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论特质与时代价值
2023-10-13刘颜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城镇化”“城镇化道路怎么走”等关键问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在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中,将新型城镇化概括为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具有人民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理论特征。这些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从人、空间、生态、文化四个维度建构起全面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实践,开辟出一条以人为本而非以资本为本、与自然相和谐而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乡协调而非城乡失衡的中国式现代城镇化道路,为世界城镇化建设确立了鲜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城乡协调
[作者简介]刘颜: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而城镇化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方向和基本理念,并主导制定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和探讨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想观点,为我们在量质平衡中稳步健康地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更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习近平在辩证分析传统城镇化建设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围绕中国当前及未来“实现什么样的城镇化”“城镇化道路怎么走”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思想精髓在于将新型城镇化概括为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各具特色、城乡协调的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习近平明确将新型城镇化道路概括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18.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人置于城镇发展的中心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空间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这是新型城镇化之为新的价值规定。
从理论结构来看,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是全方位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形态演变,是评判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标志。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走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高度城市化的历史成就,但是西方的城市化道路是资本主导下物的城镇化。在这种形态演变中,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处于核心地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为资本循环中过度积累的资本提供投资机会和渠道。在这种以资本为本的城镇化逻辑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分关注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的增值,忽视了社会正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等,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城市空间异化、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等诸多问题。恩格斯曾用20个月的时间亲自考察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生产生活情况,描绘了城市工人悲惨的劳动和生活境况。在恩格斯眼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奴隶”的居住环境不会比那些猪圈更干净,他们被城市吸引而来,却在城市中过上最不堪的生活。“城市人口本来就过于稠密,而穷人还被迫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他们不仅呼吸街上的污浊空气,还被成打地塞在一间屋子里,他们在夜间呼吸的那种空气完全可以使人窒息。……这个社会使他们产生最激烈的情绪波动,使他们忽而感到很恐慌,忽而又觉得有希望,人们像追逐野兽一样追逐他们,不让他们得到安宁,不让他们过平静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0-411. )正是在对资本主义城市化根本缺陷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特征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习近平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真正使农民变为市民并不断提高素质,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8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与实现路径,而人是现代化的本质所在,故城镇化必然与人本质相关,城镇化的核心应当是人的城镇化。在此逻辑规定下,中国的城镇化便不再纯粹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物的城镇化,不再成为西方既成现代化的复刻和再现,而是展开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西方城镇化背后的资本逻辑根本不同,所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逻辑,把人作为城市存在之意义,从市民需求出发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使全体民众共享城镇文明发展成果,而不是把城市经济增长作为唯一核心考量依据。
从历史发展看,从物到人是城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新型城镇化是在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的城镇化基础上扬弃生成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历史性实践的新阶段。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89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0. ),主要表现在城市融入问题、建设过快问题、资源承载问题、金融风险问题、治理滞后问题五大方面。造成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以物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逻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处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所以当时的城镇化注重速度和规模,将城镇化率作为核心指标,试图在较短时间内赶超国际水平,但这一模式忽视了城镇化建设“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出现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为此,习近平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3. )以往城镇化促使数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些庞大人群虽然在城市就业,但处于“半市民化”“两栖”状态,未能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其首要和关键举措就是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改革户籍制度以去除體制性融入障碍外,培育层次合理的城市产业体系来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稳定的就业和收入。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是对旧型城镇化的批判性超越,在继承原城镇化成果的基础上彻底摒弃以物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明确把人的问题提升到城镇化的中心位置,从而建构起以人的城镇化统摄各个方面的全新形态的城镇化模式。
(二)新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城镇化也相应地由片面高速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为此,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要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1. )高质量是新型城镇化之为新的内涵规定。
高质量的城镇化一方面在于量的合理控制,这是与之前城镇化的高速增长显著不同的。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26%,年平均提高率达到102%,而从2012年的526%提升到2050年的70%,年平均提高率仅有045%(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89. )。单就近期目标而言,城镇化率也比以前要低。“我们定的目标是,到二〇二〇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每年提高只有零点九个百分点。这个目标是在一个合理的高度,可以随着经济发展自然实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1. )继续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和必然要求,随之而来的便是城镇化率的相应提高。但进入城镇化的新阶段后,量不再是衡量城镇化的主要指标,而只是“随着经济发展自然实现”的结果。习近平强调:“城镇化受自然条件制约,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要把提高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作为硬任务,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更不要去搞大跃进、大干快上、一哄而上。”(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1. )城镇化是一個自然历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初始,城镇化率极低,需要经历一个快速的量化增长过程,从而为后期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数量基础。但在城镇化率大大提高后,量的增长空间被极大压缩,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愈加严重,城镇化便自然而然地走上一个在量上缓慢增长的新阶段。
高质量的城镇化另一方面在于城镇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新型城镇化更根本的内在体现。首先,城镇建设质量关系人民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城镇是人的生产生活空间,而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其长期健康生存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因此,城镇必须被创造为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的、高质量的空间场域。要提升城镇化质量,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处理不好会滋生和助长城市病。”(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7. )城市空间布局反映的是城市的整体形态与内在结构,它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的功能性要素,对房价、交通、生态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另一方面是要强化建筑质量,因为“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5. )建筑是城市的物质载体,是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故提高建筑质量是保证城镇化质量的底线。无论是无形的空间布局还是有形的建筑实体,都是衡量一个城市质量的根本要素,是走高质量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抓手。其次,城镇化质量影响城市生命力与竞争力。
