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汪曾祺散文奖(我的老师主题征文)获奖作品授奖词

2023-10-13

美文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散文文学老师

徐贵祥

我的老师

授奖词:

《我的老师》书写了徐贵祥先生少年求学时几位难忘的老师。文字不事雕琢,笔力却似有千钧,展现了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物的伟大之处,于素朴的叙述中呈现大关切、大情怀。老师们敦品励学、自强不息的刻苦治学精神与谦逊审慎、求是寻真的优良学风影响了作者。徐贵祥先生两次到边境前线参战,而后成为知名的军旅文学作家,他追怀老师们的教泽,坦言“没有学生时代的知识,我写不出那样的作品”。此文是一代名家以笃敬之情对老师的感恩回馈之作。

徐贵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著有小说《英雄山》《琴声飞过旷野》《历史的天空》等。获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奖、全军文艺奖等。

陈尚君

朱东润先生在1939年

授奖词:

朱东润先生是著名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学贯中西、兼通古今。陈尚君先生的文章全面记述了朱东润先生1939年学术转型前后的故事因由,展现了朱东润先生坚持自我学术立场,卓然不群,在融通中自成气象的大文人格局。朱先生的学术研究及转型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艰难实现的,这也为本文奠定了一种家国情怀的基调。文章不仅是作者对朱东润先生道德风范与治学精神的缅怀、继承,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对知识分子高洁人格的尊奉。

陈尚君  浙江慈溪人。1952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共党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资深教授。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任重书院院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韩小蕙

我的老师们

授奖词:

韩小蕙《我的老师们》一文以感恩之情记述了启迪过她的 “老师”们,配得上这个光荣称号的并不都是职业为师,他们是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朝气蓬勃、辛苦忙碌的年轻志愿者,他们是每天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小区保洁员和快递员,他们是作者在工作岗位上结识的知名学人、作家。作者撷取细微的片段,描摹出“老师”们的精神群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篇文章展示出的智慧、温暖和谦逊,亦是对古先贤明理崇德,尊师尚学精神的传承。

韩小蕙  光明日报社原领衔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出版《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多部个人作品集。作品曾获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北京文学奖等奖项。主编出版70余部散文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妇联先进个人,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萧跃华

华威北里有吾师

授奖词:

《华威北里有吾师》记述了作者与邵燕祥先生交往的经历,为读者了解前辈学人的文格与人格、文品与人品打开了一扇窗。在诗人的盛名之外,邵燕祥先生更是一位极具忧患意识与批评精神的文章大家。萧跃华先生曾收藏了邵先生的全部著作及不同印次版本逾百部,并逐一请邵先生签名题跋,然后撰写简短书话,一度传为读书界佳话。作者盘桓于邵先生门下读书写作数年,使其深受沾溉、终生受益,位于北京潘家园华威北里的邵先生居所已成为作者心中的精神地标。

萧跃华  湖南安化人,1983年入伍,2014年申请转业,现供职于北京日报社。编著有《三老吟草》《附庸风雅》《昏昏灯火话平生》《旧锻坊题题题》,丛书《姜德明卷》《朱正卷》《锺叔河卷》《邵燕祥卷》等。

瑜 语

一双红舞鞋

授奖词:

卷帙浩繁的世界,最初都有良师开卷,舞台也不例外。《一双红舞鞋》记录了作者少年时遇到的舞蹈老师。把芭蕾排练变成“美”的盛宴,她不仅以匠心培养学生的专业功底和吃苦耐劳的品行,更是用美育的力量滋养学生的心灵。在恩师的感召下作者少年時体会到了爱与美的真谛,陶冶了情操,磨砺了意志。舞蹈既是身体的修辞,也是人性的剧场,更是对生命的礼赞。“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本文以平朴真挚的情怀纪念师恩,美育的力量也是一个人自心生长的光。

瑜 语 浙江东阳人,出生于宁波,宁波市政府机关公务员,宁波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美文》《文学港》《人民网》《人民政协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波通讯》“甬派”“红人堂”等刊物媒体,曾获“宁波榜样·时代回声”主题征文一等奖。

