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大草原的盛夏
2023-10-13曹明竹
曹明竹
春日的某天,我讀了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位鄂温克老妪的一生,也把我的记忆带回到十年前到访过的呼伦贝尔。颠簸了近千公里的车程,那是我随父母第一次见到如此辽阔豪迈的草原。第一次坐在蒙古包门口看夕阳,第一次策马奔腾在草原上,眼前是目不暇接的绿意,把此起彼伏的尖叫声留给身后的空旷。合上书本,我开始幻想着,再一次回到草原上,坐在牧民搭建起的毡房里,喝奶茶、吃羊肉……
夏天到了,这一天终于来了。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久违的、草原盛夏的风。
■“那达慕”,为这场草原盛会慕名而来
车子大清早便驶离了城市,驶过穿城而过的河流,经过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一眨眼,我们已经身在草原了。还未进入我们的目的地——哈萨尔游牧部落,已经先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情。停车场上密密麻麻停满了前来参加盛会的车辆,入口处是身着战甲的蒙古骑士列着马队整齐地欢迎着各方到来的客人。
每一位入场宾客都先要接受哈达与蒙古欢迎酒:一条象征纯净天空的蓝色哈达被放置在颈上,在完成了“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一系列仪式之后,端起碗来豪饮而下。豪迈地向前走一步,今天,我们都是这蒙古部落的一员。
很早就在课本上读到过,在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有一场热情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相传自成吉思汗以来便有,多用来庆祝胜利、丰收。时至今日,那达慕大会已经演变为草原各部落每年一度的狂欢盛会,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简单的开幕式过后,那达慕上最经典的各项比赛便逐一展开。生在马背上的草原民族,向来崇尚强壮的身体和强大的武力,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战斗能力”便成了那达慕的重头戏。比赛名称都是以蒙古语来命名,其中“瑟日比赛”的“瑟日”译为“脊梁骨”。在比赛中,通常选用牛骨的第一个或第二个骨节,在不借助任何外力和工具的情况下,将骨节敲断。想要敲碎坚硬的牛骨绝非易事,蛮力更是行不通,往往要借助独特的发力技巧和受力位置,才能一击成功。每一块断开的牛骨节落地,都伴随着沸腾的欢呼声。
相比其他运动,摔跤这种原始粗犷的比赛项目显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草原汉子那满溢着的男性荷尔蒙,更是一种力与美的直接表达。冬天凛冽的寒风和夏日的燥热酷暑,勾勒出草原男子的面貌:深邃的眼窝、突出的颧骨、健康的肤色,最主要的,是那一身刚劲结实的肌肉。按照事先分配好的顺序,一组又一组选手接连登场,或是一击制胜,或是胶着了几个回合后一个突然的发力锁定胜局。随着一轮轮胜负的决出,留在场中央的选手越来越少……直至最后一摔,草原上力量的最强者便拥有了这里的至高荣耀。
■满洲里,一座绝美的边境小城
这一晚,我们计划宿在边境小城满洲里。抵达时几近深夜,城市里却灯火通明。边境小城有许多,像满洲里这般气派的却不多。金色的灯光勾勒着颇具欧式风格的建筑楼体,笔直宽敞的街道向前无限延伸。顾不得旅途劳累,小伙伴们纷纷拿出相机,想把这醉人的夜景定格在镜头中。
第二天清晨拉开窗帘,酒店的湖景房迫不及待献上了令人惊艳的窗景:连绵的草甸成为绝佳的背景,典型的俄式建筑——红色尖顶的楼房构成了画面中最显著的元素。一半草原的豪迈,一半欧式的优雅,这座小城拥有让人沉醉的魔力。吃过早饭,便开始了当天的行程。洋葱头形状的教堂顶与彩绘套娃,这两个元素彼此融合,便有了满洲里的“童话世界”——套娃广场。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由几组彩绘套娃和生肖雕像组合起来的小广场。如今,却已经成为一个集俄式建筑、套娃艺术、俄罗斯大马戏、游乐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乐园。
大马戏表演绝对是不容错过的精彩演出。经过一个简单的开场,那些狮子老虎便被送回后台,接下来演员们的表演,才是大马戏真正值得喝彩的环节。杂技、魔术、特技……五台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的摩托车在特制的球体中划出流光溢彩的弧线,现场弥漫着汽油燃烧的尾气味,也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喝彩声。压轴登场的,是大马戏的经典演出项目——空中飞人。在事先设置好的高空秋千上,演员们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空中飞腾、旋转,留下一道道完美的抛物线。这是一项危险系数很高的节目,每个环节对手臂力量要求都很高,尤其是接抛动作,对演员们的默契程度要求更是严格,任何一点差池与闪失,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这尖叫与喝彩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尽管没有翅膀,但人类用汗水与努力学会了“飞翔”。