宏观布局和微观建筑是城市的形体和血肉,而生命力和竞争力则是在此之上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实力的根本体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指向。习近平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2. )生命力是生命长度和活力的表征,决定城市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城市质量。城市发展质量更加强调布局、功能、服务、管理、文化等方面,是一个城市吸引投资、产业、人口、旅游等各方面的根本动力,构成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内在基础。因此,习近平强调:“城市建设是一门大学问,一定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2. )
(三)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的城镇化
城乡关系是因城镇化而产生且伴随整个城镇化过程的历史与现实范畴。在产业革命后,现代化工厂迅速出现并在城市集中,机器大工业“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城强乡弱不可逆转,但重视乡村振兴,构建城乡公平均衡发展关系,不仅对农村发展极为重要,还对促进全面可持续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新型城镇化不可缺少的内在要素。这是新型城镇化之为新的路径规定。
农村发展是城镇化的根基。习近平指出:“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没有农村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绝不是要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把农村居民点都变成高楼大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5. )以往对城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城镇化就是简单地将农村转变为城镇,将其视为一个舍此就彼的过程。但事实是,没有农村发展,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城镇化不仅不能舍弃农村,反而本质上只能是一个城乡协调发展、不断从农村获取源头活水的过程。农村是粮食生产地,是保证全体城市居民粮食供应的场所,是主要生态涵养地,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支撑。就此而言,农村对于城市存续发展而言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马克思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7. )建立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前提之一是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消灭乡村,即使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农村仍将存在并与城市共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完善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同时提供土地等生产要素支持。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可以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支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习近平指出:“这就要求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带动能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1. )在当前城镇发展迅速而农村持续衰落的背景下,要采取城市支持农村、反哺农村的举措,利用城市资源不断推进农村发展,逐步形成城乡双向互补共促的良性循环新格局。在同步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处理好土地问题。“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要保证土地数量和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压倒了农业现代化,打败了农业现代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6. )以往城镇化的一大弊病是过度征用城市周边的农用土地,使土地城镇化过快,这为地方政府极大地增加了土地收入,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了威胁。为保证农村健康发展,需要合理限制和优化城市土地供应,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土地供应与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平衡。
(四)新型城镇化是各具特色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走上重速度轻质量的同质化规模化扩张之路,城市发展愈加面临同质化现象,城鎮化成为资本自我复制的有形载体,这给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挑战。习近平提出“各具特色”的要求,就是要破除城市的过度资本化,结合本地已有的地理格局、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加以创造性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之为新的形式规定。
城市特色要“特”在城市风貌上。习近平指出:“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决定着城市的品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7. )城市风貌是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自然和人文、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等多个维度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标识,是反映城市特色的综合性概念。而且城市风貌构成城市特色的一大关键在于它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历史性的,也是内在的,这就是“品味”所在。由此可见,城市风貌的多维统一与长期积淀,使城市在这点上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是保持城市特色的决定性要素。对多维统一的城市风貌加以凝练则成为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8. )城市精神是城市特色最集中的体现,是具有高度文化内涵、鲜明价值导向、强大认同意义的城市标识,是新型城镇化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上的长远目标。
城市建设要实事求是打造自身特色。打造城市特色是任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路径选择上不能靠主观意志强行推动,而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习近平曾对当前城市发展提出过批评:“现在大家争着向北京、上海看齐,都要建成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基地、科技中心、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五百强总部基地等,不少都要打造‘东方迪拜’,争建国际化大都市。”(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2. )不少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高速度的特色化,盲目模仿国内外大都市,最终酿成千城一面的怪象。要真正形成城市特色,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定位。习近平指出:“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有了符合实际的定位,才会有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才能避免走弯路。”(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3. )城市发展并非一味追求大而全,其本质在于差异化和不可替代性。只有从城市本身实际出发,寻求合乎定位的、差异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才能为城市特色的塑造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传承文化。一个城市最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是它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尤其对于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国度,大多数城市都内蕴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塑造城市特色和城市精神的根本来源。习近平为此曾感叹:“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4. )
二 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集人民性、系统性、科学性于一体,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人民性
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立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在城镇化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一是对城市存在目的的人民性规定。习近平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8. )城市为人民而存在,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的本体性规定。在思考“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个初始性问题时,习近平就已然明确:“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98. )人民安全健康不只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理想愿景,更是立足当下、必须全方位贯彻的基础目标,是城市之为城市的意义所在。习近平借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提出城市生活的意义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并旗帜鲜明地将人民幸福作为城市生活之意义所在,强调“我们要吸取教训,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4-605. ),深刻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城市价值理念。