曹文军

传  灯

授奖词:

《传灯》讲述了一位视苏东坡和鲁迅为知己的乡镇知识分子裴先生,他知识渊博,教育学生循循善诱、平等仁爱。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裴先生这样的乡镇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是不可或缺的。世事兴废沉浮,唯有独立人格屹立不倒。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以传统道义和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弘扬令人钦佩。“传灯”是穿破黑暗的光华,是教泽绵延、肩负道义,更是中华民族师道尊严的深邃内涵,也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主流价值观。

曹文军  出生于江苏泰县(姜堰)。自幼喜爱文学,多年来一直坚持读书写作运动三部曲,现在基层某部门工作。曾在报刊发表过多篇文章,努力用文字留下岁月的光和影。

李 舫

大先生:壮心填海,赤胆忧天

——深情缅怀恩师陆贵山先生

授奖词:

陆贵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舫女士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追随恩师陆贵山先生治学的点滴,先生不仅是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晚辈日常的爱护者。文章记述了陆贵山先生文艺学思想的精髓和成就,及其“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的“大先生”风范,表达了对恩师的无比崇敬与深沉追思。“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恩师陆贵山先生守正务实的态度和谦恭豁达的精神风骨感召着后学,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一代学人的价值信仰。

李 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高级记者,中國作协全委。出版著作多种,代表作品有《纸上乾坤》《魔鬼的契约》《在响雷中炸响》《自带独行》。主编作品有《见证》《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散文卷(14本)》《观天下·新世纪散文精品文存》《共和国年轮》等。

徐 可

人师启功

授奖词:

《人师启功》一文从启功先生的成长求学经历及治学育人、传承师道等方面,生动体现了先生的学问造诣和仁爱美德。该文以温润、真挚、平朴的风格总结了启功先生的人格魅力。“旷达乐观、坚韧弘毅、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悲天悯人。”徐可先生追随启功先生数十载,聆其教诲,得其亲炙,他以最真实和珍贵的生命体验,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自省意识,抒写了一代大家的风骨。“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的仁者风范长照后人。

徐可  江苏如皋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编审,作家,评论家,启功研究专家。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广泛转载,并被选入多种选本和语文课本。著译有《仁者启功》《人间圣境》《背着故乡去远行》《三更有梦书当枕》《汤姆·索亚历险记》《六个恐怖的故事》等。曾获中国新闻奖、丰子恺中外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百花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

聂虹影

根朝下扎,树往上长

授奖词:

《根朝下扎,树往上长》讲述了作者在军旅生涯及文学之路上遇到的恩师徐贵祥先生,并在其鼓励扶掖下逐渐成长、成熟的经历。“文者,贯道之器也。”徐贵祥先生在这个波澜壮阔、百舸争流的进程中,播撒自己的汗水,留下自己的文字,用深情的笔墨记录壮美时代,用一部部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根朝下扎,树往上长》讲述军旅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弘扬的是文学的大道。

聂虹影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八代会代表,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曾任基层部队政委、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社长,现任中国移民管理报社社长。作品曾收录《大学语文》教材,著有散文集《昨日如歌》《一路花开》《岁月虹影》《兵心虹影》等。

素 言

何用堂前更种花

授奖词:

厉以宁先生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开拓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者和教育家。“厉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素言女士通过学术研究、日常生活、课堂魅力等侧面还原了一个思想独立、锐意改革、充满爱心的恩师形象,展现了厉先生身上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作者以深情之笔怀念恩师,同时也是向厉以宁先生所代表的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时代致敬。

素言  经济学教授,先后求学和访问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现就职于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出版有诗歌、散文,摄影集《素言》《素雨》。

