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改变银行业
2023-10-13郑渝川
郑渝川
新出版的《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与实践》一书,全面总结了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中现有的应用策略、应用架构、应用场景,并围绕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对人工智能的需求、人工智能应用的合规性进行了详致探讨。这本书由王铿等人组成的专家团队编著,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深度结合,尤其是各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商业银行实践融合,并因此产生智能客户、智能渠道、智能营销、智能投资、智能风控、智能运营等场景。
书中介绍了目前应用于金融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技术构成的认知智能(认知智能指的是机器具有主动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不用人类事先编程就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有目的地推理并与人进行交互);还有由语音处理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组成的感知智能(感知智能指的是将物理世界的信号通过摄像头、传声器、传感器等设备借助技术实现数字映射化)。
比如,机器学习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规模不断扩大的海量数据,包括监控数据、交易数据、业务数据、非业务数据等的处理提供了便利,能够比较好而迅捷地实现及时监控报警,能够深度挖掘生产问题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机器学习技術,可以深度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并由此展开智能客户服务,实现高水平的个性化推荐、欺诈分析、风险管理。
又如,建立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智能语音识别应用,涉及的功能包括情感分析、机器翻译、搜索、问答、文本分类、信息提取、实体识别、智能客服、智能投顾、专家系统等,实现传统业务的自动化办理。
再如,通过引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可以提高金融安全水平,提升客户服务体验。金融安全方面,银行的金库管理、通道控制、保管箱、银行卡、柜台身份认证、网上金融与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借此得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而在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方面,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更为便捷,安全性水平也更高,当前已比较普遍实现辅助进行远程开户、账户管理、登录验证、支付确认等。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与实践》书中也指出,人工智能本身处于较快的创新迭代进程,这一过程中,确实存在新旧版本中的固定缺陷(也就是所谓bug)被捕捉进而恶意利用的风险。还有数据泄露风险,尤其是一些金融机构或相关合作机构过度采集的数据,不慎泄露或滥用产生更大范围的泄露扩散。此外还存在所谓的数据偏见现象,比如金融征信中,如果采集的用户维度数据不完整,可能使得部分用户的信用评估偏离真实值,从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书中介绍了防范人工智能攻击的思路,包括对抗样本攻击防御、数据中毒攻击防御、数据隐私防护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也指出,在人工智能更为广泛在金融领域应用的背景下,兼懂金融与人工智能的跨界专才比较稀缺,这也使得银行的人工智能人才主要以传统的软件开发人员或数据管理人员为主。从国外案例来看,随着人工智能策略广泛应用,部分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采用的交易策略基于相似的算法模型,同时出现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投资决策;与之同时,还有不法分子编写恶意程序,进行高频下单、撤单,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我国金融人工智能应用显然应该注意这方面问题和风险。
书作者还谈到,随着全球各地金融企业普遍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客户身份验证,也暴露出相关的信息窃取风险、生物特征(虹膜、指纹、脸型扫描信息)被窃取后导致的非法交易风险。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致力于强化应对这类风险。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与实践》这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应用架构,包括感知能力共享中心、生物识别平台、语音识别平台、自然语言处理平台、知识库处理平台、机器人平台等组成的感知智能平台架构,以及基础数据层、软硬件资源层、技术框架层、模型管理层、服务应用层等组成的认知智能平台架构。之后转入对商业银行人工智能常见应用场景的介绍,分析了这些场景的业务价值所在。
全书在展望部分提出,人工智能将改善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效率。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银行机构应积极借助智能识别,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一次认证,永久记忆”,改善客户体验,增进黏性;借助人机协同,提升银行网点线上线下的服务专业度;优化业务流程,让部分客户自主选择通过智能机器人、柜机处理部分非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将推进银行网点向展示性、服务性、营销性场所转变;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内控水平将得以提高;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幅跃升。很显然,各家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反应速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业务的容量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