二是对城市建设主体的人民性彰显。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由政府来主导,但并非表明市民在城镇化发展中是纯粹的被塑造者、被服务者,相反,“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2. )城市是实现人作为聚居性存在的基本载体,也是每个个体追求自我美好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城市必须要由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市民共同参与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城镇的人民化,就“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2.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使每个市民从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转变为城市建设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增强市民主体意识、共同体意识、责任意识,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贡献。相应地,“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城市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2. )只有政府充分引导市民有序参与城镇建设,在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中引入市民参与监督,才能从实际上贯彻和体现城镇化建设的人民属性。
三是对城市工作质量的人民性评判。习近平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3. )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的各方面需求是否能得到充分满足是判断城市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城市及其管理者,“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3. )人是具有丰富感受力的有机主体,城市管理和服务是否精细完善,最灵敏的“温度计”就是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围绕宜居性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现在,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很高,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8. )人是城市的中心,创建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使人民群众在城市中充分享有获得感、幸福感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使命。
(二)系统性
习近平明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8. )系统工作需要系统思维、系统方法。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从战略视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事业加以设计布局,展现出系统性特质。
一是对城镇化原则的系统设定。习近平指出:“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一开始就要制定并坚持好正确原则,一旦走偏,要纠正起来就很难了。”(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2. )城镇化建设范围广且不可逆,因此,在建设初期就要设定正确原则。习近平对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系统概括,强调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强调把城市看作服务于人的有机载体,优化布局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布局等方面协调互补,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承文化重在构建城市发展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内涵。这四大原则从人、空间、生态、文化四个基本要素对城镇化原则加以设定和规范,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是对城镇化思路的系统考量。怎样做好城市工作,按照何种思路才能有效推动城市发展,这需要从多维度多层次加以系统考量。习近平从规律性、全局性、系统性、持續性、宜居性、积极性六大方面对城市工作思路进行了全面思考。规律性强调把城市化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客观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避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对城市发展的不良影响;全局性强调从空间、规模、产业三个方面合理调整城市结构,实现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的协调高效发展;系统性注重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前后环节系统推进,尤其要重视规划环节对城市发展的基础作用,有效提升规划设计能力;持续性重在从改革、科技、文化三个方面协同推进城市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宜居性强调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积极性重在从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入手,调动各方面力量共谋城市发展。这六大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构成推进城市化工作的系统性思路。
三是对城镇化任务的系统筹划。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快速城镇化,但同时也积累了各种问题,比如过于重视数量和经济因素,导致城市片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鉴于此,习近平指出:“城镇化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2. )因此,“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1. )面对以往快速城镇化产生的问题,习近平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应当解决的六大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这六项任务包含城市的六个基本要素:人口、土地、资金、空间、质量、管理,是人与物、硬件与软件、量与质等多项关系的辩证统一。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从顶层视角对城镇化建设加以系统设计,全方位、全链条地推进城镇化,保障城镇化的协调有序、平稳健康发展。
(三)科学性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普遍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对城镇化发展予以科学认识与推进。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城镇化进程进行科学定位,同时科学认识城镇化问题,科学把握城镇化规律,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性特质。
一是对城镇化进程的科学定位。城镇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过程,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需要领导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城镇化的阶段性变化作出科学预判,进而提升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习近平从四化同步的战略高度定位城镇化,认为在四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度,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部署。”(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89. )
针对城镇化这一历史转变,“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0. ),如果方向正确,城镇化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可一旦成为“通过人为强制、超越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推动的社会进程,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1. )。以往城镇化虽然成果显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巨大,但重数量轻质量,出现了结构不合理、发展失衡等问题,且“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7. ),这就使当下及未来的城镇化不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而是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社会进程。
二是对城镇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重要支撑,在过去四十多年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后,我国城镇化已经积累了相当多且深的矛盾和问题,城镇化问题成为不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问题。对此,习近平不仅明确指出当前城镇化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人的城镇化问题、盲目“摊大饼”问题、资源环境承载问题、财政金融风险问题等,还从中国发展战略高度揭示城镇化方向偏颇将带来巨大风险。不回避问题、深入解剖问题、从战略层面揭示问题的严重性,并指出解决系列问题的方向和路径,对上述问题的重视和回答,展现出对待城镇化问题的严肃、科学的态度。
三是对城镇化规律的科学把握。尽管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时代,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差异,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发展体现出一定的自然历史规律。习近平将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第一要求,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8. )这是做城市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城市发展认识论的重要方面。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聚居地,带有强烈的人类特性,但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城市发展体现出与自然规律相类似的发展规律。由此可知,“城市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8. )在没有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主观意志强行推动城镇化,必然会引发发展困境。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9. )
三 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以严谨鲜明的理论建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说,开辟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为推动世界城镇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城乡分工考察工业城市演进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城市批判思想。这一城市观把城市看作分工和交往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分工和所有制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划分城市形态,注重从全面生产尤其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理解城市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深刻揭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路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3. )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坚持城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将城镇化视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此同时,基于人与物的辩证关系,更加强调和突出城镇化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以人的城镇化为城镇化的中心任务,把城市定性为人民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系列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观更侧重城市物质基础的一种完善和发展。