王子君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

——我的恩师周明

授奖词: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我的恩师周明》中写到的恩师周明,是知名的编辑家、作家、评论家。周明先生在文坛耕耘半个世纪,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扶持提携过诸多作者,被誉为文坛的“活伯乐”“不老松”,他甘为时代做嫁衣裳,用奉献书写了不凡篇章。王子君女士心怀感激地记录了周明先生对她写作上的指引和人生的启示,展示了恩师谦逊、热忱、淡泊的品格。“名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坛常青树的敬仰与祝福,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王子君  祖籍湖南。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现任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文学总监。已出版文学作品17部,主要有散文集《无花》《一个人的纸屋》,长篇小说《白太阳》(又名《夏小米》)、纪实文学《黄克诚在中央纪委》等。曾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学奖、长征文艺奖等奖项。20余篇作品入选《语文素养核心读本》《给学生的名家散文课》等配部编本中学语文课外读物。主编《勤径千里马·课文作家作品系列》(12册)。散文年选项目“年度散文50篇”评委。

陈尚君获奖感言:

我是1978年跟朱东润先生读研究生,当时我26岁,他83岁。这个年纪相差很大,朱先生见到我,总觉得我应该再打好基础,多读一些书以后再考研究生。朱先生的见解是觉得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是需要留一级才好。他说他的孩子小学的时候从来不请老师吃饭,但是在孩子四年级的时候要请老师吃顿饭,原因是孩子那时候在成长,留一级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这是我印象非常之深的。我当时是破格跳级读到研究生的。朱先生的教学和为人,有许多很特别的地方。朱先生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冒进,应该是谦退的。师生表扬始终都是保留分寸的,那么朱先生对我批评也多,他对我的肯定只是淡淡地说这个作业做得不错,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错别字。我后来很感动的是,我从别人的渠道之中听到了朱先生对我的赞扬,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跟老师学习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在跟随老师的时期,那时候老师讲到许多的学问,一部分听懂了,一部分没有完全听懂。等到老师身后很多年,我在整理老师的遗作的时候投入精力,是第二次跟老师学习,一下子领会到当时老师教我的话我没有都听懂,也在读老师的遗作之中第二次跟老师读了一遍书,感触特别得深。谢谢。

我今天下午还准备有一个讲座,讲我的老师和太老师,我的太老师是唐文治先生,太仓人,朱东润先生是泰兴人。这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渊源,就在于朱先生是读小学的时候跟唐先生读过古文。在困难的时候,唐先生资助了他,那么到朱先生晚年的时候还感怀在心,到了唐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时候,我觉得我作为朱先生的学生,应该帮老师还这个情。在唐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时候,我在上海的报纸上写了几版文章纪念唐先生。我觉得师恩难忘,也是后学应该尽到的责任。

徐可获奖感言:

感谢汪曾祺学校举办以汪曾祺先生的名字命名、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此举不仅是向汪曾祺先生致敬之举,更是弘扬师者精神的重要举措。感谢评委会授予我如此崇高的荣誉。我知道并不是我的作品写得好,而是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弘扬以启功先生等名师大家为代表的师者精神、仁者精神。

很有意思的是,汪曾祺先生和启功先生生前是至交好友,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就是启功先生题写的书名,两位先生都是为人景仰的人师。而今天又是启功先生逝世18周年纪念日,我在今天领取这个奖项又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有幸聆听了启功先生的教诲。大学毕业之后,又与先生亲密接触长达15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启功先生在诗词书画、文物鉴定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固然让我佩服,而他高尚的品格更让我敬佩。他淡泊名利,为人谦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名利面前从来都不争不抢,主动谦让。他幽默诙谐,乐观开朗,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磨难和劫难。他外圆内方,坚持原则,在重大问题上从不妥协。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把广博的爱给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他的学生。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启功先生就是少有的集经师与人师于一身的名师大师。他为北师大拟定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一生正是校训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在先生精神的感动感染感召下,我写下了《人师启功》这篇作品。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老师的教诲,不但从老师那儿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老师那儿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我们感念老师的恩德,就要传承、弘扬老师的精神,像老师那样做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善良的人,厚道的人,正直的人。我在我们鲁迅文学院每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开学和结业的时候,都会向同学们分享启功先生的四句话:“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这是启功先生给刚刚入学的新生和即将毕业离校的毕业生写的赠言,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考上大学只是初步找到了做学问的门径,大学毕业也不等于完成了学业。也许从今天开始刚刚接触社会,而做人却是一辈子的大事。我希望我们的作家学员们也应该像这样,不但要写出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人,做一个好作家,做一个读者欢迎的、喜爱的、能够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家。