■最美草原,走进真正的蒙古包
从满洲里到额尔古纳,需要沿着中俄边境线行驶一段距离,蜿蜒的额尔古纳河一路相伴,目光所及是绿意满满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此时在我们脚下的,是有着“最美边境公路”之称的中俄边防公路。这条路所经过的,都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美景的“精华”——草原、河流、羊群……眼前的一切,向我们诠释了“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不管看过多少次,草原上的日落总是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尤其是在下过雨后,空气像被洗涤了一样干净。吃过晚餐走出室外,残阳如血,把蒙古包映射得也娇羞了起来。每天夕阳时分,大草原就拱手献上它全部的温柔。
一钻进牧民家的蒙古包,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被奶制品经年累月浸润的味道。奶制品特有的膻气混合着发酵过后的酸味,一股脑地涌入鼻腔。简陋、闷热、空气不流通,现代人往往无法接受这种严苛的居住条件,但这确确实实是曾经草原上人们所住的最传统的蒙古包。若不是到访牧民家,这种蒙古包,我们游客其实很难有机会真正走进去。
紧贴着地面的小矮桌上,主人早已准备好他们最常见也最喜爱的待客饮品:羊奶、酸奶和热气腾腾的奶茶。说它们是草原人的“生命之源”毫不夸张,牧民们长期靠牛和羊这两种动物作为最主要的饲养牲畜,更是将它们身上的物产利用到了极致:肉可以吃,奶可以饮用以及做成各种奶制品,皮毛可以用来做衣服、毯子,甚至用来搭建蒙古包。喝由砖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有些人家在煮奶茶时甚至会加入几粒风干的牛肉干,让煮出来的奶茶更加醇香。热奶茶中再加入炒米、奶酪、奶皮子等,趁着热气一口喝下,感觉周身都暖和了起来,哪怕在马背上长途颠簸,也不会感到饥饿。
■徜徉白桦林,看驯鹿一家走过
占地面积近1000公顷的额尔古纳市的原始白桦林景区,是目前距市区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景观,也是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中惟一一块纯白桦林自然景观。在这里密集生长的,是额尔古纳的市树——白桦树,挺拔、笔直、洁白得一尘不染。
密密麻麻的枝叶遮天蔽日,这里的白桦树,周身上下都是宝:桦皮可以做屋顶防雨材料,又可以引火,是制作桦皮画、桦皮饰品的上好原料;樹干可以做建筑材料,还可以榨营养丰富的桦汁饮料;就连寄生在树上的菌类——桦树茸,都是一种绝佳的天然保健品。
一阵铃铛声由远及近,那是生活在白桦林中的驯鹿在散步。这种以往只出现在圣诞老人传说中的动物,印象中似乎应该出没于寒冷隐秘的北欧森林,但在这一片原始森林中,这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和古老的鄂温克部落,共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鄂温克族是中国惟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善于狩猎的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这种灵气十足的动物,与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守护着他们深爱的森林和草原。
走出景区,对面山谷的景色吸引了我的目光:群山、绿草、星星点点的树木和一整片油菜花,把天地之间的色彩调配得刚刚好。“空山新雨”将此间的空气荡涤得有些清甜,这景色说不上哪里独特,却让人百看不厌,拥有让人目不转睛的魅力。
■海东青音乐节,难忘这一声蒙古长调
灯光、烟雾、乐队的嘈杂声,额尔古纳的傍晚,小城的一隅沸腾了起来。海东青音乐节,是属于草原音乐的一场嘉年华。
海东青,是威武霸气的草原雄鹰,从草原深处起飞,翱翔于天际。
从草原诞生的乐队和音乐人,在这个盛夏的夜晚,用节奏和歌声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从马头琴到摇滚乐,草原上的音乐似乎天生有一种狂野不羁的感染力。即便是从未听过的陌生旋律,也能让我们迅速融入、沉浸其中,并随着旋律摇摆起来。
音乐节重磅登场的,是一种源自草原的独特音乐——蒙古长调。长调是蒙古族一种特有的民歌形式,多以抒情的曲调呈现,用意歌颂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曲风婉转悠扬,带有一种缥缈辽阔的意境。歌手登场,高亢悠扬的长调便随之响起。节奏时而疾飞向上,时而低哑吟唱,后一句追赶着前一句的回声,不断盘旋上升。霎时间,草原黑漆漆的深夜仿佛注入了新的血液,翻滚着、激荡着,随着歌声传向天际。
在这个盛夏,带着惊奇的际遇,我沉浸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之中。有欣喜,有依恋,也有不舍。辽阔的草原、翠绿的山谷、蜿蜒的碧水……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