小手就举起了一片。“我认为,这道题还可以这样解……”“我觉得是这样的……”当用语言无法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小老师们”会立即起身走向黑板,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演示。
数学教师站在一边,适时地补充、点拨、追问或者嵌入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突然,教师找到了一个答案不同的小组,她开始“引导”这组学生在展示环节与上一组进行相互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两组学生争辩起来,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一些不甚明了的知识点便在这种热烈的争辩中渐渐清晰。
二、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总是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好而备受冷落,传统的班干部竞选就会将他们遗忘在角落里。”四年级十班的常老师说。对这类学生,常老师主要进行言语鼓励,在课堂上多提问几次,但这样的方法不治本。后来,常老师尝试着在班里让学生自己制定活动公约,设立“分享舞台”,评选“最炫小组”“魅力组长”。小小的组,成为学生锻炼自我、体验成长的大舞台。
每个星期四的下午第二节课,常老师都会满面春风地来到教室,学生也满脸期待,因为这是他们班每星期一次的美文诵读课。常老师这次朗诵的是“桂花雨”,当常老师朗诵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他陶醉的神情也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朗诵完毕,常老师激动地说道:“你们喜欢桂花雨的美,我却沉醉于作者因桂花雨而起的乡愁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对家乡的槐花蜜情有独钟,那蜜只要闻上一闻,就能甜到你的心里……你们的家乡有什么?”“我的家乡有菊花,每年秋天,菊花香让整个村子充满香气。”“我爱家乡的羊肉汤,想一想就满嘴肉香。”……
这样的课堂,学生受到了爱的教育,从心底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三、打造有厚度的课堂
教師是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影响着受教育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不断汲取知识,才能更好地充当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不懈地学习中实现自我与职业的双向提升。教师读书的厚度决定了自己在讲台上的高度,这已成为东鲁学校全体教师的共识。为此,学校鼓励教师多读书,每学期都开展教师美文诵读大赛、教师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读书开阔视野,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专业品质,引导教师将这种素养、品质与能力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厚度。
学校开设了益智课程,面对复杂的教学程序,没有教师退缩。大家花费大量时间研读益智教材,查阅益智教学论文,观看教学视频,夜以继日地研究,以探寻优秀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还走出校门,到青岛、威海、杭州、南京等地观摩教学,及时总结。五年级一位学生家长在给学校领导的一封信中写道:“感谢学校开设的数学益智课程,它让我的孩子从原来的讨厌数学课到现在无比热爱数学课,成绩由原来的‘惨不忍睹发展到现在的‘尖子生,这都得益于孩子在‘九连环的学习中锻炼了分析能力,做数学题再也不怕有‘弯了。同时,我也从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数学的魅力和祖先高超的智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学校每个班级都开设益智课,课程内容各不相同。“华容道”“九连环”“智取王位”等课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以及空间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观察分析、逻辑思维能力也得以大幅提升。
精度、温度、厚度的准确把握,使东鲁学校的课堂日趋扎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