徐贵祥获奖感言:

我非常荣幸来参加这一次“我的老师”散文大赛。我最早得到通知是来颁奖,刚刚知道今天是来领奖,在颁奖的时候,我一直在观察我到底给谁颁奖,还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个角色的转变。那么我谈一点感想,刚才韩小蕙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晚上见面会上有一个老师,北方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她带来了一本书《弹道无痕》,二十八年前,当我刚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经常遭到退稿,这个严重缺乏信心,严重缺乏自信,感到希望渺茫。这个时候,中华文学基金会有一个品牌工程“二十一世纪文学图书”,给35岁以下的青年出第一本书。我已经超龄了,36岁。但是他们给我出了第一本书,从此我有了自己的作品集。责任编辑就是甘以雯老师。出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没有和甘老师联系,也没有见过面。但是昨天晚上她告诉我,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和进步,为我的每一点进步感到欣慰。所以这次我也表达自己的感想:一个作家的成功,会有很多很多人的帮助,那么其中非常重要的有编辑家、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每一个作家背后都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地奉献,为人作嫁衣甘当绿叶,他们是作家的老师。在此,我代表作家向他们表示感谢。

今天我们来到了汪曾祺学校,在两个小时以前,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看到了孩子们,在那个地方学习,我数了数有十多个社团。这些孩子们生活在高邮,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很幸福的。他们学习书琴棋画,还有武术。他们的脸上洋溢的是自信,他们的脸上荡漾的是阳光。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举办汪曾祺“我的老师”散文大赛,必将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种子。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四项品牌工程。一是育才图书室,这在高邮已经落地了。第二,中国文学之乡在高邮已经落地了。第三,21世纪文学之星,为35岁以下的青年作者出第一本书。我希望下一次来,我能看到更多的21世纪文学之星,我们为高邮的文学爱好者出版第一本书;第四,品牌工程茅盾新人奖,为4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评茅盾新人奖。我希望下一次来能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在这个台上颁奖、评奖。我这颗老星,已经失去了光泽的21世纪文学之星,愿意同新星们一道用文学的阳光照亮我们的生活,谢谢!

我对高邮的印象非常美好,高邮的天空是晴朗的天空,是善解人意的天空。刚才韩小蕙还说,我们逃出北京,从北京来到高邮,一场瓢泼大雨带来了清爽。当然了,真正在高邮天空上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学气息。高邮的地是美丽的土地,这片土地上名家辈出。我们今天见到这些孩子们,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们成长起来了,高邮会发生更大的变化。过去,汪曾祺是高邮的名片,汪曾祺是高邮的荣耀。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了,他们就是高邮的荣耀,他们就是高邮的名片,谢谢。

李舫获奖感言:

感谢评委会,感谢各位朋友,将这个无上的荣耀授予我。

这些年,我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样,经历了很多离别。有的离别是短暂的,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一次难舍的挥别之后是一次甜蜜的重逢。我祝福这样的离别,更祝福这样的相逢。有的离别是永远的,永无再见,永不回头。

这篇文章,讲述的便是一次永无再见的告别。

我的恩施陸贵山过世时,我正在值夜班。在许多个结束夜班的深夜里,我在寂静中怀念老师的一言一行,心底是沉重的疼痛,于是便有了这篇肝肠寸断的《大先生》。

一千多年前,民族英雄文天祥任右丞相。他在《指南录·赴阙》中写道:“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像精卫一样填海不止,同勾践一般卧薪尝胆,不计成败利钝,壮心填海,赤胆忧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其实恰是我的老师,以及无数同我的老师一般奉献者的写照。

天地无言,万籁寂静。

我至今记得那时的心痛。医生曾经说,人类的疼痛分为十级。可我,分明经历了十一级、二十一级的疼痛,因为那疼痛让我敏锐到听得见雪花落地的声音,听得见灵魂飞升的声音。

今天,当我再一次经历这种疼痛的时候,让我们缅怀那些再无相见的远行,祝福那些为了重逢的离别。

(责任编辑:李雪)

猜你喜欢

散文文学老师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