其次,相比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因针对资本主义城市发展所带有的浓厚批判意味而言,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更侧重于建构。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148. )“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城市是分工造成的结果,它把人口、生产工具、资本、需求集中起来,成为实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主要载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城市是各种要素相结合以进行生产的空间,同时也成为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基本指向。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其中心不在于以城镇为中介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而是重在考虑如何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符合科学规律、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因此,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以人为中心对城镇化发展进行全面布局,从人、空间、生态、文化四个维度建构全面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从而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实践。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的重要驱动力,而一条正确、科学、有效的城镇化道路则是保障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视野中,适时、及时地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城镇化的基本理念、科学体系和方法论,这些论述紧密关联,自成体系,对于稳步推进新时代城镇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首先,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确立了以人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城镇化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城镇化经历了先计划式后粗放型的发展历程,一直未能找到一条符合城镇化客观规律且适应中国发展实际的城镇化道路。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把提高质量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内涵,指出:“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发展经济是理所当然的,但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0. ),从而奠定了新时代中国城镇化的方向和底色。其次,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构建了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和谐宜居是指城镇化要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将城镇打造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家园;富有活力是指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中心,要为产业创业就业提供充足集约的空间和设施,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尽可能提升经济活力、创新活力、生活活力;各具特色是指“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2-83. ),使城镇成为具有自我灵魂和独特精神的文明载体。最后,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形成了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的城镇化方法论。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必须“在统筹上下功夫”(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8. ),统筹三大结构、三大环节、三大动力、三大布局、三大主体,推动城镇化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城镇化在一定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在重点上求突破”(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8. ),以点带面,从而推动城镇化稳步向前发展。
(三)为世界城镇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就世界城镇化总体历程来看,中国城镇化起步较晚,但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在习近平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的引领下,中国正在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变成人类伟大的实践,从而为世界城镇化科学高效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首先,在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重要论述指导下的中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世界城镇化进程。城市化是世界发展趋势,是人类文明层次和水平的重要反映。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而中国城镇化率将从2012年的52.6%提升到70%,实现近三亿的增量,这将极大促进世界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城镇化格局,为世界经济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参见: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中国道路——中国城镇化大势与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70. )。其次,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
的重要论述
为世界城镇化树立了正确理论导向。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不同于拉美地区的过度城镇化而导致的城乡严重失衡,也不同于欧美地区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城镇化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为核心,顺应世界城市化大趋势,响应绿色、智能、人性化等时代变革需求,致力于走出一条以人为本而非以资本为本、与自然相和谐而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乡协调而非城乡失衡的中国式现代城镇化道路,从而为世界城镇化确立了鲜明的发展方向。最后,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为世界城镇化提供了成功方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政策制定为城镇化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从理论高度积极考量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原则,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及时补充和调整城镇化理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统筹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城镇化;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相结合,在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中创造性探索城鎮化建设新方法。
Th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LIU Yan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focusing on key issues such as “what kind of urbanization to achieve” and “how to take the road of urbanization”. These statements summarize new-type urbanization as people-centered, high-quality,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and distinctive urbanization, which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for promoting socialist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ha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popular, systematic, scientific, etc..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has profound contemporary value,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new urbanization theory in the four-dimension pattern of people, space, ecology and culture, greatly advancing Marxist urban theory and practice, opening up a modern urbanization road of Chinese style that is people-oriented instead of capital-oriented, harmonious with nature instead of sacrificing the environment, and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nstead of urban-rural imbalance, and establishing a distinct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worl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new-type urbanization; people-centered;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About the author: LIU Yan,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specialist i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urban economics.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住房支付能力对城镇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22YJC790085)、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债务增长的经济社会效应及风险预警研究”(23CJY016)的阶段性成果。 )